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5 中科院发明可穿戴水凝胶:最薄仅2毫米 降温近30度 NEW 快科技10月25日消息,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攀升,高温天气已成为许多地区常见的现象。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降温手段如空调和风扇往往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在户外工作或活动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可穿戴降温水凝胶材料,为极端高温环境下的个人防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种新型水凝胶材料具有独特的多级孔结构,通过引入超疏水的气凝胶颗粒并经过反复冻融操作合成而成。中科院发明可穿戴水凝胶:最薄仅2毫米 降温近30度▲多级孔水凝胶的结构... Read More >
202410-25 中国第一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载荷正式交付 NEW 10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返回后载荷交付仪式,标志着卫星工程返回任务圆满完成。此次交付的实践十九号卫星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总共20大类。据介绍,实践十九号充分发挥了新一代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育种周期短、搭载效率高”优势,圆满完成了近千个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这为我国种质资源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国产元器件、原材料等提供了珍贵的在轨验证机会,为我国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Read More >
202410-24 女子废品站买下已故科学家手稿捐出 档案馆回应:很重视 NEW 快科技10月24日消息,据报道,一位网友“在给冯源写歌”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自己在废品站买下一堆旧书和手稿,意外发现它们的主人很特殊。发帖引起关注后,这名科学家的身份渐渐被拼凑完整,直至常州市武进区档案馆确认——她叫王锐,在江苏省曾血吸虫病严重流行时,她奋战在防治一线,奉献突出,后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女子废品站买下已故科学家手稿捐出 档案馆回应:很重视冯女士回忆,她在买菜时路过一个废品站,看见收破烂的三轮车上放着一本红色封皮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她翻动了袋子里的旧书,发现里... Read More >
202410-24 钠离子技术正式落地!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40℃极寒可放电 快科技10月24日消息,今日下午,宁德时代针对增程和插混市场发布了“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它是全球首款兼顾400公里续航、4C超快充的电池。不止如此,这款电池还无惧严寒,在零下四十度的环境下依然可以放电、零下三十度条件下可充电、零下二十度时仍能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体验感与常温状态无异。那么到底它是如何做到的呢?这要归功于钠离子电池技术的正式落地!钠离子技术正式落地!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40℃极寒可放电宁德时代首创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将钠电池与锂电池按一定比例和排列进行... Read More >
202410-24 全球第一颗!中国发射6G卫星,美国想蹭我们的6G网? 最近,一则重磅消息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6G实验卫星。而这样的卫星,作为未来的关键通信技术,6G不仅将改变全球通信格局,更将深刻影响各国的科技竞争、经济发展与军事安全。但是,对于这件事情,甚至,有人表示:美国居然也想蹭我们的6G网?随着5G技术逐步商用并全球普及,各国已将目光投向了更高一代的6G网络。6G技术相较于5G,不仅在速度和带宽上有着质的飞跃,还将在超高速、超低时延、全连接的基础上,支持更多新兴领域的发展,如智能城市、物联网、远程医疗、增强现实和虚... Read More >
202410-24 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 技术领跑全球 快科技10月24日消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风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23日表示,我国已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在全球光伏组件和风电装备供应中分别占据了超过80%与7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得益于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风电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今年10月,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大关,标志着中国风电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风电技术也实现了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Read More >
202410-24 星舰是很棒!中国航天更牛,13天内5连射:5种火箭、22+颗卫星 SpaceX 44小时内四连发的壮举令人称道,中国航天近期也展示了密集发射的能力,10月10日到10月23日不到两周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五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历史上的第538-542次发射。关键是,不同于SpaceX大部分任务都是同样的星链卫星发射,中国航天每一次都是不同的火箭、不同的卫星,五次共发射了共计26颗卫星,而且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发射场。10月10日21时5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高轨卫星03星。不逊SpaceX!中国航天13... Read More >
202410-24 太危险!消防部门试验:电动自行车过充6分钟就自燃爆炸 快科技10月24日消息,我国是全球电动车生产和购买第一大国,平均每4人就拥有1辆电动车,但因此引发的起火事件也层出不穷。统计显示,电动自行车火灾大都在充电时发生,尤其是过充最容易引发电池自然。太危险!消防部门试验:电动自行车过充6分钟就自燃爆炸河南济源消防救援支队近期就进行了一场消防试验,场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在一楼楼梯入口处,消防员摆放了两辆电动车和一些可燃物,同时将二层的一个房间门敞开,其余房间门窗全部关闭,观察火灾烟气蔓延情况。试验开始,为模拟电池过度充电导致自燃,消防员... Read More >
202410-23 惊呆科学家!两只水母“合体”了:神经、消化系统全融合 2023年,在城仓圭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里,科学家注意到水箱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栉水母个体。与众不同的栉水母个体。图片来源:Mariana Rodriguez-Santiago惊呆科学家!两只水母“合体”了:神经、消化系统全融合它的体型比其他栉水母都大,而且它竟然有两个嘴!城仓圭推测,它是不是由两个受损的栉水母在不经意间合体而成的?淡海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也称“海核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和黑海的浮游生物,以其透明的身体和发光的栉板而著称,它们的身体... Read More >
202410-22 德国四天工作制试验结果出炉 员工再也回不去了 随着为期半年的大型“四天工作制”试验在德国落幕,人们对于这种新型工作制度的认知,又增添了几分。先说结论,大多数参与试点的企业都决定在试验结束后继续尝试这一工作制度。与此同时,这场社会试验也显示出这种新制度的局限性。品尝过“做四休三” 就再也回不去了根据试验组织方4 Day Week Global的报告,德国区的试验总共吸引到45家公司参加。在为期6个月的试验中,员工的工作时间减少,但仍能获得全额薪水。德国四天工作制试验结果出炉 员工再也回不去了(来源:4 Day Week G... Read More >
202410-22 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转入海域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底实现贯通 快科技10月22日消息,据报道,全球最长的高铁海底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已成功由陆域施工阶段转向更为挑战性的海域施工阶段,正式踏上了“穿海之旅”。作为甬舟铁路项目的核心控制性工程,金塘海底隧道坐落于东海之滨,巧妙穿越宁波与舟山之间的繁忙水道——金塘水道之下。其西端起始于宁波北仑区,东端则延伸至舟山市金塘镇,这条隧道不仅横贯了宁波舟山港的重要运输通道——能通行10万吨级船舶的金塘水道,更彰显了我国工程技术的卓越实力。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转入海域施工阶段:预计2026年底... Read More >
202410-22 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用于地面雷达设备标校和RCS测量 快科技10月22日消息,据报道,北京时间2024年10月22日8时1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平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天平三号卫星的功能丰富多样,它主要承担着地面雷达设备的标校工作以及RCS(雷达散射截面)测量任务。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用于地面雷达设备标校和RCS测量此外,该卫星还将为地面光学设备的成像试验、低轨空间环境的探测与监视试验提供有力支持,并在大气空间环境测量以及轨道预报模型的修正方... Read More >
202410-20 中国人将在月球上用榫卯工艺盖房:特制月壤砖抗压强度是普通砖3倍 快科技10月20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月壤砖”是我国科学家模拟月壤成分烧制而成的,呈榫卯结构,有利于未来拼装建造月球基地。据悉,"月壤砖"展现出了非凡的抗压性能,其强度远超传统建筑材料——是普通红砖及混凝土砖的三倍以上,具体而言,每平方厘米的面积能承受超过10吨的重压,这一数据无疑为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将在月球上用榫卯工艺盖房:特制月壤砖抗压强度是普通砖3倍专家们强调,"月壤砖"不仅在强度上远超地球上的红砖、青砖... Read More >
202410-20 中国自己的大飞机:50年三次艰难攻关 感谢5000只鸡的牺牲 2024年10月12 日,《航空知识》主编、编审王亚男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探秘星河逐梦九天”主题场,发表演讲《在奋斗中突围——中国商用飞机之路》,讲述了中国商用飞机的发展历程。这里节选一部分:中国人为什么要造自己的大飞机?中国人对于飞机的理想其实很早,在莱特兄弟首飞 6 年之后的 1909 年,中国人冯如就在美国试飞了属于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性能当时全面碾压了美国的莱特和柯蒂斯的飞机,引发了美国人深深的忧虑。当时的美国报纸上如此评价冯如,说“在飞行器的制造方面黄种...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