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师观后感(精选5篇)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钢琴师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篇1】
影片的导演是著名的罗曼。波兰斯基。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擅长在血腥中探索人性,在悬疑中制造浪漫,具有很强的艺术气质。大多都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向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战时,波兰斯基被无情地卷入了时代的风暴,最终,他独自一人逃离波兰的集中营,幼小的身躯里锲着无法磨灭的阴影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个两世为人、现今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回首往昔,开始直面自我童年的巨大伤痛。为了记忆中碎片似闪烁的烙印,为了_多年前那场人类的劫难,波兰斯基推出了一部私人小说性质的集中营电影——《钢琴师》。
看过这部电影我发现,它的影像风格与波兰斯基一贯的黑色阴暗有所不一样,反映战争残酷的电影,却用了较为明亮的色调。可正是这种明亮,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那些残无人道德罪恶,使它们暴露于阳光之下,无可掩饰。就像另一部著名电影的名字,阳光下的罪恶。影片的镜头清醒而体贴入微,近乎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在冷酷的镜头中充斥着人性的温暖关怀。男主角阿德里安充满魅力的侧脸带着隐忍痛苦以及对生的渴望。镜头轻轻抚廖钢琴师忧郁的面庞,紧张关注着满街的尸首,冷静旁观生命在瞬间破碎。在这些镜头下缠绕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流转着一幕幕真实的存在主义生死剧。比如”德国人让犹太人都要在袖子上戴一个六角星标志以易辨别,斯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再比如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还有那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死在路上。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的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期望。生命显的脆弱不堪,前一刻还鲜活生动的表情瞬间便被凝固在了德国兵的枪下,毫无理由的,毫无迟疑的。
战争磨灭了人性,也摧毁了艺术。有人也许会说,战争往往也能够催生艺术。但是我总觉得艺术不仅仅仅是满足温饱之后才能被提上日程的东西,更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一种灵魂碰撞的产物。我始终相信艺术无国界。整个影片将超多屠杀史实的残酷毫无修饰的渗入人心,唯有开头和结尾清冷的包含复杂感情的钢琴声,能够给人疗伤般的抚慰。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正是开头和结尾,两次将影片带入高潮。影片刚开始,钢琴家正在波兰电台弹钢琴,他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突然间,一声巨响破坏了他的演奏,电台遭到了德军的轰炸,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他不愿意终止那首未完的曲子,可炮火也在继续,这一刻炸毁的是墙壁,下一刻可能就是他自我。在电台同事的崔促下,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这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那些放下逃生的乐师,他们奏响的不仅仅是他们认为高于生命的艺术,更像是所有遇难者的一支安魂曲。虽然二者的选取截然相反,但传达的同样是对生命的尊重。结尾时当主人公在废墟里为了打开一个罐头而被德国军官发现时显得如此卑微,也许是为了活命,或者说当时的状况根本别无选取,他战战兢兢的顺从了军官的要求。阳光洒在钢琴家的脸上,慢慢的,音乐随着指尖流动释放出压抑长久的感情,画面如么的唯美,但是摆放在钢琴上的那个罐头显得那么突兀,猝不及防的打入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波兰斯基保证了这电影的真。每处都如此。无从道,只举小细节――炮弹炸落,主角有个当场耳鸣的音效。影片在结尾打上字幕说明了那个德国军官的名字,沦为俄国战俘,死于俄国,1952年。
那,或许是波兰斯基对自我刻入生命的那段记忆的一份郑重的祭奠吧。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篇2】
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的历史战争片,可是没有哪一次像这次的历史战争片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战争的残酷,还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太能抓住我的心。总之,《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老师忽然播放的电影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当得知片名为《钢琴师》的时候我暗自欣喜,还以为是一部关于西洋艺术的唯美电影。可老师话语一转告诉我们,影片是战争类型,我便对影片狐疑起来。紧接着,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
《钢琴师》又名《战地琴人》。每次看电影前我都会搜索电影简介,查了个大概再开始看。虽然新鲜感少了但是心里踏实。这次由于影片播放得太突然,还来不及查询,就开始观看了。原来这是一部二战期间关于犹太人的电影。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有篇关于德国纳粹与犹太人的课文,可是当时太小,也不太明白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影片给我了赤裸裸的视觉冲击,当我看见斯皮尔曼一家人穷困潦倒,犹太人无处藏身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犹太人的悲哀和无助。
男主角是位钢琴家,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将艺术家那种绅士儒雅又文弱的气质演绎得十分到位。影片开头当全家人都一团乱地担心要搬出住所时,斯皮尔曼表现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他说他宁愿死在自己的家里。
当所有犹太人搬到犹太人区时,他面对像贫民窟一样的犹太人区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绪。妇人仅存的一碗食物被抢落在地;被德国军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无辜的人;见人就询问自己失去的爱人的神经错乱的妇人。他望着那些惨象却又无能为力。每个犹太人都过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生活。也许那个已经疯了的带着一群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给他的痛苦。
当我看到一群德国军官直接冲进一家犹太人的家里,因为年迈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站不起来而直接将他从阳台扔下去的情形,整个人都有些无法接受这样赤裸裸的现实。紧接着那一家人被抓下楼然后开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国军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将他们击毙,一个都不放过。
还有后来男主角在工地干苦力活的时候,德国军官突然找出几个年纪较大的男人,每个人趴在地上一一击毙。然而到最后一个人时枪突然没了子弹,本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结果德国军官换上子弹仍然将其击毙。其中犹太人没有一丝反抗。
我想看到这些画面的每个有感情的人一定都特别震撼,心中充满了沉重。
整个影片都保持着一定的灰色调,给观众一种历史感以及沉重感。导演用冷静而又残酷的镜头语言将历史带给犹太人的伤痛记录得明晰而又深刻。
观影后经我上网查询才知道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经历过战争的波兰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童年的经历再加上他的才华,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即使影片给我们呈现了无数残酷的现实,我们从男主角的逃亡角度看见了许多无可奈何历史的悲伤,但是最终钢琴家还是活了下来。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篇3】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天才与白癡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 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癒,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 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 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篇4】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篇5】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qq网名男生霸气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作乱,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作乱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