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做中考历史题单选题7大类型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一般有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几部分。 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做中考历史题单选题7大类型

  7大类型及解题方法

  1.表述型选择题

  也称肯定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法西斯党建立

  B.纳粹党建立

  C.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

  D.德国开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破解法:这类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测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小,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基本功。可以把考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梳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命中率。

  2.否定型选择题

  亦称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

  例1 下列宗教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__ B.伊斯兰教

  C.佛教 D.犹太教

  ▲破解法:除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之外,这类题有时还需要如下功夫:

  ①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②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③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3.因果型选择题

  即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题干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有“原因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等。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处死了专制国王

  B.创立了议会民主制度

  C.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1649年建立共和国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破解法: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4.比较型选择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例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A.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C.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

  ▲破解法: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区分需要比较的各个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5.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

  例 下列哪些节日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 ②劳动节 ③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破解法:

  ①肯定筛选法(选基法)是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②否定筛选法(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6.排序型选择题

  是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最常见的是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例:某学校决定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根据所学知识,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该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安顺场

  B.瑞金——安顺场——遵义——吴起镇

  C.瑞金——遵义——安顺场——吴起镇

  D.瑞金——吴起镇——安顺场——遵义

  ▲破解法:

  ①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看选项中以这一史实序号为首的选项,就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

  ②首尾结合法,按时空延展顺序找出最早发生的一件史实和最晚发生的一件史实,根据其序号即可选定正确答案。

  ③中间判断法:如果首尾相同按中间的先后顺序去判断,也能很快确定正确选项。

  7.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材料可能是文字、图片、表格),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例:有一天,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去澡堂洗澡,当他慢慢地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请问他找到了哪一科学定律?

  A.万有引力定律

  B.杠杆定律

  C.浮力定律

  D.力学三定律

  ▲破解法: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二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历史选择中如何运用排除法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

  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1.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也可以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排“正”法

  即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例 关于《人权宣言》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的重要文件

  B. 它颁布的机构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 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可以侵犯

  D. 它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3.排“它”法

  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排除不符史实的答案

  这类题列举的选项中,一般含有“全部、都、各、一直”等字样的绝对表述,像这样的答案一般是错误,在做此类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这既反映对课本知识的纵览分析能力,又考查对课本一些知识点的系统掌握情况。

  不仅知识在课本,能力在课本,答案也在课本。

  只要知识点掌握得牢固,卡准题干时间段,凡不符合史实肯定是不对的。如,“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积极作用”这样的表述都是错误的。

  选择题要避免的“十种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

  2.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

  3.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

  4.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

  5.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

  6.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

  7.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

  8.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

  9.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

  10.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一)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初中历史的重要知识(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希望能够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掀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认为国王的权力是神授的,不可违抗。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他们利用议会同国王展开斗争。(斯图亚特王朝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驱散了议会。克伦威尔去世后,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

  (4)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

  (5)为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利,为所欲为,这样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6)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做中考历史题单选题7大类型相关文章

1.2017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2019年中考冲刺:历史大题战争与科技类型题目答题要点

3.2017北京中考历史练习真题及答案

4.苏州中考历史考题,中考历史往年试题(两套)

5.中考历史复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