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数学又慢又容易搓怎么办
孩子数学作业写太慢,出错率高,往往并不是作业量大,难度大,而是忽视了许多细节,这里有一些对策,家长们可以试一下。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点,快来学习学习吧!
数学学习中那会做却做错的题,真的只是因为粗心吗?
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看到答案恍然大悟
很多同学在看到题目时觉得面熟,能肯定自己以前做过原题或类似的题目,但就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做,越是回忆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越是没有思路,等看到答案才大喊一声,哇,原来是这样的啊。
原因一:心态不端正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算不对,到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对策: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原因二:你只是“假听懂”
(1)试题一般考单纯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基本上都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只要一个知识点出现差错,这道题就做不对,因此,就会出现听懂了课却做不出题的现象。
(2)你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没有深入,所掌握的东西达不到应用的高度;
(3)有的同学浅尝辄止,会了一点就认为都会了,比如一个例题老师讲3种方法,他听懂一种就不再听其他解法了;
(4)听懂了知识,但是没记住,或没弄明白怎么应用;
(5)以数学为例,缺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策:做学习上的“三好学生”,三好凑一好(成绩好),缺一不可。
好习惯
01勤奋
手勤:多记(课堂笔记、好题、好解法、错题本)、多做(练习)、多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
眼勤:多看课本、课外书、笔记、错题本。
耳勤:听讲仔细。
嘴勤:多问,有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
脑勤:多想,对知识、题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么、怎样做,还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手和动脑。
02深入
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记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么来的?解题中怎么使用?对一些好的题目不要满足于会做,还要考虑解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更好?
“会”有不同的层次:知识:知道→理解→记住→会用→推广解题:会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灵活运用和创新
03严谨
数学是最严谨的学科。知识要严谨,解题要严谨。不严谨,遇到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04其他
a)戒掉恶习:网络、电视、手机等,要把它们变成学习工具,如多关注“小学数学”微信号上的文章。
b)不找借口:成绩不好时,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同学、一样的课本和参考书、一样的试卷,成绩却差别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个人。用借口掩盖真实原因,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忠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家长、老师是厨师,只能把饭菜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更好消化,但只有你爱吃才会有效果。所以,作为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好基础
01基础知识要扎实,想提分必须有本钱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像经商,你投资1元钱,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润,但若投资1万元,哪怕只盈利10%,利润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学习成绩有大的提高,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
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础,提高100%,才到40分。这里为怎样打好基础提几点建议:
a)自我弥补:简单的知识,可以自补,年龄增长了,智力提高了,过去学起来非常困难的现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b)个别指导:对于困难的知识,可以找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应明白,个别指导只是应急措施,不能有依赖性。
c)资料:借助某些资料,可以快速补充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不是万能的,没有基础知识是万万不能的。这是讲知识与解题的关系,知识点懂了,不一定会解题,但用到的知识点没掌握,则100%不会解题。
02下苦功走出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做题快→用时少→解题更多→能力更强→做题更快。
恶性循环:做题慢→用时多→解题更少→能力更差→做题更慢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学生是很苦恼的。
一般解决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恶补”,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以后问题变会变得很容易。特别是过去好,忽然变差的那种,这样很管用的。
好方法
1预习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听讲有学问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3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最好再加个“好题本”。发现许多同学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这样学习效果都不好。
4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绝对不是课堂学习的替代品。
5注意总结和反思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
6接受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
要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会做但总是粗心,不是抄错题就是算错数
1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谁都有粗心的时候,但在粗心表象下,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原因,表现在不同学生身上,这些原因所占的比例会有不一样。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有:
1.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够吗?
2.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3.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就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2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
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对策: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3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对策: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4做题准确率不高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对策: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粗心的危害不言而喻,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很多同学痛心不已,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分析试卷后得出结论:又是粗心惹的祸!而且粗心这个坏毛病“貌似”由来已久,总也改不掉。
粗心只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定能改掉!之前尝试过却没有成功的同学,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而已。平时我们不论是对待学习还是生活,都应注意仔细仔细再仔细,时间久了我们就养成了这种细心的习惯,自然错误率也就下降了。
这些方法一定用得上!
▊ 第一遍:看清每一个字。
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文字,家长领读一句,孩子跟着读一句。太长的句子可以断开分两三次读。
这个过程是孩子们看清每一个字的过程,所以可以较慢或者断开读。孩子们经常看着字读,就会慢慢认识这些字,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家长教一下。
▊ 第二遍:完整地读一遍题目要求,说说题意,勾出关键字词。
读完以后家长不要忙着给孩子解释题意,而是锻炼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要求是什么意思。
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理解正确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让孩子读一遍,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题目给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经过几遍读题还是不能理解正确,家长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常用的提问方式有:
①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画圈、连线、涂色、填空、计算……);②要求怎么做?(把谁圈起来?把什么样的连起来?把什么涂上颜色?……)。
例如:“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提问:做什么?(涂色);把谁涂上颜色?(同样高的);涂什么颜色?(相同的颜色)。
孩子正确理解题意后让他选出关键字词勾画出来,帮助自己加深理解和记忆。上面这道题就可以这样勾画:把同样高的涂上相同的颜色。
▊ 第三遍:正确理解之后再读一遍,加深记忆和理解。然后动笔做题。
1.理解了题意以后,让孩子自己答题。
2.答完题后,自己对照题目要求进行检查。
检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题检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题目要求,对照题目要求检查过程、最后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题,最基本的诀窍是读一读看是否通顺;是计算题一定要再算一下……。家长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指导孩子相应的检查方法。
3.三种改错的方法
孩子自己检查以后再邀请家长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家长根据错误情况教给他改错的方法。
1A类:粗心的错误。
家长发现错误后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题目要求、图或者文字,然后对过程、答案进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发现并改正了,就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A,表示这类错误是由于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2B类:方法、知识错误。
孩子自己不知道为什么错,家长可以给他提示。例如:
某题:下面哪一行不一样,在它后面的括号里画“√”。
(1)1、2、3、4、5
(2)2、4、6、8、10
(3)5、6、7、8、9
孩子能够理解题目要求是选择不一样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样。家长可以这样提示:“第一行的数字在发生什么变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据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长直接告诉他答案。总之,能让孩子去思考的,家长决不代替。
孩子根据提示作出来以后让他在这道题的序号下面写一个B,表示这类问题自己还有一些困难,是自己的薄弱点,需要以后多思考、多练习。
3C类:无法理解的问题。
有些错误家长提示方法以后都不能解决,必须家长讲解方法、过程,帮着孩子做出来的,这类问题请在序号下面写一个C,表示这是孩子的难点,提醒孩子在老师讲解类似问题的时候注意听。
4这些A、B、C符号的标注
这其实就是孩子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找到发生错误的根源,同时帮助孩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对于A类错误,需要仔细读题,认真检查;对于错误,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方法,多思考,多练习。
家长可以针对B、C类错误,再设计类似的题让孩子练一练,力争能够在下一次不再成为薄弱点、难点。
孩子做数学又慢又容易搓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