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矮行星上的早晨:遥远冥王星上的神秘之美和神秘黎明 NEW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最遥远的矮行星,位于柯伊伯带的冰冷天体之中。冥王星距太阳平均距离为 59 亿公里,其环境与地球截然不同。关于冥王星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冥王星的表面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个遥远的外星世界的早晨是什么样子?冥王星有一个椭圆轨道,这意味着它与太阳的距离和温度可能变化很大。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223°C,在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可以降至-240°C。由于其轴倾斜和轨道的性质,冥王星经历季节变化。冥王星上的一年相当于 248 个地球年。这颗行星的... Read More >
202405-28 宇宙的黎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观测到3个早期星系诞生 NEW 在宇宙的漫长岁月中,大爆炸后的数亿年,一切尚处于混沌与黑暗之中。然而,正是在这个被称为宇宙黑暗时代的时刻,最早的恒星和星系开始悄然苏醒,它们的光芒穿透了周围的黑暗,开启了我们所知的宇宙的再电离时期。5月23日,《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神秘时期的一角,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最早期的三个星系正在形成的壮丽景象。这项开创性的研究由哥本哈根大学宇宙黎明中心(DAWN)的天体物理学助理教授卡斯珀·海因茨博士领衔。海因茨博士及其团队借助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这一尖端科技,对... Read More >
202405-28 韦伯望远镜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太阳系外世界内部的详细分析 NEW 这颗极其奇怪的系外行星WASP-107b的大气中甲烷含量低得惊人,这表明这颗系外行星的内部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热得多,而且它的核心也更大。这最终有助于解释WASP-107b像棉花糖一样的密度。此前,人们一直认为WASP-107b的核心很小,周围是一个巨大的氢和氦的膨胀包层 —— 这将需要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解做出一些改变。新的结果意味着,这颗系外行星可以用现有的模型来解释,而不需要进行彻底的修正。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的天文学家迈克·莱恩说:“韦伯的数据告诉我们,像... Read More >
202405-28 从遐想到熟知,月球背面有什么秘密?人类能跟外星人联系吗 “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名言是人类首次登月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1日踏上月球时留下的发言,也间接为人类首次登月留下了浪漫感人的一幕。此后的每一次月球探测,都让人类对月球有了更多的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是从古至今,从想象到实践,从遐想到熟知的不断追寻未知的真相。2019年我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的任务,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解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在月球背面也进行了名为“玉兔二号”的巡视车,人类通过“嫦娥... Read More >
202405-28 海王星作为一颗冰巨星,却有一个温暖的海洋,外星生命就在其中? 自从人类首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海王星以来,这个遥远的冰冷世界就一直吸引着我们的好奇心。最近的韦伯空间望远镜拍摄到的海王星图片显示,这个星球上存在着一个温暖的海洋。这个消息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人开始猜测,也许在这个寒冷的星球上,隐藏着我们未曾知晓的生命形式。我的观点是,尽管海王星有一个温暖的海洋,但这并不能证明外星生命就在其中。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海王星是一个寒冷的死寂星球。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海王星的平均温度大约在零下200摄氏度左右,这是一个极端的低温环境。在这... Read More >
202405-28 人类已知最小的恒星,表面温度只有1800度,却能够存在万亿年 银河系中存在着各类体积巨大、质量庞大的恒星,从巨大的红巨星到质量大到能够形成黑洞的恒星种种,都让我们见识到了恒星的多样性。比如体积达到了夸克星标准的恒星盾牌座UY,也或者是质量到了300太阳质量还能继续核聚变反应的恒星R136a1等等,都为恒星的多样性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然而除了这些巨大的恒星外,还有一种恒星,它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不太显眼,但其却是占据了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的类型,那就是红矮星。之所以叫做红矮星是因为这一类恒星在光谱上都呈现出较弱的光谱线辐射,使用人眼难以观察到... Read More >
202405-28 相隔仅40光年!研究人员发现最近的潜在宜居行星:比地球略小 根据5月23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和《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两项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颗名为Gliese 12的系外行星,该行星位于双鱼座附近,距离地球仅40光年,是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潜在宜居行星。体积比地球略小表面温度估计为42℃据悉,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约5000颗这样的行星,然而,银河系中可能超过1万亿颗系外行星,只有少数被认为具备维持生命所需的环境。Gliese 12的发现得益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 Read More >
202405-28 26年前的深夜,假如不是木星“挺身而出”,地球或许早已一片荒凉 在地球历史上,距今6500万年前,一颗陨石迅速朝着地球撞来,形成了巨大的陨石坑,导致地球发生大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阳光完全被遮盖,全球气候被彻底改变,地球因此进入了核子冬天,导致地球上大约75%~80%的物种灭绝,包括恐龙,直到数百万年后,地球上才再次恢复了生机。小行星撞击地球对地球造成的后果是人类无法想象的,那简直就是世界末日,而在26年前的深夜,假如不是木星“挺身而出”,地球或许早已一片荒凉,这是怎么回事?彗星,俗称“扫把星”,不过这个俗称并不是因为它会引来倒霉事,而是... Read More >
202405-28 宇宙中最早星系诞生时什么样? 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丹麦科学家在天文学史上首次见证了宇宙中最早3个星系的诞生——这一事件发生于134亿至133亿年前。这项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有关宇宙历史的新知识,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早期星系形成过程中积累并吸积气体。(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助理教授卡斯珀·埃尔姆·海因茨估计,这3个星系的诞生约发生在宇宙大爆炸后4亿至6亿年,那时宇宙处于138亿年总寿命的前3%—4%时期。研究团队解释说,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宇... Read More >
202405-27 为啥宇航员上太空要随身带枪?是怕外星人偷袭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不再局限于对于地球的研究,将目光投入到了外太空之中。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从地上竞争到了天空,拉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自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之后,美国就紧随其次一直致力于太空领域的研究。2005年,随着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着陆,我国也在航天事业上迈出了一大步。要想成功的登上太空,除了对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宇航员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身体素质。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还要携带一些必备的物品,诸如医疗物品:急救包,止血带;洗漱用品:... Read More >
202405-27 水星离地球最近 却最难到达:这是为啥? 如果提问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哪颗,估计很多人都会选择金星,因为它在轨道上距离地球最近。图源:JACOPIN/BSIP SA/Alamy Stock Photo但实际上,就平均距离而言,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同时水星也是距离所有太阳系行星平均距离最近的天体。原因很简单,当这些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时候,任何两颗行星都有可能彼此远离(想象两颗行星可能会在太阳的两边),而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因此水星距离其它行星的平均距离差不多就是其它行星的轨道半径而已。然而,虽然水星是... Read More >
202405-26 银河系大得令人类绝望,但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里,它只是一粒沙 在仰望星空时,满天的星星总是会让我们对宇宙的浩瀚悠然神往,但或许你不知道的是,我们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恒星,其实只占银河系众多恒星中的极少一部分,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全球夜空中肉眼可见的恒星数量只有7000多颗,而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与我们的距离,都不会超过1000光年。已知的观测数据表明,银河系拥有2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其主体直径至少有10万光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连跨越“区区”1光年的距离,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旅... Read More >
202405-26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散发着宝石光泽的螺旋星系NGC 4689 这幅令人惊叹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图像显示的是宝石般璀璨的螺旋星系NGC 4689,它位于距离地球约 5400 万光年的后发座。这个星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承认的 88 个星座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人物--埃及女王贝伦尼斯二世命名的星座。NGC 4689 是哈勃图像中的一个星系,位于以埃及女王贝伦尼斯二世命名的星座中,在星系演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数据与韦伯望远镜的数据相辅相成。图片来源:欧空局/哈勃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D. Thilker、J.... Read More >
202405-26 火星上惊现巨型“蜘蛛网”:是生命的痕迹,还是自然的谜题?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一颗红色的行星,它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接近,因此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它就是火星。自上世纪60年代起,人们便踏上了对火星的探索之旅,前前后后发射了数10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可以早早地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 “火星快车”就是其中一个,最近它传回了令人诡异的照片,引起科学界的轩然大波。照片中火星表面出现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大量的黑色斑块,如密密麻麻的蜘蛛网一般覆盖在了火星的土地上,这些“蜘蛛”到底是何方神圣?经常去火星的朋友们都知道,这颗红色的星球,无法保留...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