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 倒霉恒星定期供喂物质,科学家成功计算黑洞进食日历 NEW 一对恒星在路过黑洞后,其中一颗被完全吞噬,另一颗虽然侥幸逃脱,但轨道改成绕黑洞运行,并周期性被后者吃掉一部分物质。现在,天文学家除了正确预测该黑洞何时吃掉恒星部分物质,还计算出它的下一顿恒星进食时间表。 根据NASA钱德拉拉X射线天文台、尼尔·格雷尔斯雨燕天文台、ESA XMM-牛顿卫星数据,天文学家在理解超大质量黑洞如何、何时消耗物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距地球约8.6亿光年的星系中心,坐落一个质量约太阳5,0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2018年天文学家发现由该黑洞吞噬物质引发... Read More >
202408-22 银河系有4000亿颗恒星,太阳公转的路上,会撞上其他恒星吗? NEW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银河系的恒星数量下限为1000亿颗,上限约为4000亿颗。当然,这只是星数。每个星系都有不同数量的行星,还有无数的小行星。刹那间,银河系中的天体数量从几千亿以指数级增长。太阳带着地球穿过银河系。这太危险了。每当一颗恒星迎面飞来,整个太阳系就注定了……?银河系有多少颗星星? 20世纪初之前,天文学家一直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所以人们在观测时并没有意识到有些天体并不在银河系中。比如,赫歇尔数出十万多颗星星,绘制出银河系的位置,梅西耶把各种天体数出来... Read More >
202408-22 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理论头上的乌云“最后秒差距”,终于有了解释 NEW 黑洞,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始终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目光。我们所熟知的黑洞仿佛是宇宙中的“吞噬者”,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质量,还能使周围的时空发生扭曲。然而,当科学家们试图解释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形成时,却面临着一个至今未解的难题——“最后秒差距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理解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通过合并更小的黑洞一步步成长为现在的规模。这个谜团困扰了天文学家几十年,也促使他们不断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破解这个难题。现在,科学家们可能终于找到了答案,他们提... Read More >
202408-22 月球每年飞离地球4厘米,彻底脱离的时候,就是地球流浪之时 当人们晚上遥望星空的时候,总会发现一轮明月当空。而正常情况下,人们所观察到的月亮并不是只有圆形,它会根据时间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比如在每个月初时,人们所看到的月亮便是月牙形状。而到每个月中旬的时候,月亮就会渐渐变圆润,为此,古人将这几种现象称为“月朔”和“月望”。尽管在普通人的眼里,月亮是一个很普通的天体,只要晚上天朗气清的时候,人们都会抬头望见明月,古人为了赞美月亮,曾作下不少关于月亮的经典诗作。然而,实际上月亮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天体,不仅发生在月亮身上的传说有很多,... Read More >
202408-22 星空有约丨今年首个“超级月亮”现身夜空,你看见了吗? 这是8月19日晚在江西南昌拍摄的“超级月亮”与滕王阁“同框”。(星空摄影师戴建峰 摄) 新华社天津8月20日电(记者周润健)8月20日凌晨,今年首个“超级月亮”如约现身夜空,我国天气晴好地区的公众于19日晚至20日晨赏拍到了这轮“胖月亮”。 这是8月19日晚在浙江宁波拍摄的“超级月亮”。(星空摄影师刘钊 摄) “超级月亮”不是一个天文术语,本质上是“近地点满月”,也就是满月时月球正好位于近地点附近。月球在一个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轨道上距离地球最近的那一点称为近地点... Read More >
202408-22 新突破!我国科学家发现反超氢-4反物质:推动揭开宇宙大爆炸之谜 快科技8月22日消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通过参与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金碰撞中发现名为“反超氢-4”的反物质,这是目前科学家在实验上观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央视新闻报道称,这是目前科学家在实验上观测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该发现使人们在反物质及正反物质对称性的探索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对未来人类揭开宇宙早期大爆炸之谜也将有推动作用。反超氢-4由一个反质子、两个... Read More >
202408-19 NASA发现一颗流浪天体,每秒狂飙400多公里,或能飞出银河系 流浪行星,很多人都听说过。在自然条件下,如果行星系统中行星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过于复杂和强烈,就有可能导致某颗行星被弹出行星系统,成为流浪行星。其实,像流浪行星等流浪天体在宇宙中并不罕见。NASA下属科研团队通过广域红外探测器任务的数据搜寻银河系中的褐矮星踪迹时,就在太空中发现了一个正在正在以大约100万英里的时速穿越茫茫太空的流浪天体,该天体被研究人员命名为CWISE J1249。天文学家发现这个天体的质量很小,可能是一颗褐矮星或者白矮星,但不可能是一颗行星,因为在遥远的太空... Read More >
202408-19 银河系的诡异天体,比宇宙古老的恒星、疑似高级文明,五花八门 “人类对银河系的探索还远未结束,每次探测都会有一些发现,更多精彩的天体正在等着科学家们去发现。”在银河系中有着比较特殊、值得研究的天体,比如比宇宙还古老的恒星、速度惊人的中子星,还有磁星等等。这些天体都有哪些奇特之处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恒星中的“老古董”。银河系是人类所熟知的一颗星系,它是由无数个恒星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它又是一个典型的螺旋星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人类通过各种测量的方法,已经初步搞清楚了银河系的基本结构,它的直径在1... Read More >
202408-12 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今晚迎来极大:肉眼可见 每小时达百颗 快科技8月12日消息,每年最值得观赏、最容易观赏的流星雨来了。据专家科普,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将在8月12日和13日左右进入高峰期,也就是说今晚将迎来极大和最佳观赏期。英仙座流星雨的来源是一颗彗星,该流星雨活跃期很长,从7月17日一直持续到8月24日,以流量稳定和亮流星多著称,每小时最大天顶流量可以达到110颗以上。英仙座流星雨与发生在1月的象限仪座流星雨、12月的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这个三流星雨的流星数量多、观赏度强。此外,出现在夏日夜晚中的英仙座流星雨因避开... Read More >
202408-12 嫦娥5号带回奇异碎片,月球身世之谜将解?速来围观! 【ITBEAR】8月11日消息,中国科学家在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一种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奇异物质”——石墨烯。这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特性,在电子学、能源存储、传感技术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值得一提的是,石墨烯通常只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月球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石墨烯,无疑为月球的起源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关于月球的起源,科学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据ITBEAR了解,主流观点认为,月球是由大约4... Read More >
202408-12 太阳系加速冲刺银心?黑洞危机提前? 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系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银心冲刺,这一发现引发了天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探寻更广阔的宇宙边疆,太阳系似乎在提前为自身的未来做好准备。长久以来,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而太阳系的这一“反常”快跑现象,正是宇宙复杂性的又一体现。据ITBEAR了解,位于天蝎座的一个X射线双星增强了辐射,尽管它们距离地球只有一个多月光年的距离,但这并未对太阳系造成直接影响。相比之下,太阳系内部的动态变化才是我们更应关注的焦点。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各自拥有不同的半径、大... Read More >
202408-11 金星磷化氢“昼伏夜出”,外星生命真的来了? 【ITBEAR】8月10日消息,近期,艺术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金星那炎热而贫瘠的景象,展示了其如同炼狱般的表面,那里的温度极高,足以熔化铅,而其云层则是由具有腐蚀性的硫酸构成。这一描绘激发了公众对这颗星球的浓厚兴趣。近年来,关于金星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讨论逐渐升温。据ITBEAR了解,四年前,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戴夫·克莱门茨所带领的团队宣布在金星大气层中意外发现了磷化氢,这种气体在地球上通常与生命活动相关。然而,这一发现随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随后的观测也未能证实... Read More >
202408-02 外星人真的存在?中科院院士:中国天眼接收1600次强烈信号 宇宙中究竟有外星人的存在吗?相信有太多人仰望星空时,都曾被这个问题所困惑。而随着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个问题也逐渐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众所周知,我们每天所见到的太阳其实是一颗恒星,它发出的光和热滋养着地球所有生物,而在太阳周围有8颗行星环绕,既然地球上可以孕育出人类及其他无数生命体,那在其他行星上会不会也存在生命体呢?也就是我们统称的外星人。对此,无论是中国科学院的天文学家张双南,还是院士武向平,都一致认为宇宙中的确存在外星人,他们为何敢这么说呢?在上世纪90年代时,... Read More >
202407-29 韦布望远镜首次直接拍到系外行星!还是个“三体”星系 近日,詹姆斯韦布望远镜首次直接拍摄到了一颗系外行星“埃普西隆Indi Ab”,而且有趣的是,它属于一个“三体”星系!这颗行星围绕的主恒星是“埃普西隆Indi A”,距离地球约12光年,是一颗K级恒星,年龄和太阳差不多。它其实是一个三合星,还有两颗褐矮星,也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育成熟的流产恒星。由于两颗褐矮星重量太小,不足以构成“三体问题”,整个星系是稳定的。“埃普西隆Indi Ab”是一颗超级木星,质量约为木星的6倍,轨道半主轴长度约28个天文单位,轨道倾角约103度。它可...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