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五种方法
记忆,任何学科都是不可少的。问题在于是否把输入的信息进行整理、编码、储存以至于提取。记忆的失败,是满足于机械记忆;记忆成功的诀窍是理解。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五种历史知识记忆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五种方法
一、瞎胡闹式
1、谐音法
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可把“1818”谐音为“一巴掌一巴掌”,把“55”谐音为“呜呜”,合起来就把马克思生日说成是“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直哭。”
2、比喻法
如1900年是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可把数字的形状比成义和团群众拿着各种武器,长矛像“1”字,钢叉像“9”,盾牌像“00”,从而记住1900年这个历史年代。
3、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
朝代口诀:“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以上口诀记述了我国朝代兴衰次序,42个字活画中国史长河的大体轮廓,再经过具体填充,朝代兴衰演变史的全过程就显得更清楚了。
再比如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会议,也可编成口诀:“一二三八古,12378;遵瓦在35,七大在45;七届二中会,已经到49”。
以上口诀概括了党的九次会议:古田会议,一大、二大、三大、八七会议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1927年,1929年召开;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都在1935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则在1949年召开。
大黄蜂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瞎胡闹精神,调侃精神,你要逗知识们玩儿,而不是正儿八经地和它们相处。很多口诀你都可以自己编,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反正我就是要逗你玩儿 。
二、对照式
1、古今对照法
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国奴隶制结束,公元后476年西欧奴隶制结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则是唐武宗会昌年。
2、中外对照法
把世界史和中国史和年代对照记忆。如我国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在世界史上雅典梭伦改革也是公元前594年。再如中日甲牛战争是1894年开始,朝鲜甲午农民战争也是1894年。
“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赶紧开始整理和总结吧! fighting!
三、间隔式
根据每隔几年发生一件大事的情况来记忆历史年代的方式。常用的间隔法有隔一法、隔二法、隔十法、隔100法。
1、隔一法
从中国近代史开始,每隔一年就有一件大事,如:
1839年虎门销烟,
1840年鸦片战争,
1841年三元里抗英,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2、隔二法
如从辛亥革命开始,每隔两年就有一件大事。辛亥革命是1911年,二次革命是1913年,护国运动是1915年,护法运动是1917年,都是间隔两年。
3、隔十法
在中国近代史里,基本每隔十年就发生一件大事: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于金田村起义;1861年清总理衙门建立,洋务运动开始;1871年沙俄侵略我国伊梨地区,
1881年《中俄伊梨条约》签订;
1891年康有为《大同书》刊行;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和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只要愿意花点时间总结,间隔法是非常棒的一种记忆方法。
四、列表式
1、分类列表法
先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进行分类,然后列表填入,可加强记忆。
例如,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次农民起义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也可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依次排列出来。
再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可用表格列出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中法战争,1883年——1885年;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可从上下对应和每次间隔时间几方面来记忆。
2、历史大事年表
这种以重大历史年代为顺序把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年表,它以年代为“经”,以大事为“纬”,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可培养学生完整的、科学的时间概念。
此表可分综合大事年表、国别大事年表、历史线索大事年表、专门大事年表……。如专门大事年表,还可再分列农民起义大事年表、朝代演变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反侵略大事年表、不平等条约大事年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大事年表……。
五、联想式
1、巧合联想法
有些历史年代,存在某种偶然的巧合。如果能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记忆效果极佳。关键是“有意识”,正所谓“窍门遍地跑,看你找不找”。
举例说,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战国初,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而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解体。多么巧!
还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640年,它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而鸦片战争爆发在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后来者居上,进入近代,西欧比中国反而提前了200年。
又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失败了,30年前,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这两件大事,同属社会变革,刚好相差30年。
2、参考物联想法
要学生无一遗漏地记忆中外历史的全部年代,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但首先记住一些划时代的年代和最重要的事件的年代,不但是办得到的,也是必需的。比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事件发生的时间,应能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叫做“不记忆年代”。
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年代也在苦思冥想,那就无从再记其它了。牢记一些基本历史年代的好处,还在于它们可用为“参照物”,去联想与之有关联的其它年代。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联想;在物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也容易联想。
由原因想到结果,或由结果推及原因,这当中的关键,是寻找“中介性线索”。
比如,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在世界近代史上,它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必须牢记,属“不记忆年代”。
在此一百年后,即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于是出现了“第二国际”。这不是偶然,是为了纪念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百周年。会上,根据法代表团提议,通过了关于“五一”节——“国际示威洲游行日”的决议,而这个日子的确定,是为了纪念三年前,即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罢工。这样, 1789—1889—1886三个重要事件,通过1789年这个“中介性线索”进行联想记忆,可谓水到渠成,势如破竹。
又如,讲到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兴亡,可以1127年金灭北宋为核心,它前二年,1125年,是金灭辽;灭辽100年前,1115年,女真建立金政权。这就是说,金建立100年后灭辽;102年后灭北宋。另外,1127年的100年后,即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这个年代是“自然数列”,极好记)蒙古灭金。“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而“1127”与“1721”是相同的四个数字,只不过千位的“1”,移到了个位上而已。这样,以“1127”为参照物,一气呵成,便可记住其它几个年代。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考点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宋太祖。
2、结束分裂: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方针;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④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⑤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⑥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各州又设通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①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
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①结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影响: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北宋科举制的完善: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②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④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考点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
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①、保甲法。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②、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这就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②、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以资鼓励。这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2.变法的成效: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②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③军事实力有所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③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④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
4.评价:①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②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考点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和与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兴起: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唐末,中原人民迁到长城以北,带去先进技术;契丹人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
2、阿保机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916年建国,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936年,耶律德光从后晋获取幽云地区;改国号“辽”。
3、蕃汉分治:“蕃汉分治”制度——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④、特点:“因俗而治”;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初:太宗夺取幽云地区失败,转入“守内虚外”(对外防御,主要防范人民)。
2、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建立:羌族一支,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史称西夏。仿唐宋制度文化:仿唐宋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3、夏宋关系:战争损失,元昊请和。1044年议和,北宋册封“夏国主”,给夏岁币,重开边贸,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四、金的建立和灭辽、北宋:
1、金的建立: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1115年,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2、猛安谋克制——①演变: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②性质: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③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④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3、金灭辽:联宋攻辽,1125年,俘辽天祚帝,灭辽。
4、金灭北宋:东京保卫战,李纲。1127年,徽宗、钦宗,“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五、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是为宋高宗。
2、北方抗金:太行山的“八字军”。
3、岳飞抗金:“连结河朔”方针;1140年,郾城大捷。被高宗、秦桧杀害。
4、绍兴和议——①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②内容: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③南宋与金对峙: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
考点四、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l、中央——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②、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使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
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当代。重要行省:北—岭北;东北—辽阳;江浙(辖闽浙台);湖广(包南海诸岛);西南—云南】。
考点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⑴、印刷术:①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③欧洲人用活字排版印刷比毕升晚了四个多世纪。④用西夏木活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⑵、指南针:①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②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③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⑶、火药:①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②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③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④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⑤金的火器制造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2、北宋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⑴沈括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⑵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⑶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5、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②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③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二、理学和史学:
1、理学——⑴.理学是宋代的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⑵.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通史,战国—五代。
三、文学:
1、五代的“词”:南唐李煜最杰出;风格柔糜、哀婉。
2、宋词繁荣——⑴、原因: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要求抒发感情。⑵、著名词人:苏轼:北宋豪放派,《赤壁怀古》;柳永:北宋婉约派,市民气息,《雨霖铃》。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委婉清新。辛弃疾:南宋豪放派。《书江西造口壁》。E陆游:南宋,豪放、婉约兼具;《钗头凤》(陆游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诗人)。
3、话本:适应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世俗文学;口头传授,记录整理;影响后世小说戏剧。
4、元曲: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北方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剧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揭露封建黑暗。
四、绘画艺术: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风俗画增多;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五种方法相关文章:
1.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
2.历史教学记忆的5个方法
3.高考历史复习:最有效的五种记忆方法及月考总结问题
4.快速记忆的好处和方法
5.快速记忆历史时间表的技巧
快速记忆历史知识点五种方法
上一篇:如何快速记忆历史知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