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

《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当尼采哭泣观后感。从情节来看,这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电影。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的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背景为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时年四十岁的布雷尔,有一天接到一封短笺,高不可攀的名女罗?莎乐美突然邀约咖啡馆,她是为她的亲密朋友尼采求诊,她请求他运用实验性的“谈话治疗”来诊治尼采的自杀倾向。

问题是,年轻气盛、自恃甚高的年轻哲学家尼采,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于是,医生只好假装自己需要尼采的帮助,协助他解决其生命意义的难题。一整个月的时间,他们每天在咖啡馆、墓园、诊疗室进行谈话,心灵相互冲击。首先由布雷尔叙述他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内在却潜藏著对女病人贝莎的性幻想,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辨,逼使布雷尔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也只有当他能看清自己欲望的根源时,才能真正帮助尼采释放他孤傲的灵魂,流下真实的眼泪……

布雷尔医生一直活在对母亲的回忆里,而尼采一直活在对莎乐美一厢情愿的感情中。而在现实中两人却都没察觉,也许这只是一种出于自我潜意识的屏蔽。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不愿触及心里的伤疤,于是将它深埋。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适应了,习惯了这种掩饰的方法,适应了掩饰后的伪装,也适应了伪装过后的自然。习惯,是和意识无关地做出某种行为;适应,是无法改变只好接受的最佳借口。它们是这么简单,却那么可怕。当遇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深埋的一切也才会慢慢被挖出来,于是布雷尔医生给尼采做心理诊断,尼采帮布雷尔医生解开心结,其实这一切都是那么需要勇气,有抑郁经历的人就知道面对一切是很要勇气的。如尼采无法面对他和莎乐美的事实,所以一直隐瞒着,还好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己 。正如布雷尔医生所说,“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这种“明天更美好”的结局,往往是这类心理治疗片惯用的。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就逃离了,遇到不能改变的就只能接受,跟着就是暗自神伤。以前的我也是这样,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放在一边等到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再仓促解决。自从被人叫“学姐”以来,不管是在社团当中,还是和以前的同学聊天,还是在党支部指派我去和10、11的同学交流时,大家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最终我总是用说服我自己的那一套说服他们,总是告诉他们这样那样的情况都是正常的,告诉他们不要把问题扩大化,告诉他们只用做好自己现在份内的事,不用管其他,因为份内的事无论如何都是对未来的发展有好处的,告诉他们耐心等待,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其实联想起尼采和布雷尔,我的这种类似精神疗法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在自我逃避。这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的逃避。

而在工作方面,我也存在这逃避的行为。就谈谈最近很困扰我的社团问题。上学期的确在赶鸭子上架和老领导对我实在太好而不好意思拒绝的情况下,才勉强接下这个社团。因为事先申明过,我要准备出国,所以社团事务可能不能照顾太多,而且我会尽快找到接任者,所以一直没怎么上心。接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暑期社会实践,不可否认这次的实践做的相当成功,不仅引起当地的极大重视,回校后上交的成果也在院里面引起重大反响,目前正在参评华中七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这是我接人以来最为自豪的事,但也只是唯一自豪的一件事了。所以在新学期开始的社团招新时,我的大脑里一片空白,我不知道除了这次实践,我们社团还有什么能吸引11级的新同学,想起要将这单薄的内容展示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我没来由的一阵心虚,然后毅然将这项任务交给我的副职和策划部部长,打着“站上教五多报”的名义。自招新以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展过一两次社团活动,大家反应都不是很热情,慢慢的我也不热情了,有什么事也交代给部长们,自己也疏于联系11级的小孩儿,到现在还叫不出大家的名字,而这些与那些虽然退会但依旧和我保持联系的社团成员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有些什么事我也习惯了在我们实践的那九个人的群里通知,而没有在我们社团那个大群里通知。

而这部电影在习惯逃避的人面前敲了一记警钟。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篇2)

“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弗洛姆从心理分析角度提出,人有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逃避孤独,一种是人对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如果人与同类的交往、对自由的需求同时满足,人就能使自己与自然界、他人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因而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因此,要维持一颗健全的内心,人的这两种需求必须同时得到满足。如果一味地逃避孤独,会造成“自我”的湮灭而沦为他人或集体的工具,同时潜意识里对“个性”的需求也会让人陷入矛盾的斗争中而无法自拔。然而,一味地追求“自我”的独立,拒绝与他人发生连结又会如何呢?

来看看《当尼采哭泣》中的尼采吧。作为一位伟大的哲人,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保持独立,他维持着强大的心理防御,他赞美孤独,也让自己成为了一名绝对的孤独者,朋友和爱人的“背叛”更是让他再也无法相信任何人。他甚至拒绝心理医生的帮助,认为这会让自己受制于人。其实在尼采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呼喊着,它呼喊着想要摆脱孤独的困境,呼喊着想要与他人交谈与他人拥抱与他人互相安慰;而在意识层面里尼采又努力地压制着这个声音。呼喊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尼采内心的挣扎也越来激烈。终于,尼采开始压制不住这个呼喊声了,最终潜意识的能量冲破了尼采的抵抗,他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之中。

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告诉我们,“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他人意识”的存在。在遭遇他人之前,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我们只是在潜意识的驱动下去经验这个世界(就像被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就像动物受本能驱动那样),当我感觉到了“他人”,才反思到了“我自己”。想象一下,当你全神贯注地透过锁孔偷窥房间里的人,此时你沉浸于所窥视的对象,并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但如果你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就会马上意识到有另一个人正在看着我,我就会产生“自我羞愧感”,自我意识就此产生。在这一瞬间,你好像就变成了走廊里的那个人,并从他的眼睛里观察并鄙视那个偷窥的家伙,接着,你忽然发现那个偷窥的家伙就是你自己,从而产生自我羞愧感。当然,门廊里也许并没有人,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有一双外在于我的眼睛在盯着我。(这个例子引自百度百科,作为一个纯洁的人我是想不出这么猥琐的例子的!)所以人的自我意识真的是个非常奇妙的,在遭遇他人时产生,在完全依赖他人时湮灭。

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当人在现实中受挫时,会无意识地制造一些虚幻的情节,人沉浸于其中使愿望获得变相的满足(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自己遭遇失败或遇到糗事的时候,虚构一些理由或情节,并且自己好像还真的相信了这些理由,典型的“别人不信我信了”,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放松了理性的判断,达到自欺的目的)。弗洛伊德称之为“白日梦”,而我们亲切的称之为“YY”。如果一个人拒绝与他人交流,维持独自一人的状态,他将意识不到他正处于虚幻的梦境中,神经症就会产生。弗洛伊德在评价话剧的作用时说,观看话剧中带有神经症特点的剧中人的行为能帮助人们预防神经症的发生,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看不到他人也就意识不到自己。

所以,自我意识在我们遭遇他人时产生,并且维持清醒的“自我”也有赖于他人,但是过分地依赖他人又会使”自我“湮灭。于是,我们又再次想起了叔本华的刺猬理论。

”这是一个悖论:孤独只在孤独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如果你把自己完全地呈现给尼采,也许你会留住他,一旦获得了他的信任,他就会像蒸蛤蜊一样完全敞开“。在弗洛伊德的提示下,布雷尔医生首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获得了尼采的信任,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布雷尔医生运用”谈话疗法“成功地治愈了尼采的神经症,同时,有赖于与尼采的这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他自己的困扰也得以解除。曾经孤独的尼采在与布雷尔医生的亲密关系中获得了彻底的治愈和极大的安慰,但是他很清醒地意识到他不可以过分地依赖,为了维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他必须离开。于是就有了影片最后那感人的一幕:尼采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车厢,这一刻他犹豫了,他向身后望去,眼神中充满着留恋,可是最终他还是踏上了漫长了旅途。以下是面对布雷尔医生的挽留,尼采说出的最后一段话:

”我们会有朋友,然后会渐渐形同陌路,这就是应当的结果。我们不愿彼此隐瞒或遮蔽真相,就像我们必须为它感到羞愧。我们是两条船,各种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路线。最后,布雷尔医生,我们必须成为彼此的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定律。“

向伟大的孤独者致敬!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篇3)

她推荐了我这部电影,作者欧文亚隆是她最喜欢的心理学家,碰巧尼采是我本科时期最喜欢的哲学家,我问她,尼采读多了,人是不是会偏执?她说这个人最后走了极端,我说:所以疯了?她说是啊!我说我曾十分着迷于尼采的思想,本科那会想读他的经典著作《查拉和斯图拉如是说》,读了两页没读懂于是作罢。她微微一笑,说:别说是你,就算是我们这么多年社会阅历的人也读不太懂。

好在《当尼采哭泣》这部电影介绍的并不是尼采的思想,而是作者假托近代两位著名人物——尼采和佛洛依德,让他们互相治疗对方。昨天回家上网一搜,发现了这部电影早已被拍成电影。毫无疑问,电影要比原著逊色很多,但图省事的.我还是决定看电影。

影片中的尼采变成了心理学家,为佛洛依德治疗心理疾病,后者爱上了他曾经的一个女病人,在尼采的启发下,发现自己实际上是对未曾谋面的母亲有种依恋,尼采借机宣扬他的超人思想,鼓励佛洛依德和那个女人搞外遇,抛弃原有的家庭。佛洛依德让他人对自己实行了催眠,催眠中的自己妻离子散,催眠后佛洛依德重新回归家庭,放弃了尼采的超人思想。

电影的结论还是比较的正统。有趣的是,尼采在治疗佛洛依德的方法我也曾对自己用过,例如,我明明喜欢一个女生但我的理性告诉自己她不适合我,,为了消除这种幻想,我把她想象成一个性格有问题、水性杨花的人,让自己对她产生厌恶感,这种方法虽然残酷,但很有效。佛教中也有类似的方法:有个故事说,一位高僧为了启发弟子美女如皮囊这个道理,把一名刚过世的年轻貌美女子放在大殿中,让弟子亲眼看到美女腐烂变臭的过程。对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要控制,看来这点东方和西方是相通的。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篇4)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雷老师推荐的电影《当尼采哭泣》。当看这部电影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想进入别人的内心,与别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需要先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问题,这样一是可以获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可以让沟通更顺利的进行,因为有时我们所想的和别人所想的可能天差地别。就像电影中尼采对罗的愤懑一样,在他得心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他不能忍受罗推开他,但在罗的心中却并不是这样的。最后,当他通过布雷尔一声了解到这点后,他也就化解了心中的怨恨,最后成就了自己。

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雷尔医生对妻子和情人的爱。他一直以为是他爱上了情人,情人的一生只有他,可妻子却赶走了情人,所以无法原谅妻子。但当他进入深入催眠之后,考虑到了情人自身的病情以及离开妻孩的后果等多种原因后,他终于能正视自己还深爱妻子及想融入家庭生活的愿望,当他对妻孩敞开心扉的那一刻,我非常的感动,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破镜重圆的幸福家庭。

《当尼采哭泣》告诉了我一个这样的道理:有时,我们太孤独了,很多事情只愿独自承受,但通过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与朋友沟通,分享,甚至大哭来放松,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释放自己,成就自己!

当尼采哭泣电影观后感(精选篇5)

你能接受伟大哲人的眼泪吗?你能想象尼采哭泣时的哀伤与无助吗?你能容忍自己给伟人脸颊上流淌的泪水进行懦弱的定义吗?不,请将你的泪水吞咽回去,心中理想的神呀,只向我们展露你的笑容就好了,那是驱逐我们心头黑暗的火把,是帮助我们在苦难中得以喘延的能量。

可是,尼采终究还是哭了!《当尼采哭泣》跃入眼帘,我急切地要从电影中找到"哭泣"的原因。是什么击溃了他的骄傲?是什么摧毁了他坚强的意志?欧文·亚隆究竟又要在葫芦里卖什么药呢?

跟随电影中的两位主人公——医学大师布雷尔和存在主义大师尼采的步伐,我小心翼翼地前行。是的,必须小心翼翼,当伪装被一层层剥离的时候,脆弱随时能将我们化为灰烬。整个过程究竟谁才是治疗师,谁又是病人呢?看看高傲的`尼采吧,凭借强大的自我防御,抵过了布雷尔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引诱和压力。偏头痛只是身体的谎言,让我们可以躲避灵魂深处的懦弱、无力和胆怯,躲避内心铮铮质问。

"他巨大的头部往后仰,他深邃的目光合起,尼采看起来被情绪所困扰着。"一切都将由此发生变化,这将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犹豫着,尼采开口了。"从惭愧、尴尬,到愤慨与憎恨,从哀伤到无力,"尼采沉默不语,他的眼眶里泛滥着泪水,他的头低垂。"曾经的容忍孤独,与人隔离竟是苦于被孤单死去的想法所纠缠。而尼采对女人扭曲观点的根深蒂固,何尝不是来自他早年生活的烙印呢?"尼采拿掉了他的眼睛,把脸埋在手帕里,爆发出啜泣声。"尼采终于哭泣了!我的眼眶同样湿润了。这一刻他不再是我膜拜的神灵,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人,而是一个真实且富有生命气息的尼采!感谢上帝,"这个吝啬的无泪男子"终于凭借泪水获得了自由!泪水并不等同于懦弱,恰恰相反,借着尼采的泪水我感受到的正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和力量。

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人性所有的一切,我必须承认、接纳,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存在",不是吗?

合卷闭目,心中更感谢不离不弃的布雷尔。他奉献着自己,袒露着自己,在自揭伤疤的同时感应着对方。他的谨慎、体贴、隐忍,使得两个隔绝的心最终踏起了和谐的鼓点。复杂、丰富而敏感的内心呀,坚强的在痛苦、悲怜、无力的泥沼中前行。所幸,不曾失望、不曾被抛弃,最终得以在心力交瘁之后重生。

电影中处处呈现诗意而铿锵有力的言语,那些需要用生命去实践、领悟的真理。字字句句何尝不是在思想者血淋淋的成长磨砺中凝练出来的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