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刘邦为什么纳女婿的小妾为妃?是因为喜爱美色吗?(干货分享) NEW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八年,刘邦在返回都城长安的路上经过赵国,在赵王张敖的家中做客,张敖把自己的小妾献给了刘邦,刘邦并未推辞,直接纳张敖的小妾为妃。要知道,张敖不同于一般的诸侯王,其他的诸侯王或为刘邦的兄弟或为刘邦的子侄,或为刘邦的大功臣,而张敖则是刘邦的女婿。 纳张敖的小妾为妃,有悖人伦,刘邦为什么还要纳女婿的小妾... Read More >
202405-17 曹操注重唯才是举,为何曹氏本家亲戚重臣的数量最多?(难以置信) NEW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什么要重用曹姓和夏侯姓的本家亲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操一直宣称自己用人不论门第与血统,更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颁布了“唯才是举”的《求贤令》。然而在曹魏、季汉、东吴中,曹魏本家亲戚重臣的数量是最多的,权力也是最大的,比如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等等。 正因如此,陈寿... Read More >
202405-17 赵匡胤在位时间长达16年之久 赵匡胤为何迟迟不肯立太子(没想到) NEW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之久,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将赵德昭立为太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史书记载,宋太祖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临终前,杜太后曾把赵匡胤、赵光义叫到身边,向他们交代了后事,同时委托赵普做记录。按照杜太后的想法,一个国家最好还是交给年长的君主来管理,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陈桥兵变”那样的事情,让大宋江山永远姓赵。杜太后要求赵匡胤死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然后再传给幼弟赵廷美,等赵廷美... Read More >
202405-17 历史上将袁术称为“冢中枯骨”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谁?(干货分享)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孔融为什么在刘备面前将“四世三公”袁术称为“冢中枯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评价袁术是“冢中枯骨”。不过“冢中枯骨”其实是曹操(罗贯中)搞得“山寨行为”,历史上将袁术称为“冢中枯骨”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让梨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还是当着刘备的面说的。 ... Read More >
202405-17 韩信提出封王的要求,为何刘邦没有杀了他?(难以置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四年,陈兵齐国边境的韩信擅自发兵,偷袭已经向刘邦投诚的齐国,致使郦食其被齐国烹杀,郦食其是汉王刘邦破秦、争天下时的重要谋臣,汉国最出名的大儒。 而后,在得到了刘邦援兵的情况下,韩信、曹参等将军统帅汉军,击败齐楚联军,齐国就此灭亡。 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韩信突然坐地起价,朝刘邦要... Read More >
202405-17 历史上陈宫与刘备近在咫尺,为什么却没有私人往来?(全程干货)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讨厌曹操、长时间居徐州的陈宫为什么没有选择辅佐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由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如今人们对某些汉末三国人物的印象都与历史存在偏差,陈宫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的陈宫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陈宫存在很大不同,甚至连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著名的“捉放曹”就是小说虚构的故事。根据史书记载,陈宫... Read More >
202405-17 为何刘邦踹嫡子刘盈下马车,却宠爱庶子刘肥和刘如意?(这样也行?)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这一辈子,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只有一个刘盈是嫡子,但刘邦对嫡子刘盈一点都不好,当年彭城逃遁时,刘邦在紧急中,多次把刘盈踹下马车。 但对于庶子刘肥和刘如意,却是意外地好,堪称溺爱了。刘肥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无所作为,却被刘邦立为诸侯王,封地的富庶和战略位置,都是数一数二的,远超辅佐刘邦... Read More >
202405-17 刘备出任徐州牧之后,袁绍的态度为何是最积极的?(不看后悔)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陶谦把徐州牧让给刘备为什么对袁绍有利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刘备当上徐州牧的时候,曹操正在兖州与吕布激战。但鲜为人知的是,割据冀州的袁绍面临的局势也很困难。袁绍当时最大的对手是割据幽州的公孙瓒,而割据青州的田楷也支持公孙瓒,对袁绍形成了“半月形”的战略包围。 在出兵救援陶谦之前,刘备是在青州与田... Read More >
202405-17 蒯通有智慧也有狡诈,为何没能帮韩信成就霸业?(满满干货) 蒯通(生卒年不详),秦末汉初辩士,本名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在《史记》《汉书》中被记录为“蒯通”。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汉高祖刘邦的麾下,谋士如云,最出名的,当属张良和陈平,这两个人,论智慧,论狡诈,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无人能及。 但在那个时代,也有一些人,论智慧和狡诈,其实是不输张良和陈平的,比如项羽的谋士范增,韩信的谋士蒯通。范增起码还帮助项羽成就了霸业,为什么蒯通就没帮助韩信成就霸业呢? 主要问题在于韩信... Read More >
202405-17 与张辽、徐晃等其他主将相比,关羽为什么会被封侯?(这样也行?)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斩颜良和诛文丑的主将之中,曹操为什么只给关羽封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前哨战——白马延津之战的胜利。在白马延津之战中,由关羽、张辽、徐晃等骁将率领的轻骑兵部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袁绍的领兵大将颜良、文丑都是被这只轻骑兵部队干掉的,可谓功勋卓著。白马延津之战结束之... Read More >
202405-17 刘邦的个人能力很强,为何不受父亲和长嫂的待见?(学会了吗)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的个人能力真是超级强的。 还记得他把自己和汉初三杰放在一起比较的名言吗? 他说,论谋略,他不如张良,论带兵,他不如韩信,论治国,他不如萧何。对于他的这段话,很多人总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后半段,也就是他强调的,张良、韩信、萧何三个都是人杰,都能为他所用,所以他能战胜项羽。但其实这段话里,还... Read More >
202405-17 刘备集团中,都有哪些成员没有东汉侯爵在身上?(学到了)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备集团都有哪些成员拥有东汉的侯爵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兴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谦病逝,临终前将徐州牧让给刘备。因为刘备当徐州牧对袁绍有利,所以当时作为袁绍准盟友的曹操也支持刘备当徐州牧。建安元年(196年),还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向汉献帝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建安五年(200年)... Read More >
202405-17 朱元璋成逆袭成为皇帝时因为郭子兴的帮助?真相是什么?(学会了吗) 朱元璋成逆袭成为皇帝时因为郭子兴的帮助?真相是什么?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明太祖朱元璋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扫荡元末群豪,将蒙元势力赶到长城以外,直至建朝称帝,很多人都说他是依靠郭子兴的帮助,认为是郭子兴的栽培重用才奠定了朱元璋崛起乃至称帝的基础,这种说法对不对? 先来看看史书上记载的从朱元璋投奔到郭子兴麾下,直到郭子兴病逝后独自成为一方诸侯,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一、招女婿,嫁马氏 1352年,朱元璋24岁时接受汤和(当时出任郭子... Read More >
202405-17 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时,比马谡更适合守街亭的是谁?(快来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时,最适合代替马谡防守街亭的人是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首先要说明的是,适合防守街亭的将领并不意味着是军事能力最高的将领,不然诸葛武侯自己就是最适合防守街亭的人选了。适合防守街亭的将领要满足的第一个条件是这个将领能及时赶到街亭布置防守,其次才是他的防守指挥是不是正确的。 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