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

七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5篇)

历史是人民创造、人民书写、人民继承、人民发展的宝库。热爱历史,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热爱人类文明的过程和成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历史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1

重点: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

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日本明治维新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产生的巨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推动的作用,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商鞅的历史评价

【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图片辅助法、问答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图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芈月传节选)。再看视频的时候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好的,开始吧!时间到了,老师现在提问一个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说:“视频中的人物名字叫商鞅”,视频中还讲述了什么事情?有同学说:“他被秦王处死”。那我有一个问题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商鞅变法》。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秦孝公求贤(课件)

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大屏幕上得三幅图,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冶铁技术和铁农具的出现说明战国会冶铁,而且铁器做的工具已经普遍使用,牛的鼻子套了一个圈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干活。

教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会制造铁器,在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田,在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

学生: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教师: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变法中,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所以也是对后世的影响是最大的。

(PPT出示课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为,那时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个方面都是最落后的,所以大家看不起他,他甚至还要派兵侵占他的领土。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招揽贤才,并许诺有谁能出计让秦国强大,就给他高官,还分一部分土地。当然,对商鞅这样有抱负的人,当然希望游说诸侯,建功立业,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就到了秦国开始变法。

(二)商鞅主持变法(课件出示变法条例)

经济方面

1、土地改革(废经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

政治方面

1、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收于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2、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置31个县,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严明法令(连坐法)

了解了这些措施之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

(三)变法的作用

学生:有利的打击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有利于提高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有利于发展农业,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总理,有利于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上课之前播放的是视屏中商鞅为什么最后被处死?

学生: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新国军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不得不把商鞅处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了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和作用,请同学们下课之后去思考一个问题:“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极刑,那么商鞅之死是否意味着变法的失败呢?”

六、板书设计

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

1、时间

2、人物

3、原因

4、内容

5、作用

七、教学反思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3

【三维目标】

1.了解罗马的兴起、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罗马帝国衰落的基本脉络;描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对外扩张和版图范围;概述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化,分析罗马共和制崩溃、君主制建立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制作年代尺,进一步梳理罗马的兴衰史。

3.认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意义,认识战争的本质,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2.建构知识──合作探究;

3.深化主题──反思总结。

【课时数】

1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吗?

提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的魅力。

设计意图:介结合熟知的谚语引出所学内容,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为之后学习罗马帝国的发展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罗马城邦

1.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8世纪——罗马文明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

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

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提示:

第一次——公元前264——公元前241年——迦太基败

第二次——公元前218——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丧失了独立地位

第三次——公元前149——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

4.教师讲述:布匿战争是罗马对外扩张中发生的重大战役。迦太基是非洲北部腓尼基人建立的重要奴隶制国家,它垄断了地中海西部的运输贸易,逐渐富裕强大起来。当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南部后,一场与迦太基的残酷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因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人”,所以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乌廷玉《隋唐史话》

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案提示:

(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

答案提示: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表现:

①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目标导学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1.图片展示。

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

2.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学生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优秀历史教案模板精选篇5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 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 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 ”,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 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 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3、宋代商业的繁荣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1、( )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时期,经济重心已从( )流域转移到( )流域。( )时,流传“苏湖足,天下足”的谚语,( )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2、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 ”, 还出现了( )。原产越南的( )由 福建推广到江淮 一带。南方已普遍种植( ),( )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河流域。

3、宋朝时,( )在南方逐渐普及,( )成为著名的瓷都。( )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 )。

4、( )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5、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 )、( )、( )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6、宋代的城市中已打破( )和( )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 )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 )身份相对自由,( ) 文化生 活也丰富起来。( )、( )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