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高中历史笔记方法方法,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历史笔记方法方法,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要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就应养成整理历史知识点的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的标注笔记、课后的归纳笔记和课后错题本的整理。小编整理了历史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历史笔记方法方法

  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覆盖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学科。它以模块专题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内容庞杂、知识众多。面对如此丰富内容,想要准确地识别和记忆,就需要不断重复,才能掌握和运用。而整理历史笔记就是理清知识点、防止遗忘的好方法。因此,要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就应养成整理历史知识点的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课堂的标注笔记、课后的归纳笔记和课后错题本的整理。

  一、高中历史笔记整理过程中的“四记”

  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课堂上将老师重点讲解的历史概念要重点整理,突出概念的和外延。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重点知识点可以横向列表比较,并将自己这部分的疑惑用红笔标注,以便课后及时复习并进行相关练习的提升。四是记典型例题和对错题的整理。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进行归纳整理。在笔记中标注出错因,这样有利于查找学习过程中的漏洞。

  二、高中历史笔记整理内容中的“三理顺”

  (一)理顺时序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第一特征,时空观念则是新课标核心素养的第一部分。学习历史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时间顺序。当下历史教材“模块一专题”的体例迵异于通史,淡化了时序特点,使许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混乱不清,答题中出现了许多“关公战秦琼”的现象。为深化历史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编写大事记或建立时间轴来排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把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重新编排在一条纵向的时间线索上,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

  (二)理顺因果

  高考对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的考查远多于史实本身,而所谓的背景和影响实际上就是事件发生的“因”和产生的“果”。历史事件前后关联,因果作用,层层递进,生生不息,形成了一条流淌的历史长河。学习历史时明白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理解历史。以近代中国的第二个十年为例,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诞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打通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的因果链条,建构并理解这一链条,对理解近代历史大有裨益。

  (三)理顺关联

  理清时序和因果后,一条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就形成了,这时,只要再编织出横向的线索,就能建构出一个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理关联”就是将那些没有明显纵向因果关系却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的历史事物建立联系,以重要思想、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统领历史,透过现象看本质。高考曾经在非选择题中考查过“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究其实质,这三者都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同样,1787年宪法、《临时约法》、1954年宪法所蕴含的同中有异的宪政思想,古代东西方先哲、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人文精神上的不同侧重和共同追求等等,都能形成一条条横贯中西的历史线索。明了类似的关联,建立横向线索,历史复习也就进入了收放自如的境界。

  通过课堂的标注笔记、课本的符号笔记、课后的归纳笔记,可以一点一滴地培养累“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的能力。因为能力需要知识作为载体,能力要求更主要、更大量地是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上。因此,历史笔记的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注重历史笔记的整理是培养能力的根基。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

  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真正做到“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

  (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有图画,还有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

  (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等等。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

  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

  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

  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

  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