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宇宙巨兽醒来!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超大黑洞苏醒,开始吞噬周围物质 NEW 欧洲南方天文台天文学家们(ESO)在当地时间周二(6月18日)发表的研究中揭示,他们即时观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苏醒,这是人类天文学家首次见证这一现象。在一个距离地球3.6亿光年的遥远星系,这个超大质量黑洞从休眠中苏醒,开始吞噬周围物质,目前质量已经是太阳的约100万倍。▲超大质量黑洞吞噬周围物质,使星系发光(渲染模拟图)——1——3.6亿光年外,宇宙光芒剧增这个遥远的星系名为SDSS1335+0728,距离地球大约3.6亿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内行进的距离,相当于9.5万亿公... Read More >
202406-20 3D打印真空系统或能“捕捉”暗物质 NEW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利用一种专门设计的3D打印真空系统,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院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通过探测畴壁来“捕捉”暗物质的新方法,有望在理解暗能量和暗物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D》上。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探测暗物质的一种方法是引入标量场粒子。在某些理论模型中,暗物质可以通过标量场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这些模型假设有一种新的标量场在普通物质和暗物质之间介导相互作用,从而解释暗物质的存在及其与普通物质的间接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基于这一理论构建了3... Read More >
202406-20 宇宙膨胀了138亿年,暗示外面还有空间,那宇宙外面又是什么? NEW “我们已经探知了宇宙的膨胀,已经有138亿年了,但是宇宙的膨胀意味着外面还有空间,那宇宙外面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也许科学家们在未来能够有所发现,但是对于目前来说,我们并不能知道宇宙外面的空间是什么。自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只是仅仅局限于我们的观测范围中,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在观测范围内开发了太空科技,预计未来可能我们的探知范围也将会大大增加,所以能否探知宇宙外面的空间,还是未知数。那么宇宙的膨胀已经有138亿年了,那它的膨胀又是如何一回事呢?宇宙的膨胀。宇宙的膨胀观点是20... Read More >
202406-20 神话传说:月球自转周期与“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都大约是27.32166天,所以月球对着地球的一面几乎不变,在地球上是无法观察到月球背面情况的,这也成为潮汐锁定。但月球的背面与正面都有昼夜变化,这是太阳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变化引起的。 无论是西游还是神话中都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说法,我们平常很难理解,这样的时空变化真的可能吗?但想一下月球的昼夜变化,“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世界还真的有可能存在,这样的世界也许不是只存在于虚幻想象中,而是存在于宇宙中某个未知的星球。月球上的一天大约是地球上的28天,... Read More >
202406-19 远古耀斑的回声:银河系“安静怪物”的过往被揭示 科学家通过分析X射线耀斑的光回波,研究了我们银河系中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过去的活动,表明过去频繁的物质消耗和历史上更明亮的状态。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是一个安静的怪物。然而,人马座A*(简称Sgr A*)并不是完全休眠的。偶尔它会吞下一团分子气体,甚至是一颗恒星,然后就会消化不良。向周围空间发射X射线耀斑。人马座A*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距离地球26000光年。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研究附近的环境非常困难。它会扭曲附近物体的视野,使它们难以被观察到。然而,有一些方法... Read More >
202406-19 幻月星的传说 在遥远的星空中,有一个被云雾缭绕的神秘星球,名为“幻月星”。这里居住着各种神奇的生物,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而多彩的世界。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股黑暗势力悄然降临,给幻月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幻月星的传说幻月星上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星球的中心,隐藏着一枚神秘的“幻月之心”,它拥有无尽的能量,能够维系整个星球的和平与繁荣。然而,只有心地纯净、拥有强大意志的人才能找到它,并驾驭其力量。二、黑暗势力的降临一天,一股邪恶的黑暗势力突然降临幻月星,它们来自宇... Read More >
202406-19 同类星疾如闪电,它却慢如“散步”,如此“悠闲”的天体还是中子星吗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悉尼大学联合团队探测到一颗奇怪的天体,高度疑似中子星,但其旋转速度却特别慢。在迄今已发现的3000多颗中子星中,还没有其他射电中子星有这么“悠闲”。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天文学》上。根据ASKAP射电望远镜数据绘制的艺术图。其观测到的神秘天体很可能是中子星,但也可能是白矮星。图片来源:《自然·天文学》当一颗质量约为太阳10倍的大恒星耗尽所有燃料时,会在超新星事件中爆炸。恒星残骸的密度如此之大,却要挤成一个... Read More >
202406-19 是技不如人吗?玉兔号972天才走了118.9米,印月球车1天多行驶8米。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前言在如今的航天航空技术上,我国称第二,还没有哪个国家敢称第一。我国嫦娥六号首次探查月球背面,那可是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不仅对月球背面完成了勘测,还成功对月球背面采样并返回。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无人再能超越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但是怎么都没有想到,从数据上看,印度的航空航天技术竟然比我们还要先进!凭借数据,外媒便开始大肆宣传我国航天航空技术“技不如人”。事实真是如此吗?技不如人?现在的月球上,一共有着八辆“车”在月球上行驶。苏联的“月球车1号”和“月球车2号”、美国阿波罗月球车,... Read More >
202406-19 阿雷西博望远镜有多强大?盘点其五大贡献,提高了人类的宇宙认知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它曾被誉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最大“天眼”。这个坐落在美属波多黎各岛的山谷中的庞然大物,以其惊人的尺寸和卓越的观测能力,为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直径达到了惊人的305米,后扩建至350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单镜面射电望远镜。这个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但它能借助地球自转并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如此巨大的尺寸使得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接收面积比其他射电望远镜的天线要大得多,灵敏度... Read More >
202406-19 火星土壤为什么无能带回地球?有生命或有剧毒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数百万年,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也在不断向外太空进行探索,寻找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其中火星也成为了人类探索的目标。但是人类距离火星还有数千万公里的距离,这几乎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那么火星离我们还有这么远,人类又为何不能将火星的土壤的带回地球呢?一、距离遥远。火星位于太阳系中较为靠外的位置,所以离我们地球的距离也是非常遥远的,根据太空探测中的“缩尺效应”,人类在进行太空探索中,一般都会采用缩小比例的实验来进行模拟,这样可以将实验场景缩小,从而达到减小成... Read More >
202406-18 欧洲将建爱因斯坦望远镜,长30公里,深埋地下250米却能探测宇宙 现在的天文学方面的望远镜构造越来越花哨了!近日欧洲多国宣称要联合建造一座埋藏在地下250米深处的,长达30公里的巨型望远镜装置,望远镜呈三角形结构,每边长10公里,建成之后将可以探测宇宙诞生10亿光年后的中子星碰撞和黑洞震荡中产生的引力波。这台望远镜的名字叫“爱因斯坦望远镜”,本质上是一种引力波探测器,主要装置由三个嵌套探测器组成,每个探测器将有两个激光干涉仪,三个探测器都能相互接受多束激光波。根据最新的消息,它的建造计划是在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边境三角地带开凿三条隧道,还... Read More >
202406-17 中国在月球取的土壤,澳大利亚媒体要求全球分享 近日,澳大利亚媒体提出一个观点:月球的土壤是全人类的,中国应该将带回的月壤进行分享。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种看似慷慨大方的提议,实则掩盖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对此,笔者不禁想问:如果按照这一逻辑,澳大利亚丰富的铁矿资源,是否也应当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进而进行分享呢?任何国家进行太空探索,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是中国航天事业多年努力的成果,这背后蕴含着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国家的大量投入。这些月壤对于中国而言,不仅... Read More >
202406-17 闹大了!我国月球车在月背工作已5年追赶50年 却发现前面根本没人 在人迹罕至的月球背面,玉兔二号静静地开展了五年的探索工作。这一探测器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而且成为了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玉兔二号深入探测了月球的未知区域,克服了重重困难,如环形山的险峻、极端的气温波动,回传了大量珍贵的图像和数据,揭示了月球神秘一面的众多秘密。然而,这一探测器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原本设计寿命仅三个月,玉兔二号却奇迹般地工作了五年,这一成就背后是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一次飞跃。玉兔二号配备有先进的导航系统和高效的电子设备,展现了其卓越的越... Read More >
202406-17 古代太空碎片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太阳系中为何需要它?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灰尘的世界。她无处不在,甚至在太空中。它只在太阳附近不存在,因为它不能存在于高温区域。灰尘是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显着影响其动态和特性。在行星学中,微米和纳米成分是天体结构的主要元素。至少类地行星是由它形成的。直到最近,太阳系中才出现了更多的尘埃和更小的天体。是什么原因?小行星爆炸一百多年前,出现了一种假设,即地球正在膨胀或生长,因为这样更方便。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星球每年吸收大约 40,000 吨的宇宙尘埃和陨石。科学家测量的地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