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8 国药集团新冠疫苗预计年底上市:两针疫苗保护率达100% 不到一千块 NEW 近日,俄罗斯宣布第一款新冠疫苗获得卫生部许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注册新冠疫苗的国家。而大家翘首以盼的国产疫苗也马上要来了。8月18日,据媒体报道,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表示,旗下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预计年底就能上市,两针疫苗保护率达100%,价格不到1000元。据此前报道,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使用条件。据悉,该疫苗生产车间是目前全球首个具备年产超1亿剂能力,且唯一按照生物安全和GMP标准... Read More >
202008-11 中国科学家研发全球首款“蚕丝硬盘”:可植入人体 NEW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植桑、缫丝纺织的国家,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已开始养蚕和用蚕丝纺织了,一直到汉朝,中国都是世界上惟一出产丝绸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养蚕缫丝技术无不源于中国。如今,我国科学家又创新了蚕丝的用途。据国内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款天然生物蛋白硬盘存储器——蚕丝硬盘,一个由蚕丝制成的硬盘:除了能存信息,还能装东西,比如血液样本、DNA、疫苗,甚至可以植入生物体。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微系统所2020前沿... Read More >
202008-11 科学家发现距地球最近的矮行星是个海洋世界:或存在外星生命 NEW 8月10日,据外媒报道,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谷神星(Ceres)可能是一个海洋世界,或存在外星生命。报道称,来自美国宇航局黎明探测器(Dawn)的图像显示,在矮行星谷神星(Ceres)上有一个巨大的盐水储层,它位于一个有2000万年历史的Occator陨石坑下面,并且那里可能孕育着生命。加州理工学院的卡罗尔·雷蒙德(Carol Raymond)博士说:“最新的数据表明,巨大的盐水储层可能是由Occator陨石坑的撞击造成的。这导致了行星表面盐水储层形成,并且这些沉积物以亮点的... Read More >
202008-11 因为Excel 科学家修改了人类基因命名规则 有时候,“重写”基因比等待Excel更新更简单。Excel的日期默认修改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困扰,在科学研究中,基因的名称一般由字母加数字的形式组成。但是,在使用Excel时,某些基因名称会被误读为日期格式,并被Excel直接修改成日期格式。因为便捷的计算功能,Excel一直是科学家们分析数据时的首选,但是当Excel将一些关键数据误读,而科学家们恰好使用这些数据来分析,甚至临床试验的时候,就可能产生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当遇到类似情况时,科学家们必须手工设置单元格格式以还原数... Read More >
202008-07 科学家发现新型催化剂 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与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催化剂,它可以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乙醇,并表示其“能效非常高,对所需最终产品的选择性高,成本低”。这种催化剂是由原子分散的铜在碳粉支架上制成的,并作为一种电催化剂,当水和二氧化碳从它上面通过时,处于低压电场中。该反应会分解这些分子,然后选择性地将它们重新排列成乙醇,其电催化选择性或 “法拉第效率”高于90%。该团队表示,这“远高于其他任何报道的过程”。乙醇一旦产生,就可... Read More >
202008-05 专家称气候问题迫在眉睫:2100年部分海岸线或上升9米 近日,来自《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受气候影响,未来80年内,遭受“极端洪水”影响的陆地面积将增加96000平方英里(250000平方公里),部分海岸线或将上升9米。报道称,该研究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共同研究,研究显示,洪灾可能使全球经济损失14.2万亿美元(约合99万亿人民币),占全球GDP的20%。此外,将有大约7700万人面临遭受洪水的危险,增加52%,达到2.25亿人。墨尔本大学的博士生埃布鲁·基雷斯(Ebru Kirezci)说:“气候变暖正在... Read More >
202007-23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场面壮观 7月23日,据央视新闻消息,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据悉,这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五次发射任务,也是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此前,长征五号遥三和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长征五号火箭关键技术瓶颈已经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统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火箭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发射任务要求,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托举“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启奔向火星的旅... Read More >
202007-13 第九大行星面目被揭开?可能是一个葡萄柚大小的黑洞 尽管冥王星已经被开除出太阳系9大行星的名单,但科学家并没有放弃寻找新的第九大行星。科学家发现在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中的6颗天体出现了“奇怪的”运行轨道,这可能是“一颗真正的行星”在发挥引力作用,并认为这可能就是“行星九”。7月12日,据外媒报道,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来研究新发现的行星九,以验证其到底是一个黑洞还是一个行星。研究人员计划利用“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完成这项研究,而行星九作为它的主要目标。行星九是指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大多数理论认为其是... Read More >
202007-07 新冠病毒只是冰山一角!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人畜共患病 7月6日,据外媒报道,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因遭到忽视的人畜共患病而丧生,除非各国采取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共治的“大健康”模式,否则类似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在未来仍会继续发生。这份题为《预防下一场大流行:人畜共患病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条》的报告表示,新冠病毒不是第一种人畜共患病,也不会是最后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动物传染病,是指从动物来源传入人类的疾病。目前已在全球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的新冠病毒最有可能来源于蝙蝠,但新冠病毒只是一大批日益增多的... Read More >
202006-30 科学家探测到两个黑洞碰撞:产生的闪光信号 通常人们认为黑洞不会产生闪光,正如它们名字:黑洞,此外,即使黑洞互相撞击,天文学家的传统仪器也无法进行观测,但是2019年科学家探测到一次黑洞碰撞事件,发现黑洞碰撞时产生奇怪的闪光。2019年5月21日,地球引力波探测器捕捉到一对超大质量天体碰撞信号,在时空中产生涟漪。之后兹威基瞬变仪器观测到一束强光,当科学家分析这两个信号时,意识到它们都来自同一太空区域,猜测这是罕见的可观测黑洞碰撞事件。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称,这项发现令人兴奋,关于这两个正在... Read More >
202006-30 最坏的情况尚未到来 世卫:疫情正在加速传播 与病毒共存是新常态 人们希望的疫情夏天消失并未如愿,未来几个月,我们仍要与病毒共存。据国内媒体报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虽然一些国家遏制疫情取得进展,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正在加速传播。”“现在已经有1000万确诊病例和50人死亡,除非我们解决已经在世卫组织明确的问题,即缺乏国家团结和全球团结,还有分裂的世界实际上助长了病毒的传播”,谭德塞说,“最坏的情况尚未到来。”谭德塞表示,很抱歉这么说,但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感觉情况非常糟糕。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共同采取... Read More >
202006-29 太狡猾!艾滋病毒可以藏身大脑中:等待日后感染其它器官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针对小鼠和人类身体组织的新研究发现,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HIV病毒会躲在大脑中寻求庇护,等治疗停止后再重新感染体内的其它器官。假如不加以治疗,HIV病毒(即引发艾滋病的病毒)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在致命疾病面前没有还手之力。综合多种药物的“鸡尾酒疗法”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病毒水平,使之低到检测不出的程度,患病症状也会大部分消失,且接受治疗者对他人不再具有传染性。但鸡尾酒疗法的药物必须每日服用,一旦中途停顿,病毒就可能从隐藏在身... Read More >
202006-29 “可食用”机器人问世:外形类似大象 用可食用材料做一只机器人,大小和外形就和一颗胶囊差不多,这样的机器人能食用吗?如果能吃,你对它的期待是怎样的?Q 爽弹牙、油而不腻、入口即化?等等,好像和机器人的人设不太符。应该是:遇热自动伸展、可受磁铁控制,进入体内后不仅会像跳跳糖一样尬舞,还能将误吞食的电池取出来!2016 年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上,就有这样一款可食用胶囊机器人重磅亮相。时隔四年后,奥地利约翰尼斯 · 开普勒林茨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也发明了一种 “可食用”机器人。制作这款机器人,使用的是基于食用级材料明胶... Read More >
202006-23 月球背面惊现不明胶状物质:玉兔二号揭秘 自从登陆月球背面以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顺利工作500多天,日前再次自主唤醒进入第19个月昼,在着陆区物质成分与地下结构等科学领域取得多项成果。此前在第8个月昼期间,玉兔二号曾在一个直径约2米、深约0.3米的新鲜撞击坑内部,发现大小约52厘米×16厘米的未知物质。与周围月壤相比,它具有不规则的外形,呈黑绿色,还有一定的光泽。玉兔二号靠近撞击坑新鲜撞击坑内部未知物质周围环境全景影像拼接图科研团队发现,新鲜撞击坑周边存在许多与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块体,能被月...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