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方便大家学习。
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篇1】
在上级领导和村内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个月,5个月以来我对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也接触了村内80%村民,特别是对村内的困难户进行了挨户走访,以下是我走访的现实情况、贫困分析和几点建议:
一、走访两户困难户的'现实情况。
在欢喜庄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先走访了欢喜庄村的低保户高艳玲。高艳玲,女,45岁,其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每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稻地,每年还要为她上大学和高中的的孩子交纳大笔学习费用(每年8000余元),使本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生活更是难以为继。离开高艳玲家后,我们又到了低保户马宝凤的家中,这个三口之家主要以务农维持生计。马宝凤,女,59岁,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孩子都已出嫁到外地,身边无人照顾,在其家里我们看到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屋子特别小。
二、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我同本镇的同志进行走访困难户所见的现实情况分析,我认为,首先病、残是导致我区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区农民享受到了“新农村”等医疗保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区农民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令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其次,贫困户家庭仍以种养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人数多等因素,制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牵扯很大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养业维持生计。
三、目前困难户家庭存在的几大问题
1、孤寡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有患重病病人的困难家庭的治疗如何进一步保障;
4、智力障碍、残疾困难户的生活如何改善。
四、我区帮扶困难户、低保户的政策落实情况及几点建议。
宝坻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及市委的有关要求,在近几年把我区农村的惠民政策、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农业税费的减免,到“新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为贫困家庭新建住房,到始终开展的扶贫帮困走访慰问制度等,都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了我区部分困难户的家庭住房、患病就医、基本生活保障等实际生活困难。
但是扶贫帮困是一项细致的、艰苦的、长远的工作,仍需我们继续做出巨大努力。为此提出如何做好困难户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家庭的就医负担。借助“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力量,争取区卫生部门的支持。
2、日常生活用品的捐助。动员全区各个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帮扶困难户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来。春节前,我将再次组织和发动全局同志到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春联等节日用品,让他们温暖过冬,高兴过年。
3、建立动态帮扶档案,进一步完善我区社会保障制度。每逢重大节日和换季时,我将组织全局为帮扶的贫困对象进行捐款,并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
4、借助文化下乡对困难户家庭给予救助。发挥本局优势,不定期组织文化干部和文艺骨干深入到乡村特别是帮扶对象中间,开展文化下乡,为他们送去精神食粮,让其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5、为困难户提供相应的就业优惠政策,改善困难户家庭就业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没有经济来源的问题,就要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优惠政策,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能使他们逐步脱离贫困。
6、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拓展经营渠道,提高困难户农业产品的经营效益。
五、走访困难户体会
通过这次走访困难户工作,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对这些困难家庭的帮助要具有经常性、制度性。要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障机制,决不能一阵风刮过,要时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更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力所能及地、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让困难群体真真切切地得到帮助,使全区人民都能过上幸福、健康、美满地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的扶贫帮困工作,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不断拓宽扶贫帮困的渠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和繁荣我区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篇2】
四月12日上午,还地桥镇小学“三万”工作组在支部书记叶育祥同志的带领下,带着慰问品,一行人来到所结对共建的屏山村,进村入户进行调查、了解、慰问了6位贫困户,了解了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当前的困难。其中对重点贫困户胡耀明同志进行了调查、访谈。了解了他个人、家庭当前的困难和今后的打算。
访谈人员:叶育祥(还地桥镇小学党支部书记,驻屏山村三万工作组组长,电话0714-3163240)
访谈对象:胡耀明(屏山村17组村民,电话:无)
记录人员:黄汉章(13872134773
访谈内容:
屏山村的情况介绍: 屏山村位于还地桥镇以东,东部是铁山区,南连秀山村,西接红光村,北靠木楠村。
亩,其中水田619亩,旱地487亩。十六个村民小组。屏山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农民主要是依赖本村的私人企业的打工收入。主要从事采掘业,运输业,打零工,第三产业等。
贫困户的个人和家庭背景介绍:胡耀明,男,山下人,初中文化程度,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不起,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别人的照料。家里有五口人,大女儿已经出嫁,小女儿初中毕业后在黄石一家酒店打工,月收入一千元左右。妻子黄翠能,43岁,在本村的腾达石料厂上班,月收入近一千元。家里有田地0.5亩,现在已经被私人开办的工厂所占用。有一套一连三的砖瓦平房,现在已经闲置。现在居住在屏峰山下的一个废弃的厂房里。家里还有一个同胞弟弟,早已分家,各自生活。经常得到弟弟的帮助和扶持。
家庭贫困的原因:修改家用电线线路,不小心从六米多高的电线杆上摔下来,造成颈椎断裂,经过抢救保住了性命,全身瘫痪,右手失去了知觉,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长期卧病在床。还需要长期治疗。因而家庭的主要劳力缺失,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孩子都小,一个读小学,两个女儿读初中。家庭收入减少,导致了家庭贫困。
近几年来主要是靠大女儿、小女儿和妻子打工赚钱来维持家庭的一切开支。在刚摔伤的那几年经过村领导的反映,得到过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定为低保户、特困家庭,享受过政策的扶持、政府、民政部门的救助。后来由于两个女儿渐渐长大、读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没有资金继续读下去,只有外出打工赚钱,村根据政策取消了他的低保资格,不再享受政策性的救助。他的家庭是还地桥镇派出所定点的长期救助对象。同时也得到村、村办企业老板、街坊的零星赞助,以及孩子在学校享受国家救助部分,即“两免一补”政策的扶持,读完义务教育阶段,两个女儿就外出打工,过早地为家庭分忧解难。现在没有取得任何的政策性的救助扶持。
春季,在现在居住的地方,攀上电线但导致了大腿部以下部分失去知觉, 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家庭收入的偏低,胡耀明为了下半年儿子就读大学所需要的报名费,生活费而着急。期望村、工作组领导、亲戚朋友提供力所能及工作,分担一下家庭的困难。但大都数企业不能够招收他,企业没有设立这样残疾人工作的车间,再说到企业的路不好走,不适合轮椅的行走。附近又没有这样的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另外妻子要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不能够走到远地方收入高的企业上班,在村领导的多方面交涉之下,妻子才得以在居住地附近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和家庭的照顾都可以兼顾。导致无法改变贫困状况。
当前最期望镇政府、民政、村一级的单位部门帮助他解决孩子读书需要的资金帮助;由于儿子胡奇在大冶一中读书期间没有向学校、老师反映家庭困难,申请贫困学生资格,因而没有享受到学校的救助。以及今后身体需要进行康复而缺少的资金问题;希望今后有机会找到适合残疾人工作的企业,找到力所能及的一些工作,为家庭多增加收入。
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篇3】
一、大来林场自建场以来始终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由于职工要吃饭,林场要生存,生产经营上发生转型,开始无限额的进行采伐用材林和防护林,造成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注重采伐,放松营造,出现退林还耕现象,一度形成农庄、农场状况,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生态失去平衡,干旱、水灾、风沙连年发生,造成恶性循环,由于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退耕换林,恢复植被,但还解决不了林场资金不足,贫困的现象发生。
二、 林场现状
(一) 资源状况
现有森林面积3801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为1958公顷,天然次生林面积1843公顷,森林蓄积量223171立方米,其中人工林159067立方米,天然次生林64104立方米。
林场建于1970年,人工造林工作是从1967年正式开始的,现有的人工林都是67-85年前的,而且林分质量较差,森林抚育采伐下来的多是一些干形弯曲的被压木,经济价值很低,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是林场森林采伐工作中主要采伐方式,占每年采伐量的70%以上。
1、 主要经济来源
(1)木材生产
经济来源主要为木材的产值,全年产值75万元。
(2)农田承包
农田是林场又一项经济收入,全年农田承包收入10万元。
(3)其它收入
营业外收入3万元。
2、主要支出
(1)工资支出
林场职工现行工资共分两个档次开资,在职职工执行工资标准,退休职工工资标准,平均工资额按档案工资的50%执行,现每年需80万元。
(2)营林生产
林场每年有大量的生产作业项目,包括人工造林每年2000多亩,其中苗木费、人工费,管护费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采伐作业是营林生产中主要项目,两项共需要资金60多万元。木材成本45万元,育林费25万元,
(3)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每年需要120多万元。营业外支出3万元。
3、盈余
按现在的经济收入和支出计算,基本持平。
(二) 职工状况
林场职工总数为85人,林场总人口为210人。
1、 职工现状与工资
(1)工薪人员:林场职工现在执行工资为档案工资的50%,年工资总额为12000元左右,每户有人口3人,均月收入1100元,人均月收入为390元左右。
(2)待岗人员:
待岗人员每户1公顷土地,如果每年种植农作物,丰收年每公顷收入3000元计算,每年收入为3000元左右,如果遇上灾年3000元都收入不上,如果遇上像二零一一年情况,本钱都收入不上来。
(3)现在有上学的家庭,小学的还能维持,如果有上高中的每年一个学生大约在15000元左右,上大学的每年20000元左右,这个数字还是保守数字。
三、林场经营伐取消后经济形式变化
1、经济效益减少数额
经营皆伐的减少,林场每年将减少600立方米的木材产量和50万元的经济收入,将直接影响到林场职工的工资问题。
四、林场摆脱困难的措施和建议
(一)必须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深化国有林场的改革,加快林场的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现存产权制度的弊端和林场发展的方向,加快国有林场的股份制和私有化的改造。盘活国有资产,实行森林资源的有偿转让。
(二)积极引进资金,做好清欠工作。为了缓解资金紧的问题,一方面要利用林业资源优势,采取承包、合资、股份制等形式引进资金。宋坪国有林场今年以来实行“企业放水,职工养鱼”的办法,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在技术、信息等方面为职工搞好服务,让他们有路可寻,从而达到了职工增收,林场增效的“双赢”。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管理,做好促销和清理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工作。今后杜决赊销,以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
(三)要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国有林场要全面转向以生态效益为中心,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建立健全森林管护机制,落实好森林管护责任。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立足林业资料优势,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建电站、森林旅游业,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盈利能力强的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项目,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力度。宋坪国有林场将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升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八面山旅游,兴建股份电站等就是这方面偿试。
(四)理顺林业管理体制,减轻林场负担。政府要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积极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将由政府负担的林业行政事业支出,逐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应当划为生态型管理体国有林场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能划回地方政府管理的职能应划回当地政府管理,减轻企业办社会,林场办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桂东县政府把宋坪林小划归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并改为宋坪小学,正在逐步为宋坪国有林场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为林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五)管好用好林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资金管理原则。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核算水平,管好用好资金。有关部门要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稽查,把争取来的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篇4】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__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贫困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农民贫困产生的原因,我们对__镇辖区20户贫困农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一、贫困原因分析
10%
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贫困户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根据整体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
20户贫困户中有5户是因缺文化致贫。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小部分农民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打工谋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愿接受新的技术,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甘愿受穷。
2、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有4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发展不断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没有覆盖到,而且由农民自身承担的部分,对贫困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自然灾害致贫。
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有2户。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贫困农民收入来源基本来自农业种植,碰上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影响到整年的农业收成,导致整年来的心血白费。
4、缺耕地致贫。
因缺耕地致贫的有2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随着__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因
项目建设的'需要涉及到征用农村土地,部分村民没有了耕地或耕地减少。特别是贫困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虽然靠着优厚的征地补偿款,可是却没有另外的谋生手段,此消彼涨的情况下,农民再次走向贫困是必然结果。
5、缺劳动力致贫
因缺劳动力致贫的有3户。3户贫困农民家庭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造成家中没人种田,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低保救济。
6、其他方面致贫。
因其他方面致贫的原因,共有4户。如因发放征地补偿款后,农民无事可做,对未来没有规划,只会吃喝玩乐,参与;失依孤寡老人等。
二、调查结论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耕地、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缺耕地致贫是新时期下出现的两种原因。随着__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更加突出。
三、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1、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
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儿童的上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子女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3、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失地农户快速增加收入来源的首要措施。失地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的个人素质能力等满足不了社会的生产需求,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
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组员:
20__年10月18日
走访贫困户调研报告【篇5】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第一批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田野调查。在课题组项目主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小君教授的筹划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中青年师生共五十多位,分成14个小组,从20__年9月下旬开始,以我国中部省份湖北省为重点,对包括湖北省的10个市、县、区和山西、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的4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农户达406家,访谈农民计五百余人。
课题组主要围绕农地的权属状况、使用状况、流转状况、税费负担、征用状况以及纠纷状况这六个方面与各地的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座谈和个别访谈,并向农户发放了问卷。此外,课题组还从各地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内容涉及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政策、统计数据、法院典型案件判决、土地权证、各地农地运作的试点办法等等。本报的记者在对课题组报告认真整理后,将其主要部分节选刊登,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权属状况
问题:土地归属一向为法律制度设计的重心。为反映出农民本身对当下土地权属的认识,课题组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耕种的土地是谁的”。作出有效选择的问卷430份,选“国家的”占60%,“村集体的”占27%,“生产队(小组)的”占7%,“个人的”占5%,“其他人的”占0.4%。
结论:认为土地属于国家的占有绝对优势。
解读:一个从法学视角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即为何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土地是国家的。虽然同为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国有与集体所有的制度旨趣仍是大有不同,而这种不同却被受访者所普遍忽视。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还认为,两者的边界是模糊的。然而,这样的模糊或许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譬如,作为农村社区精英的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都持相类似观点。课题组认为,影响集体成为适格私权主体的因素一是集体所有权所承载的公法义务淡化了其私权属性;二是集体所有权本身是不完整的;三是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缺位”。
二.使用状况
问题:在农民对现行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中,共有404份有效问卷对此作出了选择,其中266份选择“满意”,占总数的64%;只有70份选择“不满意”,占总数的18%。在农民是否愿意种地的问卷调查中,共有413人对此问题作出了有效回答。其中198人表示“愿意”,占总数的48%;而有130人表示“如果税费负担减轻就愿意”,占总数的31%;而72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占总数的17%。虽然愿种地者为多数,但仍不足50%。
结论:我国现行的农地承包政策在总体上虽然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解读:一些地区的调查结果反映,农民对现行承包政策普遍持“无所谓”甚至“不满意”的态度,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地上负担的税费过重,加之农产品价格(尤其为粮价)上不去,所以种田几乎无利可图,在有些地区,甚至种田还要倒贴。这自然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也影响了土地承包政策的声誉;二是由于承包到户的政策与某些地区的情况不符,所以实施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当地农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的满意度。比如,山东__度地区一直在实行“两田制”,而中央的现行政策是统一实行“均田制”模式的土地承包,这样的政策调整,在基层牵涉面很大,影响了土地使用模式推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很难推行开来。
三.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状况
问题:在实行流转是否自愿的问卷调查中,课题组设计了“如何取得他人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问题,回答“通过村委联系取得”的有29人,占选取总次数的8%;回答“直接与别人联系取得”的有258人,占选取总次数的70%;选择“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的有84人,占选取总数的20%;选择“不知道”的有8人,占选取总数的2%。在回答“如果把地给别人种,你是否会向他收取一定费用”问题时,回答“会”的有153人,占选取总次数的38%;回答“不会”的有157人,占选取总次数的39%;回答“不但不会,还要贴钱”的有40人,占选取总数的10%;回答“视双方关系而定”的有37人,占选取总次数的9%。
结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时,绝大部分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流转对象,但38%的有偿流转率反映了有偿流转在农村中并不占十足的主导地位。
解读: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的这种现状是由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及__的乡土社会所决定的。我国农地为集体所有,而农民为集体中的成员,集体内部成员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像“鸡蛋从左手滚到右手”一样,并不会对原土地所有人在集体土地上所享有的权利产生什么影响,因此集体对承包经营权集体内部流转的管理与约束极为放松;而__农村乡土生活、熟人社会的现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内部流转(包括与集体外的亲友之间的流转)双方对流转契约的态度也颇为随意。对集体外部人员而言,上述两种特点均已不再占有优势,因而此时集体与被流转人、流转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流转的程序与集体内部的流转相比有很大区别。
四.农村税费、农民负担状况
问题:调查的地区在税费改革上进度不一,有的尚在进行有的已近尾声。总的来讲,改革成果不小,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可归为以下两点:一是税改后,农民负担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但在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也出现了“增负”现象;二是费税改革后,基层__叫苦,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难以维持。
结论:农民与__关系的税款征收程序趋于规范、明确;农村理解、支持税费改革政策的是主流,但对未来持怀疑和较悲观无奈的态度,对“负担反弹”仍有顾虑。
解读:在全国不少地方,税改前的农户负担是以田亩与劳力结合的方式确定的,在改革后,农业税则全部摊在田亩上,这样使无劳力或少劳动力的农户负担增加;同样的原因,种田大户的负担也因此增加;在税改前,农村中的救济户、五保户的各种费用由村集体组织予以减免,在费改税后,村委会的减免决定权被取消,他们的负担因此而增加。为维系公共事业运作而巧设名目、收派各种费用的现象有所抬头,像学校的教育集资、学杂费等,使农民的实际负担增加的远不止统计表所显示的那些项目。
这主要反映了几方面的问题:(1)农村税费改革与公共支出、社会救济优抚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冲突;(2)农村税费改革结果与扶持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相抵触;(3)基层__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仍做得很不够,不少地方的乡镇__机构还是叠床架屋。
课题组调查时发现,有些农村道路坑洼不__,水渠断破;在山西吕梁与乡村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学校破败,老师的办公条件更是简陋的可怜,工资低又不能按月定额发放,这当然也有历史的因素,而上级地方平和中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得多,做得少,财政转移支出力度确实是个问题。
五.农地征用状况
问题:在我们402份的问卷调查中,有56.30%的人选择“发生过土地征用”,还有32.80%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生过征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率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发放率仅为49.8%,其中约11.40%为部分发放,没有发放的比例为16.30%;土地征用补偿费数额低,被征用地方的农户对补偿费的发放标准也不清楚,在149份问卷中,有41.60%的人都不清楚,知道按田亩数发放补偿费的仅为39.6%。
结论: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土地征用情况发生率也不同;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__的进一步提高,土地征用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将日益成为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
解读:土地征用已经成为农村,尤其是城市郊区农村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从调查各地的土地征用补偿情况看,在征用土地后,国家的收益是村集体和农户的好几倍。土地的所有升值,甚至土地被征用前的价值一部分也被征去了。作为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却由__拿走了一块,同时资金使用权又统归__。这样,土地所有者(从土地的收益归属的角度看)的角色就模糊了起来。
六.农地纠纷调处状况
问题:对广东、湖北、山东等地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335个选择中,有64.2%的人面对土地纠纷选择由村干部解决,有4.2%的人选择由乡镇干部解决,有2.7%的人认为由法院解决;而除此之外的其他解决途径也占不小比例,为19.1%,这其中还有9.9%的人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结论:农村对土地纠纷的解决途径,选择呈多元化特点,农地纠纷交由法院解决的比例过小。
解读:农地纠纷一段时间里在部分地方不被法院受理。某省高级人民法院曾内部规定,对于大面积的农地税费纠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征地补偿纠纷,法院不予受理。正常解决纠纷途径的不通畅也进一步造成农民诉诸非正常方式解决纠纷,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19%的农民选择了村、乡镇干部调解和诉讼以外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七.规制农村土地制度九条建议
第一、对《土地管理法》第10条进行调整。修改为:农地所有权主体应明确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但于土地发包与调整时应尊重历史性形成的土地边界。第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作出确认,并澄清其功能。法律可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法人,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第三、关于土地权属登记,可做出如下适当超前的规定:农地所有权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登记发证;土地承包使用权由农业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土地管理部门核实后发放使用权证。
第四、探索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路径,改变目前农村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状态,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经济联合体,使其逐步走上合作经营的道路。
第五、落实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自__。一是修改《农地承包法》第3条,将农地实行单一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修改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的农地使用体制”;二是修改《农地承包法》第20条,将该法规定的30年、50年及70年的期限确定为农地使用的最长期限,而具体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期限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和使用权人于签订承包合同(或其他形式的使用权合同)时在法定最长期限内协商确定;三是转变__职能。
第六、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进行完善。
第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八、对农地征用问题,一是把发放对象直接指向被征地农户;二是为落实土地所有者权利,可以考虑在国家统一的监管体系下,由集体组织直接向市场供应土地;三是遏制地方__圈占农地的冲动。
第九、对农村错综复杂的土地纠纷,应尊重传统的争议解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强人民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