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入殓师电影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剩余的修饰,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透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理解死亡。当小林的妻子明白了他工作的资料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之后,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就应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忙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必须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应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理解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那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就应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亲人在一齐的时间,不要等到亲人离开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无论是正在生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生命。同时,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任何职业,因为劳动没有贵贱。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精选篇2)
爱,能够创造奇迹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好处。由排斥到理解,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取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应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能够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下。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悲哀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这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过了这扇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小林大悟的成长,伴着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故事,我懂得了:爱,能够创造奇迹。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精选篇3)
趁活着,为心解锁!
潜艇羡慕鱼,没有机器的束缚,能够自在地游;风筝羡慕鹰,没有线的束缚,能够尽情地飞;行道树羡慕山顶松,没有园丁的束缚,能够随意地长。我们踌躇不前,并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挡,而是心灵的羁绊。趁活着,为心解锁——这是我看完日本电影《入殓师》后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简单,觉得被一向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当小林大悟卖掉大提琴时,他发现自己的心也许被上了锁:现实的残酷束缚他的内心。而回到乡下,则是挣脱这一束缚重要的一步。在乡下,他遇到了那位帮他解锁的社长——一位入殓师。在社长身边他看过了无数的死者,而与众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说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将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没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缚,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将自己扮成了内心的样貌。是啊,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笑着闭上眼才幸福!小林还遇见了旧友山下的母亲,老人并不在乎儿子的看法,一心想着将澡堂经营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状态,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来。她真的这样做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忙着搬运柴火,这就是她所期望的结尾。
在河边,小林看见几只鱼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尸体却被湍流冲走。在小林看来,那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能够吧。他们并不是为了死而努力,只是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没了束缚,没了束缚就勇敢地回家!——这是鱼内心的呐喊。在火葬场,那位火葬师在说山下的母亲时,说出了自己认为的山下母亲期望自己经营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烧得很好”时表现出了一种简单,一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平凡烧火的简单,这份职业让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那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留意,总会再见的。”这该是怎样的洒脱!
看过了这一个个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开了心中的一把锁,选取了“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感情,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的入殓师作为自己不悔的职业。但当他得知当年抛弃他和母亲的父亲去世时,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见那个欺骗了他的人,最后是妻子和同事的劝说才让他见了父亲最后一眼。当他发现父亲手里紧攥着那个当年的“承诺”时,他心里最后一道心锁被打开了,心底那张父亲的面庞逐渐变得清晰了,最后,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殓师!”让我流下了眼泪,我在替小林高兴:那个不理解入殓师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后一道心锁解开了。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群人在寻找心灵的钥匙,挣脱心灵的枷锁,跳出内心的羁绊,而这并不是让我们莽撞行事,而是让我们洒脱做人。人生短暂,趁活着,为心解锁!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精选篇4)
《入殓师》:用死亡寻觅生命之光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件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许当我们找到的那一刻,东西本身已经遭到了损毁,但是若不去这么做,生命本身的好处也就不存在了。——基督山伯爵题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想必都明白那句注明的论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那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年轻的人们目睹生死的时候会否像入殓师小林大悟那样悄无声息地苦痛,这种苦痛能否最终得到良好的正视,继而阐述真正的生命就应充满着热情、充满着奉献、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诚心。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今的电影市场中,观众永远是最聪明的,任何导演一旦低估观众的理解潜力,那么势必就会遭遇彻头彻尾的失败。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好处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透过一个普通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电影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回顾本届奥斯卡的提名电影,尽管最终小金人落脚贫民窟,但是我坚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为《朗读者》的落榜而感叹不已,其实《朗读者》所丢失的小金人能够在《入殓师》的获奖上得到弥补。两部作品在资料上虽然相去甚远,但是在本质上都有着同样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思考;就连气质上,两部作品也都同样被一种悲凉的氛围所笼罩,也正是这份悲凉与那个奥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联系着这两部不同国家的电影作品。男孩与汉娜的故事、入殓师与父亲的故事,前者代表着感情、后者代表着亲情,二者最终都透过象征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顿悟。当汉娜收到男孩寄给她的录音带时,她顿悟了;当入殓师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他流泪了。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此刻了眼前,汉娜透过声音看到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以前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汉娜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内心,永不磨灭,在心灵的墓地里不时牵动着男孩,而入殓师则是透过死亡不断地感受着悄无声息的苦痛,继而思索着生命的真谛。
“死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令人无法抗拒。它所反应的问题是每个人都务必应对的,是一种困惑与选取。“死亡”在影片《入殓师》中所赋予的资料与好处,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生命领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点,也是透析每一个人物生存状态的最佳路径。比方说有着男性生殖器的两性人、无人认领的腐烂孤老、误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轻孩子的母亲,这些逝去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殓师送他们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程,让那些已经冰冷的身体再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静、细致、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候送别故人,那份静谧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画下的最后一笔浓墨。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镜头所做的不仅仅仅是对事件的记录,对主题的阐述,更多的是对于事件的描述,这种描述仿佛就是文学作品中事物内在关系之间的运动感。譬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那种“轻”与“重”、“灵”与“肉”的碰撞、马里奥·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错、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游离于两个社会的那种自然。这种运动感在《入殓师》中同样存在,并且构成了影片最为核心的“心理描述”,导演在那里主要透过对于事物的静态特写与人物主角的动态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绘主人公的复杂心境。
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镜头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自己的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之后的下一个镜头转换成了独自坐着的小林,依然是静止镜头,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好处的物件一一展此刻了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开始在这种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事实上,这也正是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进一步说,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气质——悲凉、伤感。《入殓师》的这种悲凉气质主要是来源于影片中超多的死亡场面感染而来的,在电影的开头,导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为入殓师后的一次实际经历作为全片的引子,这是悲凉气质的开头,也决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讲来,没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没有生离死别的纠缠,入殓师在行使这一职业的时候永远都是那么地无动于衷,这样的表现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显得安详,同时也增添了一份无奈感与宿命感。观众往往为这种平静所震撼,在心灵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远的,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绝非“琼瑶剧”式的生死别离所能到达。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饱满,但是每一个主角又都过着十分平凡的日子。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活吗?是的,活着并不可能每一天都轰轰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时间里我们都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生活着,饮食、睡觉、按时上班。
《入殓师》中的人物何尝不是如此。社长每一天都在为逝者清洗身体,日复一日地做着这份另类的工作,然而谁曾明白,他第一次协助入殓的居然是自己深爱的妻子;办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实质却是一个为了爱人而遗弃亲生孩子的不合格母亲,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经常泡澡的大叔也并不像看上去活得那么安逸,他每一天都在殡仪馆中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这群有着故事的人,让影片的情节变得充实,也使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变得有力。此外,影片中入殓师的太太美香温柔贤惠,她的每一次出现都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期望感。美香很少去过问丈夫具体的工作到底是什么,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给予他最诚挚的关怀。如果说作为入殓师的丈夫始终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读生命的话,那么作为家庭主妇的美香就是用舒缓的曲调在辅衬丈夫。关于美香,影片中同样赋予了她具有象征好处的行为,在影片的开头,邻居家的阿姨给了她一只刚钓上的章鱼作为晚餐,当美香发现章鱼还活着的时候,她选取了放生。这是美香对于生命态度的一种暗示,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怀有身孕的时候,她还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边,试图说服丈夫放下手上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期望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背景。直到她亲眼目睹了作为入殓师的丈夫为澡堂老板娘做仪式的那一刻,两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汇聚,演奏出了生命的乐章,那是理解的渴望,是交流的诚心。影片最后的结尾也是在象征着生命的美香那里落下了帷幕,当那块光滑的石头在她手中被合拢的时候,她所握着的是世上最美丽的东西。“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精选篇5)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取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取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齐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取了理解,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之后能够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就应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但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但是他依旧坚持。但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明白,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齐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个火葬师说:“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结局完美得让人想哭。大悟的妻子最后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随着眼泪而烟消云散。大悟用他的经历用他的心,在黑暗无情的死亡之上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花,升华了他的生命……
入殓师电影观后感
上一篇:中小学消防公开课观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