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发布:严禁将编辑后的人胚用于生育 NEW 快科技7月8日消息,据科技部官网,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其中提到,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进行基因组编辑研究时,严禁将编辑后的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用于妊娠及生育。体细胞基因组编辑临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治疗或预防疾病,体细胞临床研究应基于基础研究证据,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前体外实验以获得开展临床研究所需的安全性、有效性循证。涉及人胚和胎儿体细胞的基因组编辑研究... Read More >
202407-08 已致上千人死亡!6月全球气温再刷最热纪录 NEW 财联社7月8日讯(编辑 潇湘)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全球气温屡刷新高似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欧盟气候变化监测服务机构周一表示,上个月全球刚刚再度创下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延续了此前一连串的高温纪录。一些科学家已表示,这使得2024年有望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根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C3S)周一发布的最新月度公报,自2023年6月以来的每个月(连续13个月),全球气温比以往同期的纪录更为炎热。一些科学家指出,最新数据表明,2024年很可能会超过2... Read More >
202407-08 月球上没有嫦娥,却有因登陆月球失败,被去数以千计的水熊虫 NEW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成功探索了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而如今的航天目标已经越来越深入,人类将目光投向了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球。中国自2007年起,成功举办了四届“嫦娥”探月工程,这四次任务不仅全面揭开了月球的面纱,还成功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巡视勘测等关键环节。而在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一系列成功的同时,其他国家也纷纷投身探月工程。2019年,以色列发射的“创世纪”号探测器搭载了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将一群受到广泛关注的生物“水熊虫”带到月球上。然而,这一次充满期待的月球之旅并... Read More >
202407-08 小行星:人类未来的天堂宝库 小行星乍一看似乎是毫无生命的太空块,但它们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关键元素。这些天体蕴藏着殖民、资源开采、甚至创建新太空文明的巨大潜力。小行星殖民:• 新视野:小行星可以成为创建太空殖民地的平台,将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到地球之外。• 独立于地球:小行星殖民可以使人类独立于地球,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并防止来自太空的潜在威胁。• 科学研究:小行星上的太空殖民地可以成为科学研究中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及其奥秘。• 挑战:小行星殖民带来了重大挑战:需要创造人造大气、防止宇宙辐射和微陨石,... Read More >
202407-08 新疆科考发现有望在火星存活的苔藓 笔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发现,齿肋赤藓对极端环境具有极强适应力,甚至有可能在火星存活。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学术期刊《创新》中,引起科学界关注。齿肋赤藓是一种荒漠苔藓,其大面积集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该植物能最大限度吸收和利用十分有限的水分,还能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入“休眠”以保留关键养分。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张道远研究员和张元明研究员团队,聚焦齿肋赤藓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数据刷新极... Read More >
202407-08 “与世隔绝”一年多 四名美国志愿者“火星”归来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四名美国志愿者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一个模拟火星居住点“与世隔绝”378天后,6日“回到地球”。两名男性和两名女性志愿者于美国东部时间6日下午5时走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火星模拟栖息地,结束了美国航天局火星模拟乘员项目CHAPEA第一期任务。CHAPEA为“乘员健康和性能探索模拟”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美国航天局发布的视频显示,离开“火星”的志愿者们面带笑容,向欢迎他们“归来”的人群挥手致意。据法新社报道,志愿者之一、担任此次任务“医疗... Read More >
202407-07 台积电与多数客户达成共识:上调代工费以确保稳定供应 快科技7月7日消息,据媒体报道,麦格理证券在权威报告中揭示了一项重要行业动态:通过深入供应链调查,发现台积电已成功与多数客户达成共识,以价格上调换取更为稳固的供应链保障,此举无疑为台积电的毛利率攀升注入了强劲动力。据资深分析师精确预测,台积电的毛利率有望在2025年跃升至55.1%的新高,并在随后一年,即2026年,更是逼近六成大关,达到惊人的59.3%,彰显出公司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此番涨价背后的逻辑,业界普遍认为源自市场需求激增、产能紧张及成本上升的综合考量。尤为引... Read More >
202407-07 俄罗斯一卫星爆炸产生至少250个碎片!可能威胁中国空间站 快科技7月7日消息,可实时跟踪低地轨道航天器、为美太空军提供咨询服务的美国太空商业公司LeoLabs发布报告称,6月26日,俄罗斯一颗卫星意外发生爆炸,在太空中产生了数百个碎片,成为太空垃圾。据称,涉事卫星是俄罗斯废弃的遥感卫星“资源1号”(Resurs P1),2021年退役,轨道高度约355公里。虽然这次爆炸虽然强度不大,但是在500公里高的轨道上,产生了至少250个碎片。这些碎片预计会在轨道上停留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直到落入大气层,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和其他低轨... Read More >
202407-07 吉林一号卫星拍洞庭湖决堤:溃口宽达226米、团洲垸被淹92.5%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7月5日16时,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坝发生管涌险情,随后紧急封堵失败,堤坝于17时48分许决堤。截至7月6日中午,团洲垸已有多达92.5%的土地被淹。为了掌握受灾区域实时情况,长光卫星紧急调度“吉林一号”宽幅01A星,过境岳阳华容县,对灾区进行观测;并在成像后第一时间提供给相关单位,助力抗洪救灾工作。7月7日,央视《新闻30分》栏目也报道了“吉林一号”卫星助力洞庭湖抗洪救灾工作。7月6日11时10分,吉林一号宽幅01A星拍摄了洞庭湖决堤后的高分辨... Read More >
202407-07 马斯克宣布星舰8月第5次试飞:回收超大胆 要用塔架接火箭 快科技7月7日消息,日前,SpaceXCEO马斯克宣布,星舰第5次轨道试飞将于4周后进行(8月)。据了解,在星舰第4次试飞后,马斯克选择将测试加大赌注,计划第5次试飞用发射塔机械臂“夹住”助推器完成回收,这意味着回收难度大大增加。不过,SpaceX也只会在确定系统都正常时,才会作出发射塔“夹”助推器的决定,否则一旦失误,发射塔也将被炸毁,导致后续计划推迟。据悉,星舰可谓是人类史上最强的运载火箭,火箭高120米,由配备33台“猛禽”发动机的“超重型推进器”和顶部可重复利用的飞船... Read More >
202407-06 两名吹哨人离奇身亡后 又有人站出来:波音在新飞机上故意使用报废零件 财联社7月5日讯(编辑 牛占林)波音丑闻还在持续发酵,除了“星际客机”飞船无法返回地球之外,又有一名“吹哨人”站出来指认:该公司故意在其飞机中使用有缺陷的零部件。前波音公司质量控制经理梅尔·迈耶斯(Merle Meyers)近日爆料,多年以来,波音位于华盛顿州埃弗雷特的787梦想客机工厂的工人,经常将有缺陷的零部件从内部废料场中取出,然后再放回工厂装配线上,最终装配到新飞机上。迈耶斯已经在波音工作了30多年时间,他的母亲也是波音公司的一名检查员,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看到波音... Read More >
202407-05 李佩和郭永怀,两颗行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是全世界唯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士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这才使得我们的综合国力节节攀升,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强国。而今天要说的,就是这名“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一、“先生”李佩在我们的印象中,“先生”这个词一直都是被用来作为对男性的尊称,不过也不尽如此。在古时候,我们都把非常有学问,甚至是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也称作先生,又或者是教书育人的私塾讲师,也一样可以被称为先生。但就算是上述情况,拿“先生”一词形容女性的也是少之又有。回顾我们的历史,也确实有几位女士... Read More >
202407-05 我国月球车在月背工作已5年:中国追赶50年,却发现前面根本没人 五年前,当中国的月球车缓缓驶上月球背面的那一刻,全世界都为之瞩目。这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步,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大步。如今,五年过去,中国的月球车依然在月背默默工作,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月球背面数据,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一、月球背面的秘密月球背面,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中的未解之谜。由于月球自转与公转周期相等,导致月球始终只有一面朝向地球,另一面则隐藏在黑暗中,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禁地”。然而,中国的月球车却勇敢地踏上了这片未知的领域,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五... Read More >
202407-05 我国成功发射天绘五号02组卫星:地理信息测绘专用 快科技7月5日消息,据上海航天公众号,今天6时49分,长征六号甲遥七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星箭均由上海航天抓总研制。据介绍,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4.5吨。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上一发任务,本次任务通过完善测发预案、规范发射场阶段各项操作,使发射区测发流程减少2天,进一步缩短了...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