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 科学家公布了74颗附近恒星周围隐藏的外彗星带的惊人新图像 NEW 天体物理学家通过捕获附近74颗恒星周围的系外彗星带的图像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ALMA和SMA望远镜,他们在这些带中发现了毫米大小的鹅卵石,为它们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这些发现表明,系外彗星及其带在行星系统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发现隐藏的行星提供了线索。首次对系外彗星带进行成像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首次捕捉到大量围绕附近恒星的系外彗星带的图像,以及它们内部的小鹅卵石。这些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了由围绕74颗附近恒星运行的毫米大小的鹅卵石发出的光。研究中... Read More >
202501-22 古老星系边缘发现快速射电暴,起源多样挑战现有认知 NEW 天文学家近期宣布了一项关于快速射电暴(FRB)的重大发现,挑战了以往对这一宇宙现象起源的认知。这一神秘而强烈的射电波爆发,尽管持续时间仅有几毫秒,但其释放的能量却相当于太阳一整年释放的能量总和。据悉,快速射电暴FRB 20240209A首次于2024年2月被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探测到。从2月至7月期间,该源头多次爆发,共计产生了21次脉冲信号,其中6次还被位于CHIME主站60公里外的外置望远镜所记录。 据西北大学的Tarraneh Eftekhari... Read More >
202501-22 从地球出发,旅行到宇宙边缘,一路上我们会看到什么? NEW 从地球出发,旅行到宇宙边缘,一路上我们会看到什么?这是珠穆朗玛峰,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这是地球,直径12742公里的蓝色星球,是76亿人类及无数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地球周围,约有4,000多颗人造卫星围绕运行,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处是月球。迄今为止唯一被人类踏足的地外星球。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广袤无垠的月海诉说着它的悠久历史。当视野进一步拉远,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行轨道。水星紧贴太阳,是温度极端变化的世界;金星表面被炽热的大气覆盖,宛如一片人间炼狱;... Read More >
202501-22 规模或达5000亿!特朗普揭幕“星际之门”AI基建计划 当地时间周二(1月21日),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了一项名为“Stargate”(星际之门)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特朗普称,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三家公司最初将向星际之门投入1000亿美元,并且这一金额会在未来四年增加至5000亿美元,项目将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数据中心开始。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三家公司的CEO——孙正义、奥尔特曼和拉里·埃里森一同出席了白宫活动。埃里森透露,得州的数据中心已在建设中。孙正义称,这一声明标志着新的“黄金时代”,与... Read More >
202501-17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全新彗星C/2025 A3:绕太阳一圈要33.1年 快科技1月17日消息,据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官方介绍,北京时间2025年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命名为C/2025 A3 (Tsuchinshan)。这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九颗彗星,也是第七颗以“紫金山”命名的彗星。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全新彗星C/2025 A3:绕太阳一圈要33.1年巧合的是,它的名字与去年回归的肉眼可见的明亮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编号同为A3。根据公布的轨道根数显示,这颗... Read More >
202501-05 4光年外最近的“三体”恒星系统:能成为人类的新家园吗?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能否成为人类未来的星际家园?在科幻作品中,探索外星世界并建立殖民地的故事始终引人入胜,美剧《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该剧讲述了罗宾逊一家踏上前往南门二(又称半人马座α,Alpha Centauri)行星的冒险之旅。那么,人类是否真的能踏上这段星际旅程?在遥远的外星世界,我们的生活又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比邻星b是围绕红矮星比邻星运行的一颗行星(想象图)4光年外最近的“三体”恒星系统:能成为人类的新家园吗?南门二恒星系统:人... Read More >
202501-04 2025年第一场流星雨来了 肉眼就能观测 快科技1月3日消息,2025年的第一场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将于1月3日迎来极大,大家可在3日夜晚至4日黎明进行观测。天文预报显示,今年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将于1月3日23时迎来极大,预计ZHR接近100,不排除爆发的可能。据央视新闻报道,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提醒,观看流星雨需要关注天气变化,同时要注意安全和保暖,这个时段的气温会很低,观测流星雨不需要使用望远镜,只需肉眼即可,但前提是要找一个灯光污染少、周边无遮挡的开阔区域,保持尽量多的天空在视野内。据了解,象限仪座流... Read More >
202501-02 外星人在打仗?中国天眼探测到极端宇宙爆发,47天发生1652次爆炸 外星人在打仗?中国天眼探测到极端宇宙爆发,47天发生1652次爆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歇,始终怀着一颗炽热且执着的心,孜孜不倦地追寻着那无尽星辰背后隐藏的真相。从伽利略时代那简陋却开启了天文观测新纪元的望远镜,到开普勒望远镜为我们揭示行星运动规律的精妙之处,再到后来高悬于太空、宛如人类智慧之眼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让人类离宇宙的深邃之处更近一步,都寄托着人类深深的渴望 —— 希望能够看得足够远、足够深,去探寻那茫茫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另一个... Read More >
202412-25 刚刚 人类最快探测器与太阳上演最近距离接触 新的历史诞生了。刚刚,人类史上最快的探测器,首次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离太阳表面仅有61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平均距离的4%。NASA Sun官宣,北京时间晚上7时53分,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PSP)正在飞越新的近日点。刚刚 人类最快探测器与太阳上演最近距离接触此前,从未有人造物体以如此近的距离靠近一颗恒星,此次飞越以192公里每秒(光速的0.064%)的速度进行,将人造物体的最高飞行速度推上了新的台阶。刚刚 人类最快探测器与太阳... Read More >
202412-14 天鹅座神秘直线:是自然现象还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 在浩瀚的天鹅座星域,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了一条距离地球大约2400光年的神秘直线,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关于这条直线的成因,目前存在多种可能性。首先,有科学家认为这条直线可能是星际尘埃或气体的特殊分布。宇宙中的星际尘埃和气体分布复杂多变,受到各种物理过程的影响,可能会形成各种奇特的形态。这条直线或许就是星际尘埃或气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结构,比如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在星际介质中推动尘埃和气体形成的类似直线的结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条直线可能是天鹅座中一些恒星或星系... Read More >
202412-14 史上首次,韦伯望远镜拍到比邻星b,上面有外星人吗? 4.22光年外的半人马座三星,是科幻作品里是三体人的老家,也是流浪地球计划的最终目的地,在现实中,它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外星世界,并且还有一颗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比邻星b,它虽然早在2016年就被发现了,但直到不久前,天文学家才用韦伯望远镜,拍到了它的真实照片。从传回的光谱和大气数据来看,比邻星B比地球稍大,是一颗岩石行星,它绕着恒星运行的轨道非常近,因此这颗行星上的一年只有11天,乍一看,这听起来不太寻常,因为靠近恒星时,它的温度非常高,至少在我们的太阳系是这样,但在比邻星附... Read More >
202412-07 2024年最后一次!双子座流星雨12月14日亮相:肉眼可见 快科技12月7日消息,双子座流星雨是每年三大流星雨中最稳定也是流量最高的流星雨,每年天顶流量都能达到150左右。今年双子座流星雨极大时间落在北京时间12月14日9时前后,因此13日夜晚至14日凌晨最适合观测。如果要欣赏这场流星雨,最好选择后半夜月亮西垂后,避开月光影响,面向东方能够看到更多的流星。2024年最后一次!双子座流星雨12月14日亮相:肉眼可见双子座流星雨也被称为最值得信赖的流星雨,因为它从不失约,流量也不让人失望。除此之外,双子座流星雨流速相对较慢,而且亮流星多,... Read More >
202412-04 外星人是否真存在?人类两次收到神秘电波,霍金为何提议别联系? 至今为止,地球上曾两次清晰的接受到了外星神秘电波,难道真的有外星人?1960年,美国一个天文学家首次使用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观察外太空的星座,希望能够获取外太空的一些信息。美国天文学家的举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奥兹玛”,这象征着人类对外星文明探索的开始。1972年,规模更大更科学的“奥兹玛2”展开行动,对地球之外的700颗恒星进行了监测,但是一无所获。虽然一直没有获得结果,但是人们探索外太空的决心还是很坚定,陆续做了很多的测试。1977年,美国成功发射了探测器“旅行者一号”和“... Read More >
202412-04 星际旅行:梦想、挑战与外星文明的未知谜团 星际旅行的宏伟蓝图,长久以来激发着人类对未知的渴望。然而,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却布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首先,它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及一系列在太空中进行的复杂组装作业。更为棘手的是,星际航行往往意味着长达数千年的漫长旅程,这对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即便能够克服上述困难,当幸存者抵达那颗看似宜居的外星世界时,他们可能会发现现实与预期大相径庭。那里的环境、气候、生态系统等都可能与地球截然不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新的挑战。 建造一艘能够胜任...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