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诀窍

地理学习不要不懂还愣愣的自己研究,闭门造车,那样很可能问题越积越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学习方法诀窍,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篇1】

一、经线和中央经线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因此,要弄懂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得弄懂经线和中央经线的关系和转化。

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数倍,而该时区就是以这个整数来命名的,如60°E是东4区的中央经线,0°是零时区的中央经线;而那些不是15°整数倍的经线,到底位于哪个时区,就得由其经度除以15的余数来决定:大于7.5就进,小于7.5则舍。如99°W,除以15得6余9,表示99°W位于西7区;172°E除以15得11余7,表示172°E位于东11区。同样道理,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其所在经度116°E的时刻,北京时间是指其所在时区东8区的区时,即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二、0点和12点经线

0点和12点分别是夜半球和昼半球中间这条经线的地方时,因此有关昼夜长短的题型中,要巧妙地用好这两个时间及所在经线。如某地某天昼长为14小时,则意味着以正午12点为界,上下午各为7小时,就可推知该地该天是5点钟日出,19点钟日落。同样道理,假如已知日出或日落时间,利用12点和0点分别是昼夜时间的中间性,可推知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如已知3点日出,则可推知21点时日落,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等。另外诸如以下题目也可迎刃而解。右图为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图(a—b为晨线),请说出此时的北京时间是多少?。

解题思路:在图中,因为a—b为晨线,因此它的左侧至昏线之间是夜半球,而95°E是夜半球的中间经线,可得知其地方时为0点。这样关键的一步已解决,就可根据这已知条件,计算出北京时间。只要注意一下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因此先得把95°E转化成为东6区,就可正确计算出北京时间是2时。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篇2】

一、晨线和昏线

大家知道,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其中日出线是晨线,日落线是昏线。在许多题目中,都有晨昏线的出现,但里面暗藏着一个条件,很多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就是赤道上是终年昼夜平分的地方,即终年是6点钟日出,18点钟日落。利用赤道上晨线和昏线的这个特点,就可计算出所要求的地方时和区时,以及昼夜长短等问题。例如:____年粤、豫两省高考地理试卷中就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则甲地时间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

根据题意可知,图中右边虚线肯定是日界线(经过南北两极),它的左侧(东12区)是8日,右侧(西12区)是7日;另一条虚线则是晨昏线。利用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原理,得出在赤道上和晨昏线相交的这条经线的地方时是6点(假如是晨线)或18点(假如是昏线),而图中两条经线相隔为30°,即相差2小时,因而推知甲地的地方时是8日8时或20时,从选择项中得出正确答案是B。

二、日期的时空界线

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时间界线,即0点,它是随着地球自转而自东向西移动的日期分界线,是前一天结束和新一天开始的经线;另一条是空间界线,即日界线,是人为统一规定的基本上沿180°经线为永久固定的日期变更线,它的西侧(东12区)总比东测(西12区)的日期早一天。这两条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也就是使地球上存在着两个日期。除非这两条日期界线重合,即当日界线上刚好为0点时,则全球刚好同一日期。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篇3】

问卷分析: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高中生目前地理学习的态度、动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更好地将新课改的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然而,目前对于高中生地理学习态度的研究多数以定性分析为主,所以我做了本次调查分析,希望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态度的现状,从而为全面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些参考资料。

1调查的对象、方法和过程

20__年6月完成问卷的设计工作,该问卷内容涵盖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方面;20__年9月发放给部分高一学生,回收率达100%,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此后运用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最终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整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对地理课程的态度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虽然有许多同学认同地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但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地理并不是他们喜欢的学科。很多学生觉得地理是一门“副科”,其高考中的地位远不如语数外重要,对于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视度也相应较低,表现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不到位,花在地理上的时间很少等等。

2.2地理学习的心理

2.2.1学习兴趣不足

从调查的数据看,对于课堂学习,31.9%的学生有时浏览地理课外读物,26.4%的学生偶尔阅读地理的相关书籍。同时,表示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只占全体的25%,37.5%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在听,偶尔参加课堂讨论,甚至还有3%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兴趣参加。

2.2.2学习缺乏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地理的态度的若干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虽有学好地理的明确目标和普遍要求,但在实际行动上则表现出学习主动性的缺乏。比如,课前能自觉做好预习工作的只占9.7%;不安排任何时间复习的有

5.5%。调查还显示,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知识关注较少,有的甚至从不关心,懒得去思考。

在地理学习中,喜欢一个人独自学习和思考的占16.7%,这说明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精神。58.3%的学生不想、不敢向地理教师提问题,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这反映出大部分一般中学高中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的养成、探究精神等方面仍有欠缺。

2.3、原因分析

2.3.1学校因素

学校提供学生学习的场所,学校对于地理的态度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目前,地理课在中学里常常被当做“副科”、“小三门”而遭另眼相待: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被所谓的语数外“主课”抢占大量课时;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法单一,语言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积极性。

2.3.2家庭因素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父母作为社会化程度上的“过来人”,具有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尤其反映在他们对社会职业角色定位的价值判断上,对子女未来社会职业角色期待的影响方式有意或无意地施加于子女。因此,家长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也影响着子女学习的积极性。家长大多希望子女选择理科一类的课程,

2.3.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关系等,这些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作用。社会舆论对于地理的地位评价并不高,认为地理是“冷门学科”,地理专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远不如理工科,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2.3.4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占主导地位

审视现实的一般中学高中地理教学,统治着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老师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的主宰,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而且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地理知识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最大弊病。

2.3.5传统的地理学习观,造成学生探究能力的欠缺

传统教学理论强调间接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学习观往往使人对学习活动产生片面的理解:学习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学习就是听课、背书、记笔记;学习就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分数低的就是差的学生。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探究能力欠缺,进而造成学生创造力匮乏。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篇4】

1.改变学生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生认为某一学科重要,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就会努力去学。因此,必须扭转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改变学生的课程价值观:即地理是一门对实际生活帮助很大的学科,正确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地理素质。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开始直到结束,都要强调地理知识、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经济、军事、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大量学生可亲身感受的事例体会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地理会考对于高中毕业的重要性,会考成绩对于高考录取的重要参照性,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提高地理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个人素养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传统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这种方式因新教材的使用更失去了它往日的光彩,也更加减少了学生的兴趣。至于怎么讲对教师来说则是一个素质问题,一个基本功问题。学生希望老师的课讲得更贴近自己、贴近生活,更具有吸引力。显然,光讲授明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练好基本功,提高讲授技巧,要讲得有声有色,有理有趣,好听好记。此外,教师的感召权威源于教师的个人魅力。热情、和蔼、公正、守信的人格特点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冷漠、粗暴、失信、偏袒的人格特点则导致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是他们进行学习选择时参考教师建议的基础。这就对地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得力、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有师德有耐心等,都是学生希望老师具有的素质。

4.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维护学生的尊严

教学中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利,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5.改变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交往使学生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配角转向双方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的实现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强,比如问题的分组讨论、资料收集等等。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篇5】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掌握应试技巧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亲爱的同学们,眼前尽览着琳琅满目的历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许会使你们应接不暇。因此,希望你们在尊重和欣赏历史为我们创造的文明之时,能够带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怀着一颗宽广的胸怀,在饱览人类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历史中,培养你们深厚的修养品行吧。

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把握着力点

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