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数学能促进人们对美的特性:数值比例秩序等的认识。学数学,绝不会有过份的努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概念。
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生』:摩天轮。
『师』:你们坐过吗?
……
『师』: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在变化,那么变化是否有规律呢?
『生』:应该有规律。因为人随轮一直做圆周运动。所以人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依次,即转动一圈高度就重复一次。
『师』:分析有道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请看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t/分 0 1 2 3 4 5 …… h/米
t/分 0 1 2 3 4 5 …… h/米 3 11 37 45 37 11 ……
『师』: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生』:确定。
『师』: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研究的对象有两个,是时间t和高度h。
『师』: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如: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路程的距离与所用时间……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些有关变量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做一做
(1)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 1 2 3 4 5 … 物体总数y 1 3 6 10 15 … 『师』:在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师什么?
『生』:变量有两个,是层数与圆圈总数。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①计算当fenbie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V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解:略
议一议
『师』:在上面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生』:相同点是:这三个问题中都研究了两个变量。
不同点是: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
『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各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三、随堂练习
书P152页 随堂练习1、2、3
四、本课小结
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图象;(2)表格;(3)关系式。
五、探究活动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定了如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的用水不超过10吨时,水价为每吨1.2元;超过10吨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吨1.8元收费,该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吨(x>10),应交水费y元,请用方程的知识来求有关x和y的关系式,并判断其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答案:Y=1.8x-6或)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趣场景中的数字问 题和行程问题,归纳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体会分析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 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策略,体验成功感,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树立自信心,并鼓励学生合作 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学会用图表 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 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会用图表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视频播放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5分钟,学生口答)
内容:填空:
(1)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 ,十位数字是 ,则这个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若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为 ,十位上的数为 ,如果在它们之间添上一个0,就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
(3)有两个两位数和 ,如果将 放在 的左边,就得到一个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如果将 放在 的右边,将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可表示为 .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10分钟,学生动脑思考,全班交流)
内容:小明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小明在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是小明每隔1小时看到的里程情况.你能 确定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吗?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10分钟,小组讨论,找等量关系,解决 问题)
内容:例1
两个两位数的和是68,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两位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两位数,也得到一个四位数.已知前一个四位数比后一个四位数大2178,求这两个两位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例1,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组织交流与讨论.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内容:练习
1.一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3倍,结果是23;这个两位数除以它的各位数字 之和,商是5,余数是1.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2.一个两位数是另一个两位数的3倍,如果把这个两位数放在另一个两位数的左 边与放在右边所得的数之和为8484.求这个两位数.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步骤)
内容: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请与同伴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出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 六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习题7.6
A组(优等生) 2,3,4
B组(中等生)2、3
C组(后三分之一生)2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4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精选篇5
学习目标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由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重点
1、 作某一图形关于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能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点的坐标。
2、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已知轴一边的图形或坐标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或坐标。
难点
体会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导入、探究新知、即时练习、小结、达标检测、作业)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_____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__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
3、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
二、新知检索:
1、在方格纸上描出下列各点(0,0),(5,4),(3,0),(5,1),(5,-1),
(3,0),(4,-2), (0,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观察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 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5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减2呢?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减2呢?
例2、(1)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2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四、题组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坐标为(0,0),(2,4),(2,0),(4,4)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图案。
(1)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成原来的1/2,将所得的四个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横分别加3呢?
(3)纵、横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呢?
归纳:图形坐标变化规律
1、 平移规律:2、图形伸长与压缩:
第二课时
一、旧知回顾:
1、轴对称图形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 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二、新知检索:
1、如图,左边的鱼与右边的鱼关于y轴对称。
1、左边的鱼能由右边的鱼通过平移、压缩或拉伸而得到吗?
2、各个对应顶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关系?
3、如果将图中右边的鱼沿x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为保持整个图形关于y轴对称,那么左边的鱼各个顶点的坐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典例分析,如图所示,
1、右图的鱼是通过什么样的变换得到 左图的鱼的。
2、如果将右边的鱼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画出图形,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如果将右边的鱼的纵、横坐标都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四、题组练习
1、将坐标作如下变化时,图形将怎样变化?
① (x,y)(x,y+4)② (x,y) (x,y-2)③ (x,y) (1/2x , y)
④ (x,y) (3x , y)⑤ (x,y) (x ,1/2y)⑥ (x,y) (3x , 3y)
2、如图,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第二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蝴蝶,并写出第二象限中蝴蝶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如图,作字母M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端点的坐标。
4、 描出下图中枫叶图案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的简图。
学习笔记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上一篇: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