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20光年外的“超级地球”,基本可以确定存在生命 NEW 宇宙是如此辽阔,它的边界似乎永远无法触及。在银河系这个庞大的星系中,存在着数千亿颗恒星,而围绕这些恒星旋转的行星数量更是难以计数。在这样的星系中,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地球是宜居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已经发现了数百颗与地球大小相近的系外行星,这些行星中的许多都位于其恒星系统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适宜生命居住的星球,地外生命的存在可能性极高。以格利泽581g行星为例,这是一颗位于天秤座方向的红矮星格利泽581附近的系外行星,距离我们大约... Read More >
202406-17 一颗宽200米小行星,以时速8.2万公里靠近地球?马斯克:无法拦截 NEW 引言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如果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正以每小时8.2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靠近,我们能否阻止它?这种情节通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但如今却成为了现实。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面对这样的小行星,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进行有效拦截。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科学家们对此有何看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潜在的威胁?小行星的轨道与速度根据最新观测数据,这颗宽约200米的小行星正以时速8.2万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动受到引力影响,其... Read More >
202406-17 古人把月球叫作广寒宫,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NEW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月球的公转和自转都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它给我们地球带来四季分明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潮汐和火山、地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登月计划”。从古至今,月球于人类而言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在没有“飞天”实力的时候,也只能依靠猜测和想象去绘制月球的模样。中国古代人虽然没有登过月,但他们对月球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比如他们将月球称为“广寒宫”,并赋予了它众多美妙的神话故事。那么为什么古代人会知道月球上面是冷的呢?神话里的“月球”提到有... Read More >
202406-17 巨大的宇宙结构长达14亿光年 在距离地球5亿光年的南天天顶方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宇宙结构,这个结构横跨长达14亿光年,包含数10万个星系。它就像一堵巨大的墙壁那样,把我们团团围住,而科学家把这个新发现的巨大结构,称为南极墙。2020年7月,《天文物理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研究宇宙的三维空间分布时,发现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外围,竟然存在着一个像手臂一样的巨大结构。该结构呈200度的弧形延伸,一直延伸到北方的天空,其中密度集中的区域位于南极方位5亿光年处,沿着手臂向北,它向内折叠到距离银... Read More >
202406-16 马斯克最新访谈:在全球核战爆发前必须实现殖民火星 快科技6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特斯拉和SpaceX的CEO埃隆·马斯克分享了他对太空探索和人类未来的见解。马斯克强调,SpaceX的使命是将人类意识扩展到地球之外,以应对类似恐龙灭绝的未知挑战,并确保人类文明的长期生存。马斯克认为,尽管地球已有约45亿年的历史,但文明的存在时间仅占其中的极小部分,这表明文明是短暂而脆弱的。他提出,为了超越所谓的“大过滤器”,即那些可能阻碍文明发展的关键时刻,人类需要成为一个多行星物种,将意识扩展到其他星球,甚至是其... Read More >
202406-16 NASA修复人类最遥远的探测器!已飞行47年的旅行者1号被满血复活 快科技6月16日消息,美国宇航局 (NASA) 本周宣布,旅行者1号,人类制造的最遥远的航天器,终于再次发回来自其全部四个科学仪器的数据.这意味着该机构可以再次接收有关等离子体波、磁场和太空粒子的读数。据悉,去年11月份,旅行者1号出现技术问题,不断重复发送0、1代码,仿佛陷入死循环,也无法与之取得联系。期间修复过程困难重重,因为工程师每次发指令后都需要等待 45 小时才能收到回应。2024年3月,控制团队证实,问题出自旅行者1号的三台机载计算机之一,也就是飞行数据子系统(F... Read More >
202406-15 惊人的发现:探测到疑似外星文明信号 在2020年12月18日,英国《卫报》上发表了一项惊人的研究,来自突破聆听的研究人员,在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数据中,探测到了一个疑似来自比邻星的奇怪信号。这个信号的频率为982兆赫兹,并且还存在频率漂移,暗示着它可能在移动,而982兆赫兹范围的电磁信号,这并不像是自然天体所化,所以发现它是来自4.2光年外的比邻星。这就让人感到很是不可思议,很容易让人与外星生命产生联想,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惊人的发现。比邻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系外恒星,它距地球大约4.2光年,位于半人... Read More >
202406-14 宇宙是我们调查高能现象这一最有活力的过程的唯一实验室 爱因斯坦探针与龙虾眼x射线与黑洞(描绘爱因斯坦探测器捕捉到宇宙x射线的插图。图源:中国科学院)计划在2024年1月发射的新空间望远镜,将用革命性的“龙虾眼”来观察宇宙,寻找宇宙中大多数高能现象包括黑洞的形成,中子星相撞和恒星爆炸等过程中产生的x射线爆发现象。探针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明命名,由欧空局(ESA)、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中国科学院(CAS)联合研制。这一航空器将配备高灵敏度的新一代x射线检测设备,由更宽的视场,从而让科学家既能观测到新的事件,同一时间... Read More >
202406-14 不行,比中国晚10年,美国火星采样返回坐不住了:7家企业搞方案 美国终究还是扛不住了!中国嫦娥六号之后,就要去火星采样返回。这不,外媒公开指出,美国为了早点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直接找了7家企业进行MSR计划研究,搞方案。因为按照最初的计划来进行,将会比中国晚10年,这是美国完全接受不了的,是不行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来看看。没错,嫦娥六号之后,中国火星采样是重大目标在我国执行嫦娥六号任务之下,世界各国都对嫦娥六号任务非常在意,这已经不是简单期待中国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的问题,更是看到了中国航天的成功,未来还有更大的目标将呈现出来。而且... Read More >
202406-14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在银河系中是极可能是孤独的 Sombrero星系-NASA哈勃外星人存在吗?当你仰望星空,是否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吗?类似的问题也困扰着科学家们:在我们广袤的宇宙中,尽管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星系和行星,但目前我们尚未观测到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外星智慧生命真的存在吗?德雷克方程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以孕育人类生命的地球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假说。其中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在1961年提出了颇具影响力德雷克方程式,用于估算银河系中能够... Read More >
202406-14 为何机遇号在火星上运行15年,而祝融号只有1年?是技术不行吗? 在火星的广袤表面上,有一个深蓝色的圆点,它孤独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类诉说着它的传奇故事。这个圆点,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火星探测机器人——机遇号(Opportunity Rover)。与此同时,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也在这片红色星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虽然仅仅一年,但它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希望与探索。机遇号的传奇故事始于2004年1月25日,当它成功着陆火星表面时,它的任务预期仅为90个火星日,大约3个月的时间。然而,这个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火星车却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耐久性... Read More >
202406-14 人类登上金星的希望,或许要寄托在氮化镓芯片上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但为什么除了登陆月球外,我们最常谈到的都是登录火星,而不是金星?主要是因为金星表面温度极高,最高可达480℃,这种温度甚至足以熔化铅,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是无法在如此极端的温度下长时间运行的,所以即使是发射无人探测器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氮化镓作为下一代半导体的理想材料之一,可以承受500度甚至更高的温度,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它已经被用于一些地面电子设备,如手机充电器和手机信号塔,但科学家们仍不清楚氮化镓器件在300度以上的温度下会如何表现,因为传统... Read More >
202406-13 火星上发现一个神秘的洞,科学家认为那里蕴藏着外星生命的秘密 火星表面有一个神秘的洞,科学家认为这个洞可能会成为未来人类的栖息点或者根据地,同时那里还可能蕴藏着外星生命的秘密。火星上的洞,图源: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这个洞是在2022年发现的,由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 )携带的HiRISE相机所拍摄。洞口呈现较为规则的圆形,直径在50米左右,但相机拍摄角度有限,并没有拍摄到任何洞的内部,所以目前并不知道这个洞的具体深度等信息。合成的MRO,图源:NASA虽然洞是在2022年发现的,但是今年5月底... Read More >
202406-13 月球背面的“秘密”被揭开?中国卫星传回图像,其实霍金没说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没有停下对于外太空的好奇,人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外太空上进行猜测和探索。但由于技术一直不够成熟,人类直到近几年才真正实现进入外太空探索这一梦想。月球上这层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人所揭开,它的秘密也逐渐被人知晓。但我们了解到有关于月球的信息始终不多,因为相对于月球来说人类真的是太渺小了。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月球背面的秘密终于被人类所揭开,当探测器经历重重磨难完成向太空收集图样和太空土壤的任务时,人类又一次对月球的浩瀚感到震惊,这也让人们回想起曾经霍金先生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