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9 6个世界之最!常泰长江大桥以“毫米级”精度顺利合龙 NEW 快科技6月9日消息,据“常州发布”官微发文,常泰长江大桥以“毫米级”精度顺利合龙,实现全线贯通,这座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预计明年4月底前具备通车条件。据介绍,常泰长江大桥在设计与施工上均展现了卓越的创新实力,揽获了六个“世界之最”和四个“世界首创”的荣誉。其中,它不仅是最大规模多功能载荷非对称布置桥梁,还是最大跨度斜拉桥,其1208米的主桥跨度几乎一跨过江,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该桥还拥有最大连续长度钢桁梁、最大尺度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拱桥以及最大强度桥用平行... Read More >
202406-09 加征关税还不够!美禁止国土安全部采购宁德时代等中企电池 NEW 快科技6月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美国对中国电池企业的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近日,由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发起的议案《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要求美国国土安全部禁止采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家中国电池企业的电池产品。除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外,被点名的中国电池公司还包括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此举旨在推动与主要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这些企业在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的份额占据领先地位。议案的实施还需经过美国参众两院投票通过和总统签字,此前,美国2... Read More >
202406-09 “海葵一号”即将完成海上安装: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 NEW 快科技6月9日消息,据最新媒体报道,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流花油田海域已完成11条锚缆的回接工作,仅余最后一条锚缆待接,标志着其距离深水油田的全面扎根已近在咫尺。这款由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海葵一号”,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更展现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卓越实力。其最大直径约90米,高度媲美近30层高楼,设计排水量高达10万吨,且最大储油量能达到惊人的6万吨。这一庞大设施能够连续在海上稳定运行长达15年之久,无需回坞维修。此外,另... Read More >
202406-09 马斯克预告星舰第5次试飞!将实现新突破:用塔臂接住 快科技6月9日消息,前几天马斯克的SpaceX星舰第4次试飞,完美达成预定目标,本体成功在水面实现软着陆。马斯克最新发文透露:“下一次着陆将由塔臂接住。”不过塔架回收的技术难度会明显更大,而且此次软着陆之前星舰机体就出现着火的情况,翼面几乎烧穿,这也会对回收造成影响。据悉,星舰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庞大、最强大的火箭,由两级可重复使用的部分组成。一个是配备33台猛禽发动机、被称为超重型(Super Heavy)的第一级火箭助推器,另一个是被称为星舰(Starship)的高50... Read More >
202406-08 讨厌的小日本疯狂捕鲸!3.5亿元造船 一年捕杀200头:叫嚣永不停止 5月21日,新的捕鲸船“关鲸丸”号(the Kangei Maru),取代老的捕鲸船开启首次远征,今年这艘船的KPI是200头鲸鱼。捕鲸的对象,有小须鲸、布氏鲸和塞鲸,今年还新增了濒危物种长须鲸——地球上第二大的鲸鱼。在关鲸丸号的起航仪式上,捕鲸公司负责人戴着卡通的鲸鱼帽,打着可爱的鲸鱼领带,穿着鲸鱼图案的衬衫,乍一看以为是一个热爱鲸鱼的人士。但事实上,就是他们公司制造了这艘价值4800万美元的捕鲸船,折合人民币近3.5亿元。他在仪式上慷慨激昂:“我们将齐心协力,永远维护捕鲸... Read More >
202406-07 我国首台套自主研制的5吨/天氢液化器落地:实现了低负荷73小时稳定运行 快科技6月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5吨/天氢液化器已成功运抵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简称中山低温院),标志着我国在氢液化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装备由中国科学院精心研制,中山低温院负责引进及后续的落地示范工作。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的项目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攻克了大型氢液化器在流程设计与优化、高速重载透平膨胀机、高效正仲氢转化及换热一体化、集成与调控等多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大型氢液化系统的全国产化,更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大型氢液化器工艺包,为我... Read More >
202406-07 我国发现首个超深水超浅层气田:天然气无阻流量1000万立方米/天 快科技6月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海油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取得重大勘探突破,成功发现首个超深水超浅层气田——陵水36-1。据媒体报道,该气田的探井测试结果显示,天然气无阻流量超过惊人的1000万立方米/天,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超深水超浅层气层勘探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陵水36-1气田位于平均水深约1500米的海域,其气层平均埋深仅为210米,主要含气层系为第四系乐东组。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超深水超浅层气田勘探的空白,更是对国内深水油气勘探技术的一次有力验证。此前,中... Read More >
202406-07 格陵兰冰盖惊现巨型病毒:以雪藻为食 体型比一般细菌大 快科技6月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格陵兰冰盖上惊人地发现了一种巨型病毒。这种病毒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栖息在以微藻为主的冰雪表面,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传统认知中,病毒相较于细菌要小得多,其大小范围通常在20到200纳米之间,而细菌则能达到2到3微米。换言之,普通病毒的大小仅约为细菌的千分之一。然而,这种新发现的巨型病毒却打破了常规,其大小可以达到惊人的2.5微米,甚至超越了大部分细菌的尺寸。不仅如此,巨型病毒在基因组成上也展现了其独特之处。普通噬... Read More >
202406-07 马斯克祝贺!星舰第四飞没让人失望 为何说这次创造奇迹:官方给答案 快科技6月7日消息,今天早些时候,星际飞船第一级"超重型"助推器成功降落在墨西哥湾,随后本体带伤经受高温考验成功受控落海,这标志着SpaceX在得克萨斯州的"星际飞船"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第四飞,SpaceX吸取了第三飞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多次软硬件升级和操作变更,包括完善航天器的隔热罩和侧滚控制,以及在助推返航后放弃助推器的热分离环。活动结束后,马斯克也祝贺了SpaceX团队:“尽管损失了许多瓷砖并损坏了襟翼,星舰仍然成功在海洋中软... Read More >
202406-06 马斯克SpaceX星舰第4次试飞突破性进展:已进入预定轨道 B11成功溅落 快科技6月6日消息,北京时间20时50分,当地时间早5时50分,SpaceX公司于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进行第四次“星舰”重型运载火箭的无人飞行测试。火箭已经发射升空,画面显示发射时有1台发动机未能正常启动,但由于星舰在设计时有3台发动机左右的冗余,星舰仍可正常飞行。星舰随后按计划与助推器分离。发射约9分钟后,星舰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接下来星舰将尝试突破上次试飞的成果,这一过程需等待大约38分钟左右。目前,B11超重型助推器已经成功溅落在墨西哥湾海域中。以当前的情况来看,此次试飞至... Read More >
202406-06 重大突破!马斯克SpaceX星舰第4次试飞达成预定目标:本体成功溅落 快科技6月6日消息,今天20时50分,当地时间早5时50分,SpaceX公司于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进行第四次“星舰”重型运载火箭的无人飞行测试。发射后,星舰随后按计划与助推器分离,超重型助推器在墨西哥湾成功软着陆。发射约9分钟后,星舰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约47分钟后,星舰开始重返大气层,相较于在这一阶段表现并不完美的第三次试飞,本次星舰选择了相对平缓的弹道,利用更多的时间使得速度缓缓下降,以减少进入高密度空气时所受到的剧烈冲击。发射约62分钟后,星舰高度下降至33km以内,脱... Read More >
202406-06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十日三捷: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成功入轨 快科技6月6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星河动力航天公司近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再创佳绩,成功发射了谷神星一号(遥十三)运载火箭,实现十日内连创三捷。此次发射任务不仅将TEE-01B星(地球之眼1号卫星)、纳星三号A星和B星共三颗卫星准确送入瞬时轨道高度为545km的太阳同步轨道,还搭载了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实现了多重科研与应用价值的飞跃。值得关注的是,TEE-01B星(地球之眼1号卫星)凭借其545km的轨道高度,展现出了卓越的遥感成像能力。其星下点地面像元分辨率优于0.52m,幅宽... Read More >
202406-06 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在轨样品转移:完成工作下班 准备回家! 快科技6月6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据悉,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珍贵的月球背面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嫦娥六号的微博还专门发文称:“完成工作下班啦!你们要的土... Read More >
202406-06 国内首个!海洋动力装备主题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 快科技6月6日消息,据“中国船舶”官微发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依托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筹建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海洋动力装备)。据悉,该基地不仅是全国首个专注于海洋动力装备的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更是全国范围内仅有的30家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示范基地中的一员,其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计量数据,作为计量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数据及其衍生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动力装备领域,这些数据更是至关重要。海洋动力装备,作为船舶与海工装备的“心脏”和“生命线...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