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篇1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篇2

看了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少年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理老师魏敏芝,仅仅十三岁,小学刚毕业,如今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老师临走前告诉她:全班二十八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都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而第二次张慧科因家庭贫困,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

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人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的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到长途车站,用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写了寻人启事,又到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看了影片,我受到深深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新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篇3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篇4

一天,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影片。虽然影片没有欧美大片那样惹人看,但它却有另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撼着观众--那就是责任的分量。

片中主人公--乡村民办小学教师魏敏芝到水泉小学代课,学校里只有28名学生,她的责任就是在她代课期间保证28名学生都能上学。在她任教过程中,有两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学而退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凭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竭力找回退学的两名学生。经历了千辛万苦:徒步走到城里,四处寻找,张贴寻人启事未有结果后,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失学的学生,并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想,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鼓舞着她。记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高老师在去省城办事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前留下了这样一席话:“这里的28名学生是全村的希望,在我回来前,一个也不能少!”魏老师正是牢记这一嘱托,激发了内心的责任感,才使以后一系列的“壮举”成为现实。

影片放完了,而我依然沉浸在那一幕幕感人泪下的情节里。我为一名年龄几乎和我大小的女代课老师为了找回辍学学生历经千辛万苦的强烈责任心所感动;为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贫困山区小学兢兢业业教学数十载的敬业精神作感动;为28名贫穷山区小学生在四面漏风的艰苦学习条件下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为帮助代课老师回找辍学孩子的社会众多好心人所感动。回想我们生活学习在舒适的环境中,有茅老师等这样一批耐心负责的好老师教我们,可我们却不能充分珍惜这良好的学习机会时,我的视线已被泪水模糊 。

中学生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篇5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忙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必须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期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职责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就应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好处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好处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好处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正因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方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