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4 史上首次,韦伯望远镜拍到比邻星b,上面有外星人吗? NEW 4.2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三星,是科幻作品里是三体人的老家,也是流浪地球计划的最终目的地,在现实中,它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外星世界,并且还有一颗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比邻星b,它虽然早在2016年就被发现了,但直到不久前,天文学家才用韦伯望远镜,拍到了它的真实照片。从传回的光谱和大气数据来看,比邻星B比地球稍大,是一颗岩石行星,它绕着恒星运行的轨道非常近,因此这颗行星上的一年只有11天,乍一看,这听起来不太寻常,因为靠近恒星时,它的温度非常高,至少在我们的太阳系是这样,但在比邻星附... Read More >
202410-11 韦伯望远镜最新观测数据,试图揭示冥王星冰冷卫星卡戎的起源之谜 NEW 在浩瀚的宇宙中,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一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目标。自1978年首次被发现以来,卡戎以其冰封表面和神秘的组成吸引着无数天文学家的关注。如今,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成功发射和运作,科学家们终于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这一遥远天体。最近的研究表明,卡戎的表面不仅包含水冰、含氨化合物和有机物,还首次探测到了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们对卡戎成分的理解空白,还为我们揭示了太阳系边缘冰冷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卡戎作为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其直径约为1207公... Read More >
202410-05 难以解释的差异!韦伯望远镜新发现,人类理解的宇宙,可能并不真实 NEW 神秘而深邃的宇宙,一直吸引着人类的目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有些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是令人困惑的谜题,例如科学家就通过韦伯望远镜新发现,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哈勃常数存在着难以解释的差异,而这也强烈暗示了,人类理解的宇宙,可能并不真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韦伯望远镜)哈勃常数的发现,源自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1929年的研究,他通过观测遥远星系的光谱红移,发现大量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这也被称为... Read More >
202409-29 韦伯望远镜探索银河系边缘,打开恒星形成研究新篇章 天文学家将韦伯太空望远镜指向位于银河系极边缘的一个恒星形成区域,这个区域距银河中心超过5万8千光年(地球距银河中心约2万6千光年),该区域被称为“迪杰尔云”(Digel Cloud)。凭借韦伯的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科学家得以前所未有地解析这个恒星形成区域,并捕捉到其中恒星形成爆发的细节。观测数据显示了极年轻的O型原恒星、喷流,以及独特的星云结构。这些观测使天文学家能够以研究太阳系邻近区域恒星形成的同样细节,深入探索银河系外围的恒星形成过程。尽管过去已知银河系边缘存在这些恒星形成... Read More >
202406-27 星系绵延300万光年,韦伯望远镜拍到纤维结构,揭秘早期宇宙演化 韦伯望远镜的一项重大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这个巨大的气体纤维被认为是宇宙早期的网状结构的直接证据。这个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的。有些人认为,尽管韦伯望远镜的数据显示了一个巨大的星系纤维,但这并不能证明这就是宇宙早期的网状结构。他们认为,在宇宙的初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和机制。此外,这个巨大的气体纤维可能存在其他解释,例如它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或者观测误差导致的。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 Read More >
202406-22 环球视角:韦伯望远镜观测到前所未见现象,支持恒星形成理论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6月21日,据外媒消息,近日,美国宇航局(NASA)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捕捉到了巨蛇星云的耀眼图像,揭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天文现象,为一项长期存在的恒星形成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这张令人震撼的图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左上角整齐排列、细长的“原恒星流出物”。这些喷流以有序的方式从周围物质的旋转盘中喷出,表明形成中的恒星群以相同的方向旋转。这一观测结果与天文学家长期以来的猜想相吻合。NASA解释称,图像左上角的明亮块状条纹,类似于电影导演JJ A... Read More >
202405-28 韦伯望远镜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太阳系外世界内部的详细分析 这颗极其奇怪的系外行星WASP-107b的大气中甲烷含量低得惊人,这表明这颗系外行星的内部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热得多,而且它的核心也更大。这最终有助于解释WASP-107b像棉花糖一样的密度。此前,人们一直认为WASP-107b的核心很小,周围是一个巨大的氢和氦的膨胀包层 —— 这将需要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解做出一些改变。新的结果意味着,这颗系外行星可以用现有的模型来解释,而不需要进行彻底的修正。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天文学家迈克·莱恩说:“韦伯的数据告诉我们,像...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