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科学家又发现一颗宜居行星,有望成为下个“地球”? NEW 出品:科普中国作者:谢基伟(南京大学)监制:中国科普博览编者按:为拓展认知边界,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未知之境”系列文章,纵览深空、深地、深海等领域突破极限的探索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发现之旅,认识令人惊叹的世界。在大众对宇宙最关心的问题之中,排在前列的无疑是对“第二地球”的探索了。天文学家已经在浩瀚的宇宙中发现了5000多颗系外行星,但是其中处在宜居带的类地行星的数量大概仅有几十颗颗。因此,每次发现一颗宜居带类地行星,都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它不断地告诉我们,虽然地球... Read More >
202407-10 探索暗物质:量子技术与解决太空最大谜团的探索 NEW 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先进的量子技术建造高灵敏度的暗物质探测器,旨在直接观察和识别暗物质,暗物质占宇宙物质的80%。科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可能离解开又近了一步。宇宙中大约80%的物质是黑暗的,这意味着它们是看不见的。事实上,暗物质正在不断地穿过我们 —— 可能以每秒数万亿个粒子的速度。我们知道它的存在,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引力效应,但迄今为止的实验还未能探测到它。先进量子技术在行动利用最先进的量子技术,来自兰开斯特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科学家们正在建造迄今为止最灵敏... Read More >
202407-08 “宇宙墙”被发现,与地球距离约150亿光年,宇宙理论会被改写? NEW 霍伊尔不仅观测到星系背离地球,还发现它们与地球背离的速度还会随着它们所处的远离地球的位置而变大,他根据这一现象,就推理出了宇宙的膨胀。霍伊尔的工作揭开了宇宙膨胀的面纱,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不仅被后世人们誉为“大爆炸之父”,他本人也因为这项发现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霍伊尔之后,有大批的科学家也在他的基础上,对宇宙的膨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们利用敏感的望远镜,不断的向着宇宙远方观测。向远方观测的意思就是望远镜所看的星系和发射出来的光,都被人类看的... Read More >
202407-08 挑战天文共识,新研究表明螺旋星系在宇宙形成 20 亿年后就很常见 IT之家 7 月 6 日消息,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在早期宇宙中,螺旋星系比此前预期的更为常见。科学家们利用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最近拍摄的图像发现,在宇宙形成约 20 亿年后,近 30% 的星系具有螺旋结构。这一发现为之前利用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数据讲述的宇宙起源故事提供了重要见解。IT之家翻译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密苏里大学物理和天文学系副教授郭一成(Yicheng Guo,音译)采访内容如下:科学家此前共识是,大多数螺旋星系都是在宇宙形成后的 6... Read More >
202407-08 宇宙膨胀了138亿年,暗示着外面还有空间,宇宙外面到底是什么? 天文学家对大爆炸产生的背景辐射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此前宇宙膨胀的速度比我们以为的还快。因此有学者提出两种可能:一是暗物质的密度比想象的还要小,另一种是宇宙在我们可见的边界膨胀之外,而这个范围被称为“外宇宙”。这次“外宇宙”的研究则暗示着宇宙可能还存在着一种新的物质:异空间。其他学者甚至借此说起“异次元”,甚至“平行世界”等一系列引人遐想的东西。而《哥谭城公报》的编辑则综述了这些说法,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宇宙外面还有一片无限的虚空。别以为宇宙外面无物。众所周知,宇宙的膨胀是由大爆... Read More >
202407-08 地球收到15亿光年外信号,还重复发送了6次,刘慈欣:不要回答 去年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则报道刷屏:“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在该无线电信号中,有个非常不寻常的重复信号。这一重复信号中两次相同的无线电脉冲,都来自大约15亿光年距离的一个相同信号源。而这个信号竟重复发送了六次。”这个信号说明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许多网友用《三体》中的某句台词进行回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更有媒体对《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进行采访,他给出了相似的答复。刘慈欣认为对待这... Read More >
202407-08 木星“叛逆”想成恒星?科学家:它正积蓄力量,未来或能成功 天文学界的一则消息让网友们炸开了锅:木星向外辐射的热量竟然比它吸收的太阳热量高出1.5倍!这不是明摆着要“叛逆”,想从行星行列里“跳槽”,去恒星界混混吗?有网友戏谑道:“木星啊,你先问问你的‘体重’答不答应吧!”说起恒星,那可是宇宙中的“大腕儿”,它们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源源不断地向外散发着光和热。而红矮星EBLM J0555-57Ab,就是目前银河系内已知质量最小的恒星,它距离地球630光年,质量只有太阳的一半。尽管在恒星界算是个“瘦子”,但它的核聚变反应可是实打实的... Read More >
202407-07 60亿光年外 有一颗像“宝石钻戒”的星系 宇宙的神奇,永远没有尽头。最近,詹姆斯韦布望远镜拍到了约60亿光年外、巨爵座方向的类星体RX J1131-1231的引力透镜现象,看起来就像是一颗璀璨的“宝石钻戒”。它的前方有一个巨大的星系,从地球上看过去,类星体的光线被拉伸成一个明亮的弧,并创造出了四个相同的图像。这张照片是韦布望远镜搭载的中红外仪拍摄的,目的是研究暗物质。引力透镜效应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现象。如果在观测者到光源的直线上有一个大质量的天体,就会看到由于光线弯曲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图像,特殊情况下... Read More >
202407-05 天文学家意外发现“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巨大宇宙结构 综述在浩瀚无垠的宇宙舞台上,人类始终是那位手持望远镜、怀揣无尽好奇的探索者。从古至今,星空以它独有的方式,激发着我们对未知的渴望与想象。而今天,一场天文学界的震撼发现,正悄然改写着我们对宇宙尺度的认知边界——天文学家们宣布,他们窥见了“大得不可能存在”的宇宙巨构,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现有的宇宙学理论,更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穿越宇宙深渊的奇妙旅程。宇宙的谜题与挑战宇宙,这个包含了一切时间与空间的总和,自其诞生之初便充满了无数未解之谜。从宇宙的起源、结构到终结,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最睿... Read More >
202407-05 流浪地球就要上演?太阳系正向黑洞坠落,坠落的具体时间已被算出 “地心说”和“日心说”,这两句话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与宇宙观相悖的观点,会遭受怎样严重的后果?一向跟随“地心说”的人们,突然有了新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谁倡导了日心说呢?今天我们将会介绍人类天文学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历程,并且会介绍有关“黑洞”概念的提出,以及太阳寿命的限制。地球和太阳又面临着怎样的生死危机呢?一、日心说的诞生。此前的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甚至教会也将这种观点当作一种宗教信仰,这种想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无... Read More >
202407-05 大气辉光:在木星夜间发现暗物质的痕迹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寻找神秘的暗物质。尽管尚未发现其存在的证据,但已经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宇宙 70-80% 都充满了同样的暗物质。普里斯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他们设法找到了这种物质的痕迹。科学家分析了卡西尼号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关注的对象是木星的阴暗面。研究人员指出,地球这部分的辉光正是暗物质的痕迹。也就是说,它的粒子被行星强大的引力吸引,当它们与巨星的电离层碰撞时,就会发出光芒。木星的黑暗面并不是偶然选择的。在该地区,地球极光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是检... Read More >
202407-03 美国走上绝境!火星采样返回还在“幻想”,不仅要岩石,还要空气 美国又在“幻想”了?居然想把火星“大气”带回来,这是不是想得有点早了,毕竟自己的计划已经几乎是“停摆”的状态。而且,就算是寻找了美国各大企业7家,也还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啦,搞不好最终停止这个项目都有可能。当然,我也没有乱说,因为美国为了重返月球计划,火星计划面对的困难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反过来说,那就是——弃火星采样返回计划,保住美国重返月球计划,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点,那就是——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来看看。美国不仅要火星岩石,还要“空气”没错,美国宇航局 (NASA... Read More >
202407-02 居住在黑洞周围是什么体验?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当中,因为黑洞具有难以置信的强大引力,所以在黑洞的周围不太可能诞生生命,只有在恒星系的宜居带那里,才有可能存在类似地球那样能诞生生命的星球。但是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推测后,发现黑洞也有类似于宜居带那样的区域。在那里,能诞生行星和生命,而且,如果我们居住在那里的话,会有非常奇特的体验。黑洞也有行星围绕我们不妨先把黑洞想象成太阳。确实,离太阳太近的地方无法形成行星和生命,但是在某个距离,那里不仅能形成行星,还能诞生生命。而黑洞有没有可能也是这样一种... Read More >
202407-02 60多年前,美国人将一只黑猩猩送上太空,回到地球后身体出现异常 你知道吗?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并非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因为早在1961年,就有一只黑猩猩比他先一步登上了太空,还在太空生活了一段时间,它就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者——黑猩猩汉姆。但是作为“航天英雄”,汉姆返回地球后,身体却出现了异常。美国人为什么要送一只黑猩猩去太空呢,汉姆返回地球后身体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俘获了大量德国火箭技术和科研人员,冷战开始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作为高科技的最高体现,太空一直是两国争夺的领地,苏联率先在1957年成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