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新研究提出宇宙起源新模型:大爆炸或为黑洞塌缩后的“反弹” NEW 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一项发表于《物理评论 D》(Physical Review D)期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种颠覆性宇宙起源模型:大爆炸并非“万物的起点”,而是一次巨型黑洞塌缩后必然发生的“反弹”。这项研究或将改写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知。据IT之家了解,这一“黑洞宇宙”模型不再从宇宙膨胀的过程倒推至不可知的奇点,而是利用日常物理现象 —— 即大质量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塌缩过程 —— 来重新构想宇宙起源。类似恒星最终形成黑洞的过程,当质量极大时,重力会导致塌缩,但研究团... Read More >
202507-16 迄今最大规模!百亿光年外,两黑洞碰撞合成一个“超大黑洞”,相当于225个太阳 NEW 据报道,科学家探测到迄今为止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14日发表在康奈尔大学团队运营的预印本网站arXiv上。据悉,这两个黑洞的质量均超过了太阳质量的一百倍。分析显示,其中一个黑洞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03倍,另一个黑洞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37倍。两个黑洞自转速度约为地球的40万倍。经过长期相互绕转,最终猛烈撞击,在距离地球一百亿光年外形成了一个质量约为太阳质量225倍的“超大黑洞”。这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质量最大的黑洞合并事件。▲两个黑洞 资料图片据《环球》杂志介绍,黑... Read More >
202507-16 宇宙诞生新解?我们的宇宙或源自另一个宇宙的黑洞 NEW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烧脑但又超级有趣的话题 —— 我们所在的宇宙,是不是起源于另一个宇宙的黑洞呢?这问题听起来有点玄乎,感觉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其实啊,科学家们对宇宙起源的探索一直没停过,这个观点也有它的理论依据哦。咱先来说说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 —— 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一个密度和温度都无限高的奇点,在某一瞬间,空间、时间和物质突然就冒出来了。霍金在《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里也提到过,奇点这玩意儿可不简单,它暴露了我们对宇宙起源理解... Read More >
202507-16 天舟九号成功对接空间站,飞船返回遭3000度高温灼烧,为何去没有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并且已经对接中国空间站——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其大约6吨物资也进入中国空间站,这将支持我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两个航天员乘组的需求。当然,对于中国天舟货运飞船来说,肯定也不是简单的执行货运物资那么简单,它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同时,不少人也看到了,我国天舟九号货运物资运输到中国空间站,为什么没有遭遇“熊熊火球”的一幕,飞船在返回的时候跟发射的时候为何这么大差别,这区别在哪里?返回的时候为何遭遇3000度高温的灼烧?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 Read More >
202507-16 美论坛:一旦中国禁止美国加入中国空间站,美国是否有权将其击落 2015 年,《时代》杂志特约编辑克鲁格直言:“美国不让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是愚蠢之举”。结果遭到众多网友的“炮轰”!谁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形势完全反过来了。中国有了自己的天宫空间站,而美国那边的国际空间站早就老得不行,按计划 2031 年就得退役,可美国新空间站连影子都还没见到。于是,就有部分美国网友在网上提问:“要是中国不让美国进天宫空间站,美国该不该把它打下来?”那么,美国网友的这一设想,能否实现呢?封锁逼出自主路回顾历史,中国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成就,其实是被美国的技术封... Read More >
202507-16 牛津团队确认太阳系第三颗星际彗星来源:年龄至少 80 亿年的恒星 IT之家 7 月 13 日消息,继 2017 年“奥陌陌”与 2019 年“鲍里索夫彗星”之后,太阳系再度迎来第三位“星际访客”。本月早些时候,国际小行星中心报告发现编号为 3I / ATLAS 的彗星,其直径约 20 公里,正以每秒 60 公里的高速掠过木星轨道。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马修・霍普金斯领衔的团队利用欧洲空间局“盖亚”任务提供的恒星数据,首次锁定其来源:银河系厚盘区一颗年龄至少 80 亿年的古老恒星,几乎是太阳年龄的两倍。 “厚盘恒星速度更... Read More >
202507-15 解密文件曝美机曾撞上UFO:没有任何损坏 快科技7月15日消息,一直以来,美国和UFO都被绑定在一起,媒体最新报道,美国政府公开的解密文件显示该国的一架战机曾和UFO相撞。据悉,事情发生在2023年1月,美国一架F-16战斗机在亚利桑那州进行训练时曾与一UFO发生碰撞。解密文件曝美机曾撞上UFO:没有任何损坏美国空军发言人证实了解密文件中曝光的事情,称两年前的确有一架飞行物与F-16战机发生碰撞,飞行物击中了飞机顶部外壳。初步调查,事故发生后飞机并没有受到损坏,官员因此排除了鸟类撞击的可能性,最终确定F-16是被“无... Read More >
202507-07 人类首次实现深空恒星导航!堪比美国东西海岸测距只差66厘米 快科技7月6日消息,近日,NASA的科学家们利用正在穿越柯伊伯带的新视野号探测器,成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深空恒星导航测试。新视野号2006年发射,是人类发射过起始速度最快的太空探测器,2015年7月14日首次飞掠观测了冥王星,也是第五个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正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远离太阳。虽然在NASA最新获得的预算中,新视野号基本被放弃,但它还是帮助人类完成了这一壮举。人类首次实现深空恒星导航!堪比美国东西海岸测距只差66厘米本次恒星测距的原理,是通过“恒星视差”现象来定位... Read More >
202507-04 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已知第三个 快科技7月4日消息,浩渺的太空中到底有什么,这是让无数人向往的问题。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一个看似小行星的不明物体近来引起多国天文学家注意,欧洲航天局称,这个不明物体可能来自外星系,为目前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访客”。《纽约时报》介绍,这个系外物体代号A11pI3Z,目前位于小行星带和木星之间,距离地球数亿公里。“即使在去年10月距离太阳最近时,它也在火星轨道之外,且所在位置与地球分别位于太阳两侧,大家不用担心它会撞上地球。”研究人员目前无法确定这个“星际访客”究竟是一颗... Read More >
202505-13 宇宙将在10^78年内死亡!比之前计算的10^1100年短多了 2023年,来自荷兰奈梅亨拉德堡德大学的科学家曾经提出,无需事件视界,时空曲率本身就能导致黑洞蒸发,而中子星等其他天体会通过类似霍金辐射的过程蒸发。但是,他们并没有给出这个蒸发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最近,该团队公布了后续研究成果,认为宇宙中最后一批恒星残骸会在1078年后消亡,这基本就等于是宇宙的寿命。而在此之前的观点认为,宇宙终结需要101100年。新计算出来的宇宙寿命短多了,当然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计算了时空曲率引起致中子星、白矮星等致密恒星... Read More >
202505-13 首次发现:一个流浪的超级黑洞 正在吞掉恒星 快科技5月13日消息,最近,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的宇宙奇观:在星系的边缘,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正在吞噬一颗恒星,释放出强烈的能量辐射。这是第一个由地面光学巡天项目发现的名为“偏离星系中心”的潮汐瓦解事件,命名为AT2024vd。首次发现:一个流浪的超级黑洞 正在吞掉恒星传统上,黑洞一般位于星系的中心位置,但是这颗恒星一直在星系的边缘徘徊流浪。它的重量估计在10万个到1000万个太阳之间,而在星系中心还有一个更大质量的黑洞,质量约1亿个太阳,二者相距2600光年,彼此并不引力关... Read More >
202505-06 马斯克:地球将被太阳焚化 我们需要成为多行星文明 快科技5月6日消息,近日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地球和太阳,而他的一席话直接惊呆了一旁的采访记者。马斯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称:最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太阳毁灭,太阳会逐渐膨胀。某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成为一个多行星文明,因为地球将被焚化。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震惊,他称自己第一次听到这种观点,之前从没有人告诉自己地球会燃烧爆炸。实际上这并非马斯克首次公开表达对太阳毁灭地球的担忧,早在5年前他就宣称,太阳最终会“膨胀并吞噬地球”,因此人类必须前往火星,建立起星际文明。众所周知,太阳... Read More >
202504-29 系外行星K2-18b上真的存在外星生命吗? 2020年,科学家声称在金星上找到了生命的迹象——些许磷化氢,这是一种气味刺鼻的气体,在地球上由微生物产生。 该主张即刻收到质询,数年后仍在争议之中。而今,又一难闻气体开启了自己的外星生命大讨论——本次的主角是一颗系外行星。 研究人员于4月16日宣布,他们使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JWST)的数据,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气中探测到了二甲基硫醚气体(dimethyl sulfide, DMS)。这颗行星处于其宿主... Read More >
202504-21 第一次发现孤零零的黑洞:周围的因为都被它吃光了 一直以来,所有黑洞都有自己的伴星,而黑洞的发现,通常都是通过其对伴星光线的扰动而发现的,但最新的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个没有伙伴的孤零零的黑洞。其实早在2022年,就曾发现了一个“黑暗物体”,在射手座方向移动,初步认为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黑洞。为此,研究团队持续进行了更深入的观测分析。研究表明,这个黑暗物体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7倍,因此不可能是中子星(1.35-2.1倍于太阳质量),只能是一个黑洞,而且是孤立存在的。正因为没有伴随的恒星,这个黑洞的发现与以往不同。它偶然经过一颗遥远的、...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