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以新发展理念思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范文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新发展理念思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理论成果,形成了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理念传承党的发展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必须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1.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二○一三年,党中央作出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二○一四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容易。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统筹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但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只要坚定必胜信念,全面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避免发展陷阱,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弯道超车,高质量发展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定位,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都是错误的。

  3.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等等。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同时,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也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在稳定总需求的同时,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的要求是“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要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动更多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发展更多优质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这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要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尊重国际营商惯例,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事关我们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章:

1.新发展理念揭示高质量发展之路范文五篇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宣传五篇

3.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五篇

4.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范文五篇

5.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