202406-25 听宇宙的涟漪,这是一种新的探索思路吗? NEW 太空时间内首个重力波探测器‘LISA’将捕捉线索“截止到现在我们观察喜剧好像是看静态电影一样,利用LISA捕捉太空时间线索,好像加入了游戏转换器,动态图片有了声音”第一次引力波探测艺术作品展示了LISA的激光武器,因为它检测到了所谓的引力波的涟漪(图片来源:ESA)人类的第一个基于太空的引力波探测器已经获得批准。激光干涉仪空间天线(LISA)任务由三艘航天器组成,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引力波探测器,是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之间的合作,它将于2030年代中期推出。1月25日,... Read More >
202406-25 韦布望远镜发现最早球状星团,位于大爆炸后4.6亿年的“宇宙宝石弧”星系 NEW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据《自然》24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瑞典科学家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宇宙大爆炸后4.6亿年的一个星系中发现了球状星团。这可能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圆球状星团,这一发现有助人们理解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形成。哈勃望远镜拍摄的银河系周围一个球状星团。研究团队认为他们在“宇宙宝石弧”星系中看到的星团也将变成这样。图片来源:《自然》网站研究年轻星系为了解再电离时期(大爆炸后约37.9万年开始的一个主要相变过程)星系特性及其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窗口,但是这些星系太... Read More >
202406-25 定居月球能实现吗?能找到居住的需的水、氧气、燃料吗? NEW 随着嫦娥六号返回地球,携带着从月球收集的珍贵样本,关于月球居住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此次发现的熔岩管洞穴和水冰的存在,为人类在月球上的长期居住提供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熔岩管洞穴的发现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天然的居住环境,可以有效保护居住者免受宇宙辐射和极端温度变化的影响。这种天然避难所的利用,将大大降低建设月球基地的技术难度和成本。这些天然结构不仅坚固,还能提供天然的隔热层,是理想的居住场所。水冰的存在则为月球基地提供了生命支持系统所需的关键资源。水不仅是生命的基础,... Read More >
202406-24 研究表明,银河系中心的恒星可能找到了一个无尽的能量来源 距离地球约26,000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称为人马座A*的超大质量黑洞,它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400万倍,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提出,围绕银河系中心黑洞旋转的一群特殊的恒星,可能通过在不断捕获和摧毁暗物质粒子而变得“不朽”。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恒星演化,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恒星在极其接近黑洞的轨道上运行,有的轨道距离黑洞仅几光时到几光天,与我们太阳系的尺度相当。他们的引力捕获的暗物质粒子,可能经常在恒星内部相互碰撞并“湮灭”,转化为普通粒子的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斯德哥尔摩大学粒子... Read More >
202406-24 一生难得一见的最罕见天文事件:“毁灭之神”飞掠地球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浩渺的宇宙中一粒微尘都算不上,但当我们足够幸运的时候,可以目睹一些最为罕见的天文事件,比如有着“毁灭之神”称号的99942号小行星“毁神星”(又名阿波菲斯Apophis)即将与地球擦肩而过。毁神星第一次被发现是在2004年,当时的风险评估只有二级,也就是对地球风险较低,但去年12月提高到了四级,因为它在2029年撞击地球的概率高达1.6%。北京时间2029年4月14日4时49分,毁神星将达到距离地球的最近值,只有区区3.2万公里,比很多卫星轨道都要低,东半球... Read More >
202406-23 第一次见!1300光年外 一群恒星超同一方向大量喷射 快科技6月23日消息,詹姆斯韦布望远镜最近发现了一桩怪事:大约1300光年外,巨蛇座方向,有一群正在形成中的幼年恒星,集体超同一个方向喷射着大量物质,非常整齐。幼年期恒星喷射物质并不奇怪,有个专有名字叫外向流(outflow),但这么多恒星如此整齐划一地这么做,还是第一次见到。目前,这一区域内已发现至少20颗恒星有活跃的外向流,其中12颗的外向流方向几乎几乎完全相同,而且可能是最近200年至1400年才形成的这种现象。似乎,远方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它们。天文学家推测,这些恒星可... Read More >
202406-23 韦布太空望远镜拍到1300光年外巨蛇座星云图像,证实恒星形成理论 IT之家 6 月 22 日消息,NASA 发文,宣布詹姆斯・韦布(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借助其近红外相机 (NIRCam) 拍摄到了地球 1300 光年外的巨蛇座星云(Serpens Nebula)图像。这张照片不仅本身看起来十分绚丽,最重要的是它还捕捉到了一种科学家期待已久的现象。我们这里可以将其称为“双极喷流”,从而证实了科学家提出的恒星形成理论。当然,巨蛇座星云只有一两百万年的历史,从宇宙的角度来看非常非常年轻(科学家估计地球约有 46 亿到 50 亿年历史)... Read More >
202406-23 银河系10大离谱天体!还有疑似外星人核反应堆,至今还是宇宙谜题 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的银河系有10万-20万光年的直径,拥有1000亿-4000亿颗恒星。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这个巨大的银河系中,科学家们也发现了大量诡异的天体。那么,科学家心中最奇葩的银河系天体都有哪些呢?今天咱们来盘点一下。比宇宙还古老的恒星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头顶上的繁星有着不同的年龄。有的形成于几亿年前,有的形成于几十亿年前,还有的形成于一百多亿年前。在银河系中,形成于一百多亿年前的古老恒星比比皆是,但是没有一个像HD 140283这么特殊,因为它竟然似乎比... Read More >
202406-22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距地球3.6亿光年黑洞苏醒 开始吞噬周围物质 欧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学家们(ESO)在当地时间周二(6月18日)发表的研究中揭示,他们即时观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苏醒,这是人类天文学家首次见证这一现象。在一个距离地球3.6亿光年的遥远星系,这个超大质量黑洞从休眠中苏醒,开始吞噬周围物质,目前质量已经是太阳的约100万倍。▲超大质量黑洞吞噬周围物质,使星系发光(渲染模拟图)——1——3.6亿光年外,宇宙光芒剧增这个遥远的星系名为SDSS1335+0728,距离地球大约3.6亿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内行进的距离,相当于9.5万亿公... Read More >
202406-22 黑洞的终极秘密究竟是什么,霍金的手稿中到底留下了什么线索 “黑洞”这个名字,总是令人遐想联翩。那么,究竟什么是“黑洞”?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黑”,表明它不会向外界发射或反射任何光线,也不会发射或反射其他形式的电磁波——无论是波长最长的无线电波还是波长最短的γ射线。因此人们无法看见它,它绝对是“黑”的。第二个字“洞”,说的是任何东西只要一进入它的边界,就休想再溜出去了,它就像一个真正的“无底洞”。也许有人会想:假如我用一只超级巨大的探照灯对准黑洞照过去,黑洞不就现形了吗?错了!射向黑洞的光无论有多强,都会被黑洞全部“吞噬”,不会有一点... Read More >
202406-22 天文学家发现人类能否承受附近的超新星爆炸 每百万年,超新星就会在距我们 100 秒差距(326 光年)以内的某个地方爆炸。这种爆炸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如果一颗有人居住的行星距离其震中太近,它就有可能永远无法居住。但地球在其历史上一直很幸运。为什么?一个国际物理学家团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主要结论是我们都很幸运拥有这样的大气层。首先,科学家回顾了有关超新星爆炸频率的知识从何而来。事实上,太阳系位于所谓的“局部气泡”内部。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区域,氢分子的密度比周围的星系低得多。这个气泡的形成,正是因为过去两千万年... Read More >
202406-22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银河系位于本星系群,本星系群上级是什么? 人类从远古时的地心说到现在宇宙大爆炸说,历时近万年时间,逐渐认识到了宇宙的浩渺和人类的渺小。随着人类观测设备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发现人类生存在一个美丽的蓝色小行星——地球上。地球围绕太阳以29.78千米/s的速度不断公转;太阳巨大的引力带着一群行星围绕银河系以250千米/s的速度公转。银河系直径大约15万光年,有1000~4000亿颗恒星,隶属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包含了仙女系、麦哲伦系等30多个星系,是个疏散星系团,覆盖直径大约有1000万光年。银河系就位于本星系群的中心,和仙女... Read More >
202406-22 天空上演巨大黑洞“苏醒”奇观 这幅艺术图显示了黑洞在吞噬周围气体时不断拉动物质盘,使星系发光。 图片来源:欧洲南方天文台2019年末,此前并不起眼的星系SDSS1335+0728突然变得比以往更加明亮。为了解原因,天文学家利用了包括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甚大望远镜(VLT)在内的多个空间和地面天文台数据,来追踪该星系的亮度变化。在近日ESO官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揭示了其中奥秘:当时星系核心的巨大黑洞突然“苏醒”。而科学家此次实时“目睹”了这一壮观景象。一些天文现象,如超新星爆发或潮汐破坏事件(当恒... Read More >
202406-22 38万公里外月壤即将到家,嫦娥六号重返地球时间确定,难度多大? 嫦娥六号返回精确时间段确定了!大家可以一起等待我国月球背面的样品了。所以,看到这消息都非常激动,这意味着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将取得圆满的成功——整个任务所有阶段。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从月球起飞的那一刻,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就完全成功了。的确可以这样子说,因为最难的时刻过了,虽然说在返回的路上,再入大气层的难度很大,但这都不是什么问题了,那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来看看。嫦娥六号重返地球时间确定,难度多大?没错,我国已经发布了嫦娥六号精确重返地球的时间点了,着陆地球的时间点确定,从...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