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宣传思想队伍如何切实增强实力五篇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宣传思想队伍如何切实增强实力五篇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基本要求,而且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牢记职责使命,发扬传统、开拓创新,切实增强“四力”,书写人民业绩,讲好中国故事,履行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练好脚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方法,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实际成效的传家宝。“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不惜脚力,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在不断增强自身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俯下身、沉下心,拜人民为师,以基层为课堂,在现场感受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用群众身边的典型去说服群众,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练好眼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观察、判断、辨别的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为我们创造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只有增强眼力,才能在大变局中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沉着应对,辨是非、分真假,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自身的观察、判断、辨别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眼力渐长、观察渐精、辨别渐明,不断走向成熟。因此,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积极主动地训练眼力,不仅是增强宣传本领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宣传能力的有效途径。
  练好脑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加强对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思考分析能力。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意在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多动脑筋、多做分析。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多思多想,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要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本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顺利有效地解决问题。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多措并举做好学习教育工作,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
  练好笔力。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转换文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风折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尚。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苦练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断改进文风,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要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让宣传思想工作成果引人入胜、深入人心。还要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总之,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增强“四力”,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时势,用头脑萃取精华,用手中之笔记录时代,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这给我们以极其重要的启示。对共产党人的学习和实践来说,“常学常新”是一个永恒要求、体现了认识世界之需、把握规律之要、追求真理之志、改造世界之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从纵向看,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马克思主义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根本之问。尽管时代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横向看,马克思主义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工人运动的伟大实践,第一次创立了最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谋求解放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部分和经济、社会、历史、科技、建党、战略、策略、军事等多方面都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建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精神财富的富矿。毛泽东同志读《共产党宣言》不下100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魅力,结合各种新的时代条件学,必有新的收获。我们党的事业如参天大树,根本在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征程如万里江河,泉源在马克思主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共产党人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说: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自己就这样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又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和发展真理道路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发展进程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与不同民族、国家具体实践结合的进程中彰显了强大生机和真理伟力。学习的奥妙在结合,关键在掌握理想信念这个灵魂和精神之钙,弄明白历史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理论的基础是实践、理论发展的真谛是创新。这样,我们就能常学常新,就有最广的视野、最厚的底气、最强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广阔的实践舞台上依靠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掀起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大潮,也必定要在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上依靠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向更为光明灿烂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习近平同志强调: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历史正是这样展开的。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出了中国式的概括,即“实事求是”四个字。我们面临的“实事”不断变化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驰而不息地“求”,对“是”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必定坚持不断从新的“实事”中求出新的“是”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可见,要准确把握理论创新之“新”,全面掌握与时俱进之“进”,重要的是切实遵循理论随着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这一认识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同世界发展潮流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这样才能守正出新,不忘初心、永不停顿地开拓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真理性。它不会失灵,不会过时,不会无用。要说失灵,是自感失灵者自己没有把住它永放光泽的灵魂;要说过时,是自感过时者自己没有把住它源于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精华;要说无用,是自感无用者自己没有把住它的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大势。常学常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基础上的。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才能真正达到“常学”,也才能在这样的“常学”中不断收获“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又不断丰富发展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不断推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我们讲常学常新,当然也必须把功夫下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充分体现于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认真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深刻理解改革的本质内涵,牢牢把握改革的基础与前提,时刻谨记改革的目的,将求实品格落实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探索之中,以饱满的热情推动改革落地生根。

  1.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过程,但这种变迁与创新不是“平地起高楼”,它受制于历史文化传统和过往改革的实践经验;同时,这种变迁与创新也不是改革者的天马行空、突发奇想,而是要立足于时代与当下的现实国情。对中国而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既要考虑我们的历史传承,又要考虑已有的体制框架和社会主要矛盾。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定位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定义改革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在全社会汇聚了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谱写了改革的新篇章。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证明,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坚守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即必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久经磨难的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艰辛探索后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创到拓展,为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奠定思想、制度和物质等方面的基础。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复制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坚守改革过程中的党的领导,即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条件下成功引领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成为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力量。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有利于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有利于改革涉险滩、闯难关、啃硬骨头,有利于统筹协调、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2.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每一次改革,都立足于各领域实际问题,在比较、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不断寻求破解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改革领域不断拓展、改革层次不断加深、改革难度不断加大的新的改革形势,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不同领域的核心问题和顽瘴痼疾,推动重大改革方案不断出台,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的改革成就。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精准设计改革方案,这是40年来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改革者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调查研究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改革中的问题就只是头脑中的主观臆想,事务的解决之道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全面深化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要汇聚成改革洪流,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这既有利于筑牢改革的民意基础,也有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3.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价值使命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维护和增进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人的价值依归;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归根结底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契合了人民的利益;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看,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冷暖,及时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切实增加人民群众实惠,释放改革的含金量,是改革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守人民立场,就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切实的获得感是改革方案的含金量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改革方案的含金量也只能通过人民群众具体感知而充分展示,这就要求改革方案不仅要接受经济上的考量,也要接受公平合理的价值考量。

  4.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它不仅包括制度的制定,而且还包括制度的执行;改革蓝图的绘就,改革方略的推行,改革硕果的收获,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改革行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钉钉子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态度贯穿始终。改革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不行,说了做了没有成效也不行。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真抓实干不是任性蛮干,而是要有责任担当,并且要注意把握改革的方法。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改革的广度、深度以及难度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改革的各级推进者要提高思想站位,以舍我其谁的精神勇挑改革重担,攻坚克难,协调督查,找准改革的真问题,增强改革方案的科学性,提升改革的执行力。正确的改革方法是抓改革落实的必备条件。在改革方法上,一方面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与协同性。由于新时代的改革是全方位、立体的,因而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另一方面,要注意法治引领,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地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人心向背决定党的前途命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就是人民群众政治认同的客观反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等经典论述,揭示了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铁律:民心是决定“谁主沉浮”的最大力量,任何政治力量、任何政权成败兴衰的症结,都集中于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是否向背。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一个政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根本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我们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史,就是一部来自群众植根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生动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秘诀就在于植根人民群众沃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衷心拥护,根本原因就是始终敬仰人民、敬畏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必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永不脱离群众,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夯实把民心作为最大政治的制度基础。
  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党的事业发展就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就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制定政策、出台制度、推进改革、谋划发展,都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政策和制度,并指导引领人民群众开展新的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实践。发展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保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谁来评判、以什么标准评判,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一切工作成效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只有人民群众真正满意,党和人民事业才能始终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这是我们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的必然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必须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人民群众最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进福祉。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价值所在。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广大党员干部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永葆赤子之心,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始终同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奋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干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
  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其共同点是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成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四风”问题严重侵蚀了党的肌体、割断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是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祛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让干部知敬畏、群众有信心,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坚持担当作为,把服务群众和带领群众结合起来。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广大党员干部要做人民公仆,勤勤恳恳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时做到与群众同甘苦、共忧乐、共奋进。要兢兢业业干事,聚精会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实干苦干,不务虚功,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用在破难题、克难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要既服务群众又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以一流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政党才有力量。只要我们党始终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葆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够始终做到自身硬,就一定能够具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力量,就一定能够无往而不胜,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带领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风雨兼程,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形成了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也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砥砺奋进、行稳致远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智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改革的科学方法论,始终坚守改革的人民立场,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

  1、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方向和道路选择是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方向正确,可以聚沙成塔、久久为功;方向偏离,就会南辕北辙,出现难以挽回的颠覆性错误。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前提和根本要求。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是改革的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活力问题,是沿着正确方向的前进和发展;改革不是改向,不是改旗易帜,不是改弦更张。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要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坚强领导。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必须登高望远,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头脑和“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方向、立场、原则就是不容动摇的根本性问题。40年来,改革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党对改革的坚强领导,保持强大战略定力,改革就有了“定盘星”和“导航仪”,无论面临多么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都能排除各种干扰,把准改革脉搏,开好改革药方。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围绕改革方向问题出现不少噪音杂音。这就需要我们在众说纷纭中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始终坚持改革的科学方法论,在把握遵循规律基础上确保改革蹄疾步稳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40年伟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方法论,才能确保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坚持改革的科学方法论,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改革是一场深入思想观念深处、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革命,是破旧立新的过程,不仅面临挑战和阻力,而且往往没有经验可循。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进程中纷纭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改革实践中深化和检验对改革的认识,总结和获取改革的经验,并以此指导和深化改革实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崭新事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坚持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经验、稳中求进的改革路径。这既是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法论,也是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具有借鉴价值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也符合改革开放发展推进的内在规律。把握遵循这个规律,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规避重大风险的重要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一域都要谋。一方面,投石问路、积小胜为大胜的改革方法论依然行之有效,应当贯穿改革开放始终。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复杂性增大,必须强调改革的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两者结合,就是要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集中体现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处理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关系上。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结合。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最主要的是注重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上述关系的结合点,把握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始终坚守改革的人民立场,在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基础上汇聚磅礴之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力量之基、成功之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和实践都已反复证明,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取得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积聚力量,由人民共同完成。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参与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了人民的拥护和赞成,改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坚守改革的人民立场才能广泛汇聚改革共识。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筹各方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凝聚改革共识难度不断加大。只有回到改革开放的出发点,才能找到广泛凝聚改革共识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改革的出发点。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改革凝聚最大公约数、汇聚最广泛共识、得到最广大人民拥护的根本所在。改还是不改,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哪些可以“求同”、哪些需要“存异”,等等。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倾听人民心声,就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是改革成败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改革只要“以百姓心为心”,听懂、听从人民的心声,就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能汇聚起把改革进行到底的磅礴之力。

相关文章:

1.增强学习本领 主动走向未来思想宣传

2.加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范文五篇

3.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五篇

4.全市宣传部长会议讲话

5.县委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