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2 核酸采样机器人在上海问世 30秒完成一次无人检测:提高效率 NEW 核酸采样机器人在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诞生。它搭载在研究院与奇瑞控股集团、节卡机器人合作开发的“SAIRI赛瑞”智能核酸采样车上,能代替人力,完成核酸采样整个过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临港集团和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新型研发机构。针对核酸采样,他们提出了“车动人不动”理念,以降低人群在采样时交叉感染的风险,也为车内采样的医务人员树立一道保护屏障。采完样后,核酸采样车直接把样本运往实验室,可以提高检测... Read More >
202205-19 海水冷却岩浆 为什么汤加火山在海下爆发 却波及半个地球? NEW 说到汤加王国,这个人口只有10万出头的国家很少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很多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这次北京奥运会上健壮的旗手。但是,1月15号历史性的汤加火山喷发,其影响范围已经超过了半个地球,巨大的声波连远在北半球的美国都能听到,而其引发的海啸让日本都拉响了海啸预警。图注:汤加火山爆发的位置汤加地质服务局表示,从火山喷出的气体、烟雾和灰烬直冲天空 20 公里,这意味着此次火山喷发的气溶胶已经波及平流层。由于到达平流层的气溶胶将很难落向地面,它会形成阳伞效应——反射太阳光,可能... Read More >
202205-16 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最新发现 最新研究揭秘:非常严重 NEW 是什么导致了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例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最新研究显示:可能与新冠病毒导致的超级抗原相关。以上发现刊发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和肝病学》(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研究表示,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可导致体内病毒库形成。具体来说是新冠病毒在儿童胃肠道中的持续存在可导致病毒蛋白在肠道上皮细胞中反复释放,从而引起免疫激活。这种反复的免疫激活可能是由新冠病毒的刺突... Read More >
202205-13 银河系中心黑洞首张照片发布:距地球仅2.5万光年、质量是太阳400万倍 今晚,是属于全球天文、天体关注者的盛会。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报道,今晚全球各地都在讨论黑洞,天文学家们向人们公布了位于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首张照片。它位于银河系的中心,是我们自己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这张照片是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这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而成。因为黑洞不发光,所以我们看不见黑洞自身,但绕转的发光气体给出了其存在的信号:一个被亮环状结构围绕的暗弱中心区域(称之为阴影)。照片上显现出的(射电)光... Read More >
202205-10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仅需6.5小时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今天01时56分,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22次发射任务,是空间站建设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转入在轨建造阶段的首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20次飞行。据央视新闻报道,此刻,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正在与在轨运行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本次发射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采用了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用时仅为6... Read More >
202204-29 中国科学家重大突破!实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 去年9月,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宣布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该技术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不需要大面积种地、施肥和农作物加工,原料只需二氧化碳,氢气和电,就能生成淀粉。 据新华网报道,日前,我国科学家独创了一种二氧化碳转化新路径,通过电催化与生物合成相结合,成功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该科研成... Read More >
202204-25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发射临近空间空基平台火箭 据央视消息,4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星箭天航空间技术公司合作的临近空间空基平台火箭地面发射试验,在青海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成功进行。火箭飞行高度达到预期,数据回收稳定,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据介绍,临近空间空基平台火箭发射,也就是借助高空气球担任临近空间空基发射平台,使用高空零压氦气球,将火箭带升至25-40千米高空,通过遥控实现空中点火发射。火箭可承担载荷任务,以及进行数据收集,升空达到预定高度后,再进行伞降。这也是... Read More >
202204-22 128万元!人类在月球第一张照片“地出”被拍卖 4月22日,据凤凰网报道,人类在月球上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地出”(Earthrise)将在第62届纽约古图书展上销售,预计售价为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8万元)。这张照片被称为“最具影响力的大自然图片”。据悉,这张照片是由阿波罗飞船8号航天员威廉·安德斯(William Anders)于1968年12月24日在月球拍摄的,它是人类在月球上拍摄的第一张地球照片。不过,这张照片并不是在月球上拍摄的第一张地球照片,... Read More >
202203-31 神奇!我国发现4亿多年前古鱼化石:像极了表情包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在江西武宁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大约4.38亿年前)清水组中首次发现的早期真盔甲鱼类两个新物种,命名“俊卿清水鱼”和“刺猬安吉鱼”,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真盔甲鱼类化石记录。盔甲鱼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无颌的鱼类,目前仅发现于中国和越南北部,是一种土著色彩非常浓厚的鱼类。视频据悉,盔甲鱼亚纲除基干类群(包括修水鱼科、汉阳鱼科、大庸鱼科)外,主要分为三个单系类群——真盔甲鱼目、多... Read More >
202203-30 抓紧打!研究称新冠疫苗第四针加强针可降低78%老人死亡率 全球新一轮新冠疫情中,老年人死亡成为重灾区,很多人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而以色列研究人员公布的结果显示,接种了第四针加强针的老年人死亡率可降低78%。据以色列Clalit卫生服务机构和Sapir学院的研究显示,注射辉瑞公司的四剂新冠病毒疫苗,可大大减少奥密克戎疫情中以色列老年人群的死亡率。该研究纳入了来自563465名60岁以上的以色列人的匿名数据,其中58%的人接受了第四剂疫苗。在对死亡率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人口统计学因素和预先存在的... Read More >
202203-27 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塑料颗粒 科学家惊叹:对健康有影响吗? 据英国《卫报》24日报道,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污染。据悉,在近80%的实验受试者样本中发现了这种微小颗粒。报道称,这一发现表明,这些颗粒可以在人体周围传播,并可能停留在器官中。虽然其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研究人员担心的是,在实验室中,微塑料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害,而空气污染颗粒已被证明会进入人体,且每年导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卫报》指出,随着大量塑料垃圾被倾倒在环境中,从珠穆朗玛峰顶峰到最深的海洋,微塑料现在已经污染了整个... Read More >
202203-23 疫情何时结束?官方:需4个条件 最重要是病毒变异要越来越弱 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3月1日至21日,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41000例,波及28个省。吉林省疫情处于高位发展阶段,3月1日至21日,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22000例,自3月14日以来连续8天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均超过1000例,疫情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和长春市,两市社会面传播风险仍然存在。目前全国疫情处于高位平台阶段,疫情防控面临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的严峻形势。3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派出督察组... Read More >
202203-21 东电将试验用福岛核污水养鱼:为2023年排水入海做准备 据日本电力公司公社报道,作为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入海的安全性确认和舆论对策,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预计将从9月前后起,试验用核污水饲养比目鱼和鲍鱼等,并比较在海水和核污水中鱼贝类的成长情况,调查其体内的氚活度等。而作为准备工作,3月17日开始在核电站用地内的水槽里,饲养约100条体长25厘米左右的比目鱼进行练习。视频东电计划于2023年春季开始向大海排放核污水,此举在日本国内和周边国家引发担忧和反对。根据他们的计划,从202... Read More >
202203-14 迫使肿瘤细胞暴露:科学家开发出微小纳米设备治疗癌症 近日,芝加哥大学的一个团队开发了一个微小的装置,它可以定位肿瘤细胞并迫使它们向巡逻的免疫细胞暴露自己。在对小鼠的测试中,得到了肿瘤消退的结果。研究者Yamuna Krishnan说道,“有种DNA纳米装置能够在不杀死输送治疗药物细胞的前提下治疗癌症。”研究人员发现CD8+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结构结合后,可对癌细胞进行识别和攻击,但是由于巨噬细胞内一种特殊的酶“过度消化”了肿瘤抗原,导致癌细胞无法被识别和消灭。于是研究人员...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