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目的题考察考生是否理解作者如何解释和说明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想要做对这类题我们需要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表达逻辑。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托福阅读修辞目的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快来学习一下吧。
托福阅读修辞目的题:你读懂了作者的心吗
托福阅读中有一类题目长这样:
The author mentions X in paragraph 2 in order to . . .
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X?
Why does the author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that…?
此类题目的在OG上给出的名字是“Rhetorical Purpose Questions”,译为“修辞目的题”。什么叫“修辞”呢?
百度百科对于“修辞”的定义是“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对“rhetoric”一词的英文释义为“Rhetoric is the skill or art of using language effectively.”。
结合“修辞”的解释和题目所问内容“为什么作者…”,我们很容易理解所谓author的“目的”,只不过就是“试图更清楚的解释和说明作者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搞清楚这点就会更容易解答这类题目。
作者大大们是如何实现这个目的的?
# 1 举例论证或解释(最常出现)
“举个例子”是在说理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叙述者在给出一个“观点”后,往往会搭配一个具体的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又或者原文出现某个“理论”后,紧跟着出现一个已经发生的实例来进一步印证这个理论的可靠性。还会出现的情况是,原文引入了一个学术名词,通过举一些我们熟悉的例子,来辅助解释这个名词。当然,在少数情况下,叙述者也可能先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然后引出结论。
有些题目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表示举例的词组,如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
例题:
本段开头指出,雄鹿在buck rubs上的forehead rubbing会给其他鹿传达各种信息,其一就是传达individual identity(身份证的感觉)。紧接着就给出了我们这个例子(for instance)“众所周知,狗可以通过气味识别对方”。其实就是举了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用来让读者更清楚的理解rub上的chemicals(会产生气味的东西)相类似的作用。答案就是C。
有些题目并没有白痴的指出“我们都是例子!”,但是我们也要有能力识别出来。
例题:
本段前大半段都在论述Roman pottery的数量相当巨大。最后一句话提到archeologists的工作,“在某些罗马地区,pottery的数量非常大。对于刚开始在这些地区进行挖掘的考古学家来说,清洗和分类pottery碎片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虽然作者在这里并没明确指出“我所描述的内容是例子”,但提出“清洗和分类碎片的工作量很大”,其实就是强调pottery本身量很大(碎片才会多)的这个事实。答案是A。
# 2 通过所述内容暗示作者观点
这种用法出现时,题目所问内容的前后文往往没有出现所谓的“作者的观点”,而是作者直接通过描述该内容“暗示”出自己的观点。
例题:
本段第三句开始描述了一个research study。这个试验中,将其中一些rats饲养在比较复杂的环境中,而将另一群rats饲养在非常单一的环境中。实验结果是复杂环境中饲养的rats的大脑比另一类rats的大脑更重(暗示的是更发达)。而本题所问内容出现在括号中:这些rats的食物完全相同。
作者有意在括号中补充这个内容,其实就是为了完善文中所述实验的设置情况,体现出实验结论的准确性。食物等其他方面都相同,只有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差别,那么brain重量的差异肯定是由环境差异导致的,而不是由其他诸如食物等因素导致。答案是B。
# 3 起解释作用的对比/打比方
比如下面这道例题:
本段第一句话讲述了一个动物体内的神奇系统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系统内部的血管之间会互相传递热量。紧接着后面提到了有着相似设计(arrangement)的old-fashioned steam radiator散热器,并且给出具体的说明:在散热器内部,随着互相交错的管道内部水流的流动,热量会互相传递。作者在这里就是将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和steam radiator进行了对比,试图用一个我们可能会接触到或听到过的东西(当然,看懂这个需要一些高中物理知识,还有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来解释一个文章主要想解释的、平时未必听到过的一个生物学知识。所以答案是B。
# 4 举反例
当作者在行文中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不会直接给出一句话对前文所述内容进行反驳,而是通过这个反例的内容起到否定的作用。
例题:
第二段指出,白垩纪最后由于海洋产生变化,气候变得越来越恶劣,热的时候更热、冷的时候更冷,导致恐龙无法承受这种变化而最终灭绝。第三段开始就是本题所问内容:如果上述理论正确,为什么其他的冷血动物(如蛇、蜥蜴等)活下来了?作者提出这个句子其实就是在暗示:同样是冷血动物(请自备背景知识),恐龙灭绝而其他动物毛事儿没有,所以“海洋变化导致的气候变化是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个理论是不准确的。正确答案为B。
还有一些其他的“修辞”手法,比如起到过渡作用的句子,或者有语气作用的单词等,但出现情况极少,非常小众,具体题目也就1-2道,所以在这里不给出举例和讲解。
3. 无法归类的题目都归到修辞目的题名下
还有一些题目在OG中并未给出分类,只在讲述修辞目的题的时候提到了一点点相关信息,这类题目长这样:
1)What is the main/primary purpose of paragraph 7?
2)What purpose does paragraph 2 serve in the larger discussion of children’s inability to recall early experiences? / What function does paragraph 3 serv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as a whole?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graph 2 and paragraph 3? / How does paragraph 7 relate to the earlier discussion of infantile amnesia?
1)What is the main/primary purpose of paragraph 7?
这类题目中提到的main/primary purpose可以理解为“主旨”,所以这类题目问的其实是某一段or某几段的主旨。
我想用一个中文的例子来介绍一下如何提炼段落主旨。
例:
小明平时喜欢吃甜食,比如冰激凌、甜甜圈、各种软糖硬糖。不过他最爱的甜食还是巧克力,因为他觉得吃巧克力让他有幸福的感觉。除了甜食,小明还总吃油炸食品,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吃中餐的时候,也总是选择油比较多而且比较咸的食物。
请问本段的主旨是啥?
结论:主旨句并非所有情况的完美解决办法。
2)What purpose does paragraph 2 serve in the larger discussion of children’s inability to recall early experiences? / What function does paragraph 3 serv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ssage as a whole?
在对于x的更大讨论中(即全文),第x段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整体结构中,第x段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为了搞清某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和目的,首先至少我们要搞清楚本段内容,并且或多或少联系一下前后段落甚至是全文所述内容。换句话说,还是个考察段落主旨的活儿。
3)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graph 2 and paragraph 3? / How does paragraph 7 relate to the earlier discussion of infantile amnesia?
问某两段之间的relationship?是不是还是得先清楚这两段的内容?
4. 还可以这么考察段落内容
除了上述三种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把握段落主旨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题目,需要我们掌握整个段落的内容。
例题
题目问的是第二段的结构(organized),通过浏览本段之后,从“however”那句话分成上下两层。开头先提到以前traditionally所认为的观点“农业的产生是世界人口危机的结果”。however转折后,通过指出“能够控制population的方式有很多种”,对这个traditional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答案是A。
托福阅读句子插入题解题方法详解
句子插入题
很多同学都会在这道题目上栽跟头,或者花费过长的时间,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家没有搞清楚这种题目背后的核心考点。如果大家的关注点都是希望通过这句话的意思来判断它应该在原文段落中出现的正确位置的话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讨论一下解决这一种类型题目的重要思路。
在分析解题思路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种题目重点考察的是同学们对于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的掌握和判断。所以这就提醒我们的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除了要关注这句插入句的意思以外还有试着判断一下这句话与它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来帮助大家确定正确的位置。那么我们句子插入题中究竟会考到哪些常考的逻辑关系呢,在这里给大家简单解析一下其中的1种。
指代逻辑
在我们的插入题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句子,在句子的前半句中会出现一个代词+一个名词的结构,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个代词之后的名词是在前一句内容中被提及过的,所以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原文段落中去找到已经出现过这个名词内容的句子。然而这里需要和大家强调的是我们回到原文段落中很难找到这个名词本身出现,因为一般来说插入句中的那个代词后的名词不会照搬原文原词,而是会用一个更概括性的名词或者近义词,所以我们回到原文要寻找的是这个名词的一个具体内容。找到包含这样一个词汇的句子,那么就可以初步假设我们的插入句应该放在其后面的位置。
我们可以来看下面这个比较典型的指代逻辑的例题
The findings of these geologists inspired others to examine the rock and fossil record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Not only could Smith identify rock strata by the fossils they contained, he could also see a pattern emerging: certain fossils always appear in more ancient sediments, while others begin to be seen as the strata become more recent. ■By following the fossils. Smith was able to put all the strata of England's earth into relative temporal sequence. ■About the same time, Georges Cuvier made the same discovery while studying the rocks around Paris. ■Soon it was realized that this principle of faunal (animal) succession was valid not only in England or France but virtually everywhere. ■It was actually a principle of floral succession as well, because plants showed the sam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ime as did fauna.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在这句插入句中找到了两个代词后的名词,这意味着在这句话前面已经提到过了一些地质学家的发现,而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名词都是复数。所以我们需要去寻找原文段落中哪里出现了至少两个地质学家的发现,于是我们找到了如下的位置。
Not only could Smith identify rock strata by the fossils they contained, he could also see a pattern emerging: certain fossils always appear in more ancient sediments, while others begin to be seen as the strata become more recent. ■By following the fossils. Smith was able to put all the strata of England's earth into relative temporal sequence. ■About the same time, Georges Cuvier made the same discovery while studying the rocks around Paris. ■Soon it was realized that this principle of faunal (animal) succession was valid not only in England or France but virtually everywhere. ■It was actually a principle of floral succession as well, because plants showed the same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ime as did fauna.
所以我们可判断的是这句插入句应该初步放在红色句子的后面也就是第三个黑框的位置。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最后的检查。那么在句子插入题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如何检验呢?
我们可以去关注一下插入句放在一个黑框位置的时候它与后面一句话之间的意思和逻辑是否也成立。我们这句插入句表达的意思是这些地质学家的发现激发了全世界各地的人都去检查当地的化石和岩石记录。而我们第三个黑框后面那句话讲的就是很快人们发现这样一个关于动物演变的理论不仅在英格兰和法国(前文提及过)成立,而是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都成立。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句子中提到的各地的人去检验当地化石岩石是得出最终结论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插入句必须出现在soon这一句话的前面,从而我们可以确定我们这道题就应该选择放在第三个黑框的位置。
通过这道比较典型的简单难度的题目,我们对于句子插入题的考点和解题思路有了一个了解,所以我们会发现有时候这句话我们不需要完全的理解每一个单词,如果能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从而判断出它和前一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知道它的位置。
当然指代逻辑只是句子插入题会考到的若干种逻辑关系中的其中一种,希望我们之后有机会继续谈到学习更多关于这一类题目的思路。
托福与GRE阅读有什么共同之处?
有北美留学意向的同学们一定有听说过托福和GRE吧?今天,新东方网托福频道就和大家聊一聊托福与GRE阅读的共同之处。
笔者在长期的托福教学中,经常碰到很多大学生有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现在已经大二了,申请出国的时候,是先备考托福,还是先考GRE”。
从考生的能力的考量出发,笔者的回答始终为以先备考托福为好。GRE的Verbal部分总共计两个section,每个section20道题,一共40道题。在每个section中各包含阅读与填空10道题。很多我们的正在备考的大学生考生对于GRE备考,都停留在背单词的阶段,并认为“只要单词量够,就可以解决GRE”,而因此忽略了很多在GRE考试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并由此在Verbal的阅读中大量丢分。
由于托福与GRE的同根性(同为ETS举办),托福考试的阅读部分也同样涉及许多对学术类英语文章阅读相关能力的考察。因此如果在托福的阅读备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考生将不会对GRE阅读的备考感到陌生,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GRE官方指南 第2版》明确指出,在阅读理解部分将重点考察“to distinguish main ideas from supporting ideas or evidence”,即区分主要观点,与支持性观点或者证据的能力。
考生在阅读过程中,除了对于词、句、段落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外,还需要对段落中句子所起的作用进行判断:
主要观点:在段落中作者想重点表达的内容;
支持性观点,或解释:作者为证明主要观点存在所给出的说明与理由;
证据:作者为提升解释可信度所提供的事实内容。
实际上对于观点、解释、证据判断的相关训练,考生在备考托福阅读时就有所涉及。
在托福考试中,ETS通过修辞目的题(Rhetorical Purpose Question)去考察学生是否理解作者为什么在段落中提及一段信息,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在做题过程中,考生需要在原文中题目给定信息的附近判断并寻找作者的观点进行答题。以《托福官方指南 第3版》61页的一道修辞目的题为例:
“It should be obvious that cetaceans—whales, porpoises, and dolphins—are mammals.They breathe through lungs, not through gills, and give birth to live young. Theirstreamlined bodies, the absence of hind legs, and the presence of a fluke andblowholecannot disguise their affinities with land-dwelling mammals.
1. In paragraph 1, what does the authorsay about the presence of a blowhole in cetaceans?”
在答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判断信息“blowhole”在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的作用:与其他两个细节——”streamlined bodies”, “the absence of hind legs”一起,共同构成列举关系。
通常可以认为,列举是证据的一种表现形式,用来说明某类事物的具体特征与情况:在原句中,作者列举了三项信息,是为了说明cetaceans(鲸类动物)所具有的三种外貌特征。
作者以这种外貌特征作为主语的写作目的,则是为了说明这句话主干部分的内容——“不能掩盖与陆生哺乳动物的紧密关系”。同时该句还作为一个解释,以支持自然段的首句话,段落的主要观点——鲸类动物是哺乳动物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我们可以看到,当段落结构是上图所示结构的时候时,它即是最常见的General-Specific(总-分)结构,在托福阅读的说明文文章中大量呈现。在GRE考试中,总分结构仍然作为说明文的常见结构,同时它的识别与判断作为一个阅读的基本考察点,以主旨题和修辞目的题的方式呈现。
“A mysterious phenomenon is the ability of over-water migrants to travel on course. Birds, bees, and other species can keep track of time without any sensory cu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and such“biological clocks”clearly contribute to their“compass sense”. For example, they can use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or stars, along with the time of day, to find north...”
在这篇GRE阅读段落的节选中,第1句话为主要观点,先描述文章讨论的主要话题——在水面上依照航线进行迁徙的能力是一个神秘的现象。
自然段2、3句分别作为解释和证据,说明了动物具备这样能力的一种可能原因——方位感,及相应的例子。在自然段的前3句话仍然是非常典型的总分结构; 该结构的识别对于该自然段相关题目的解答有很大影响。
可见尽管托福和GRE两门考试虽然在考察难度和考察考生的能力维度(托福——语言能力; GRE——思维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在阅读能力的考察上仍然有相似之处。
在《托福官方指南 第3版》92页的另一道修辞目的题:
“....Children normally desire to vent aggressive impulses on other people, including their parents, because even the most attentive parents cannot gratify all of their demands immediately. Yet children, also fearing their parents’punishment and the loss of parental love, come to repress most aggressive impulses. The Freudian perspective, in a sense, sees us as “steam engines”.
%1.Freud describes people assteam enginesin order to make the point that people...”
由于这篇文章的主要讨论的是一个与人类的侵略性行为相关的心理学话题,文章中提及的“steam engines”则必然是一个非主要讨论话题,类似于一个证据,以辅助解释主要讨论话题,与侵略性行为相关的某个性质与属性。在GRE中, 类似通过以非主要话题作为考点所出的修辞目的题屡见不鲜,以《GRE官方指南 第2版》57页的题目为例:
“.....But Mendelssohn’s enduring popularity has often been at odds —sometimes quite sharply—with his critical standing. Despite general acknowledgment of his genius, there has been a noticeable reluctance to rank him with, say, Schumann or Brahms. As Haggin put it, Mendelssohn, as a composer, was a“minor master . . . working on a small scale of emotion and texture.
%1. The author mentions Schumann and Brahms primarily in order to”
分析题目时首先关注题目中引用的两位作曲家“Schumann and Brahms”出现在段落的倒数第二句话。同时,在段落倒数第3句话的开头出现了“But”,表示该句话与前句之间为转折关系:转折之后的句子通常为作者所重点强调的句子,可以基本判断为观点。
根据观点-解释-证据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段落的最后两句分别为解释和证据以支持作者的观点。 当整个文章讨论的主要话题为作曲家“Mendelssohn”时,题目所引用的“Schumann and Brahms”,作为文章的非主要讨论话题,可能就以一个比较对象的作用来说明“Mendelssohn”的某些性质与情况。通过倒数第2句话表达的内容——“尽管对于他(门德尔松)天赋的普遍认可,那里总有一些显著的勉强,去将他与,比方说,舒曼或者巴赫相提并论”——可知,作者在这里引用其他两名作曲家主要是起到一个对比的参照。故该题的答案为“establish a standard of comparison for Mendelssohn as a composer”。
除了修辞目的题之外,考生还会发现GRE阅读中对于细节信息阅读,文章信息推理等考察的题型与做题策略都与托福阅读高度一致。故笔者始终希望广大大学生考生在整个出国申请的开始阶段将备考重点放在托福,以期在词汇、语法、英语理解能力上打好良好的基础,为后面的GRE考试实现良好的铺垫。
托福阅读修辞目的题技巧
上一篇: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技巧
下一篇:托福阅读主旨摘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