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嘉宾之一,“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陈薇在《开学第一课》讲述疫苗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陈薇
“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使命,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陈薇率领团队历时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科研成果,奠定了陈薇团队在该领域的领军地位。
工作热爱、担当责任
面对实验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艰辛,陈薇说:“除了热爱,还有身为军人的使命和责任。”身为军人,必须随时准备战斗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凭着敏锐的科研直觉,陈薇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疫情防控十万火急。为了尽快验证这一判断,她率领课题组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进入生物安全三级负压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接触。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到九个小时,其间不吃不喝,甚至不去上卫生间。实验关键阶段,整个课题组连续奋战,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历史不会忘记陈薇团队的付出: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危急时刻见行动,防疫战场显担当。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陈薇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国家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卫生防疫组组长。她冒着余震的危险率队在废墟上打响了一次又一次战“疫”。“给任务就是给信任。”在陈薇看来,身为军人,就必须随时准备应对下一场战斗;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在科研领域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在非洲的许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里的人一提到中国,都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感激。
埃博拉疫苗为了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去非洲,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开展临床试验。曾经有人问陈薇:“去疫区那么危险的地方,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陈薇的回答是:“穿上这身军装,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在这场不分国界的战斗中,陈薇带领团队凭借着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智慧,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世界为之瞩目,国人为之振奋。临床试验结果,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2017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研发的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大爱担当在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的间隙,陈薇和团队访问了一家孤儿院,这里收留了49名被埃博拉病毒夺去双亲的孤儿。“我也是一位母亲,被可爱的孩子们簇拥着,注视着一双双渴望关注和爱护的大眼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这句话的背后,饱含着中国军人对非洲人民的真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大爱担当。
成功的人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陈薇赢得了诸多荣誉,但她始终把荣誉的取得归功于团队。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离不开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和平台。伴随军事科研机构的调整改革,陈薇瞄准生物安全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积极引入自动化、信息安全、工程力学等专业人才,搭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梯队。“科研创新永远在路上。”这是陈薇经常说的一句话。在这条路上,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未来还有无数个难关,等待着她和她的团队去创造。有人问陈薇成功的诀窍,陈薇说:“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带着家人的支持,选择逆行
多年来,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给了陈薇心无旁骛做科研的支持和力量。前往非洲之前的实验攻关阶段,废寝忘食的她让丈夫心疼。多年来他也早已习惯了在能看见她的地方,默默地守候与等待。“在工作中淡化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是陈薇对幸福女人的定义。
每年春节,陈薇和丈夫都穿梭于她的老家浙江和她爱人的老家山东之间,带着浓浓的亲情开始新的一年。然而,2020年的春节,他们以别样的方式开启了新的一年。在自然的顺时针转动中,陈薇选择了逆行。她是女儿、妻子和母亲,而此时,她是专业的院士、勇猛的战士,是有担当的共和国少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进行。或许,陈薇和她的研究团队还将经历许多个不眠之夜。让我们默默地祝福与祈祷,愿勇士早日平安归来!
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3月16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据陈薇院士介绍,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
看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先是百感交集,而后欣喜若狂。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陈院士,感谢所有坚持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
一场席卷全球的灾难,让许多低调做研究的幕后英雄们,重新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高龄仍旧上战场的前辈,为保护人民贡献最大的能量,勇敢前进的后辈,也丝毫没有要退缩的坚定。
而陈薇院士,便是这群勇士中的一名猛将。
54岁的陈薇院士,是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英雄级人物。
还记得吴京那部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狼2》吗?
电影中,医生Dr.Chen保护曼拉病毒“活体疫苗”的情节,其实就是向我们的陈博士致敬。
电影里让人闻之色变的“拉曼拉”病毒,原型就是西非的“埃博拉”病毒。
而陈博士,便是被称为“埃博拉终结者”的陈薇院士。
武汉疫情爆发后,陈院士再次临危受命,冲上前线。
初到武汉,她便带领团队研发检测试剂盒,加快肺炎的确诊速度。
苦战一个多月后,又带来了新冠状病毒疫苗的捷报,给了全国人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20多年来,陈院士一直走在与病毒“抗战”的第一线。
为国为民,不计个人的安危与生死。
她的人生是传奇的,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追随的偶像,通过她的人生故事,可以引领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
她的精彩故事,值得所有家长和孩子细细品读。
坚定自己的选择
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陈薇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的是化学工程系,当时是个特别热门的专业。
那时候,她的同学们都把出国留学或者进入一个大公司当成是首要选择,陈薇也想着走这条路,甚至已经选择好了一家特别著名的生物公司。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陈薇知道了军事医学科学院这样一个特殊的单位。
那是一个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命令成立的单位,担负着国家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特殊使命。
心中怀着一腔热血的陈薇,立即产生了参军的强烈愿望。
然而,她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来自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大家都认为,入伍就是埋没了自己。
但陈薇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部队中。
从那时候起,她便开启了携笔从戎的军旅生涯。
陈薇一直都明白,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她选择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炙热,并且坚定地走了下去。
每个人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选择,而每一次选择的累积构成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得到任何东西都不会觉得幸福。
面临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害怕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不良后果,干脆不做选择。
这会让人变得畏首畏尾,不能及时把握机会,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人生大事,无时无刻都在面临困扰。
所以,我们要从点点滴滴言传身教中去引导孩子学会选择,把选择权还给他们。
在孩子不断选择的过程中,慢慢会学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
人生是要自己选择的,自己负责的。
坚持下去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陈薇本身是个特别活跃的人,喜欢文字,当过副主编。
也热爱跳舞,周末的舞会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还特别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学校咖啡厅的首批服务员。
在别人眼中,陈薇根本不大可能参加纯粹的科研工作。
可命运使然,她最终选择了去军事医学科学院。
她所在的单位,在偏远荒凉的丰台镇,部队生活很单调,也很清苦。
和陈薇一起入伍的同学,很快便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只有她,淡然处之,默默坚持。
在知道自己的师弟收入差距已是自己的百倍以上时,她也没有动摇过离开的心,而是继续默默低头搞研究。
几年后,她跨学科考取了微生物学的博士研究生,学习基因工程,成为了一名医学博士。
当年正逢人才青黄不接之际,陈薇被委以重任,开始研究重大的科研任务。
很多人都问过陈薇,出成果的诀窍是什么。
她的回答很简单:
成功的人,往往是目标不变,方法在变;
而目标在变,方法不变的人容易受挫折。
如果一个人20多年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专注做一件事,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换了谁都一样会成功。
很多人往往缺乏的是毅力和坚持到最后的勇气,人生中许多事情的成功,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坚持和努力才能获得。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坚持等到临界点的爆发。
每一个梦想的实现,背后都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超常的努力。
所以,一定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可以自由选择。
但无论选择了那一条,都不要轻言放弃。
只有日积月累的辛苦浇灌,那些令你心动的人和事,那些新鲜靓丽的风景,才不会与你擦肩而过。
不骄不躁
才是行走人生的态度
2003年,非典蔓延。
陈薇的团队率先推出了预防SARS的新药,当时的领导亲自去到他们的实验室,给予高度的评价。
“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 那一年,陈薇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各种先进人物的荣誉纷至沓来,主流媒体争相采访。
长时间呆在实验室研究的她,一下子就走到了台前,出现在众人眼前,头顶的光环也越来越闪耀。
这些高度的评价并没有让陈薇迷失自己,用她的话说就是“心态没有多大的改变”。
在陈薇看来,自己只是一个领奖的代表而已。
因为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她对名利的淡泊,已经成为了一种人生习惯,在她看来,继续搞自己的研究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
浮上去很容易,但要真正沉下来却很难。
深以为然。
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把“厉害”两个字挂在嘴上,那些安静沉稳、默默努力的人,才是真正有实力的人。
人的一生,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
一浮一沉,对我们来说或许正是一种磨练。
因此,浮在上面时,千万不能骄傲;沉在底下时,也不要悲观。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必须明白,不骄不躁,不气不馁,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相互理解
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
在陈薇看来,一个人的事业再起色,如果家庭不幸福,那么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她与丈夫相识于去泰山的火车上,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两人刚在一起的时候,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相爱。
结婚后,丈夫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让陈薇可以安心搞研究工作。
他欣赏她的才华和能力,觉得她应该把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而陈薇自己也很感恩丈夫的付出,她不止一次提到:
与研究所所长相比,另一个身份更令她觉得骄傲,一个快乐的母亲,一个幸福的妻子,孝顺的女儿和儿媳。
对于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陈薇有着自己的想法。
“在工作中,要淡化自己的性别,在生活中,要突出自己的性别。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出色工作,享受生活。这才是是幸福的最终定义。”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陈薇也特别的开明,他告诉儿子:
“你这辈子做好两件事就行了,第一是娶自己爱的人,第二个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我从来不奢求你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希望你是快乐的、健康的、富有爱心的”
从陈薇院士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就是家人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理解越多,计较越少;理解越多,抱怨越少。
理解越多,伤害越少;理解越多,包容越多。
理解越多,感动越多;理解越多,爱意越浓。
像陈薇院士这样在国难当前挺身而出、担当作为的英雄,是最值得我们崇拜和赞美的。
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在暗无天日之时、在灾难突发的当口,像一束光照亮我们找到出口的路。
他们,带给我们希望和安抚,让我们一步步逃离恐惧和沮丧、盲目和偏见、痛苦与悲伤。
他们,让我们能走到开阔光明的暖春之地。
不管是人生价值的引导,还是日常生活的相处之道,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正确的对标点。
追随这样的人,才有机会看到更远的风景,才能拥有不一样的格局,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一起点亮,如果可以,请让更多人知道她的事迹。也许某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会用一生追随她的足迹。
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陈薇不仅有着闪耀的军功章,更有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1989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往济南的列车上,陈薇偶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麻一铭。那年,陈薇23岁,正在清华大学读研,和同学相约去爬泰山;麻一铭35岁,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技术员,在北京出差后正返回青岛。在拥挤的火车上,麻一铭看到被挤在车门边上,正捧着本书看的陈薇。担心她的手指被车厢接缝夹住,麻一铭硬是挤了挤,在身边让出一个十几厘米的空位给陈薇。
两个人在车上聊了一路。下车前,麻一铭问陈薇,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正巧陈薇宿舍刚刚装了一部电话,她便随口告诉了麻一铭。麻一铭说,我下个星期还要去北京,可不可以去找你?陈薇说,可以。一个星期后,麻一铭果然去了北京。
麻一铭放弃了青岛优厚的工作待遇,只身来到北京。最初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二人的恋情也屡遭反对,陈薇和麻一铭却共同抵御住了重重压力。
结婚后,麻一铭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为陈薇忙碌的医学研究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不肯让她做家务,认为是对她才华和能力的“浪费”,她做的事情才更有价值。
现在,陈薇的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如她所说:“要在工作中尽量忘掉你的性别,在生活中突出你的性别,干了喜欢干的事情,这样才能做一个幸福女人,这种生活状态,是大家应该追求的。”一次采访中,当谈到身为女性科学家的体会时,陈薇打趣地说道:“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大优势,获得成绩可以很快往前走,遭遇挫折了还能回家。”
谈到对儿子的期望,她并没有将做科学家的理想强加给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娶他爱的人,能从事他喜欢的工作。”
陈薇的父亲陈李坤曾谈到女儿名字的由来。当初给女儿取名陈薇,一是陈李坤本人喜欢花草,二是在他眼里“蔷薇花虽然普通,但花期很长能开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道: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陈李坤说,“说的就是蔷薇,低调不张扬,不管风吹雨打始终能够怒放。”
在入伍后的29年里,陈薇少将终日“与病毒共舞”,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为国家和人民研发“生物盾牌”,为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
2020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她 是一位女将军,一身军装,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她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她与自己的科研团队,于大年初二赶赴一线,分秒必争展开疫苗研制工作。
她是我国工程院院士,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抗击非典、终结埃博拉病毒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信仰坚定,深藏功与名,她就是陈薇!
逆行的铿锵玫瑰 铸造生命的盾牌
今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少将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2天后(1月28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她的每一次挑战,都是在和生命赛跑。
4天后(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加快了确诊速度。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多年以来,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每次出征都是一场硬仗,哪一次“赴约”,不是舍命为国?
从清华到军科选对赛道,用心做事选择、坚持、淡然、家庭,这四个词贯穿了陈薇的一生。
陈薇是土生土长的浙江兰溪人,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1991年清华毕业,她被特招入伍,进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此信守自己对这份科研工作的承诺。2003年初,陈薇赴美进修,毅然婉谢了年薪10万美元的高薪挽留,提前回国挑起了研究室的工作重担当年陈薇参军想法的背后是一片反对声,周围的同学不仅没有一个选择去部队,而且就连陈薇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够大干实业,但是陈薇坚持自己的选择。
志当存高远行且积跬步
部队的生活单调而清苦,对身心都是巨大的磨练,许多同批特招的同学陆续选择离开,只有陈薇坚持下来。无论周遭的环境如何,甚至得知与同学收入的差距在百倍以上,她从未动摇军心。200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国笼罩在非典的阴霾之下。陈薇率队在最短时间内,率先推出防治非典新药——重组人干扰素喷鼻剂,并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那一年,陈薇同特级宇航员杨利伟等人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殊荣。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和掌声,陈薇的心态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熏陶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早已成为她的习惯,能做实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才是陈薇努力的意义。
钻坚研科、爱国如家每一步都在书写历史在峥嵘的军旅岁月中,陈薇体会到:能打胜仗不仅要有勇有谋更要学会先下手为强多年前,陈薇团队开始进行,“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当时有人曾质疑过她,没有疫情爆发,做疫苗有什么用?陈薇当时没有作答。2014年,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陈薇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在研究期间,陈薇去了塞拉利昂孤儿院当得知有几十个孤儿都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失去亲人时她更加快了自己的科研速度她希望在这世界上不要再因为埃博拉产生更多的孤儿在2015年,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全球化的今天,病毒传播不分国界。陈薇不仅守护着中国,同时也守护着世界!
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从抗击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汉抗疫,在生物安全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
1月26日,陈薇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率领团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专家组仅用一天即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展开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感染类型,率先在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汉,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这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闪光时刻——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谈及疫苗研发,陈薇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
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是陈薇的梦想。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一直在为此积极建言、大声呼吁。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这是陈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已知和未知,她带领团队时刻枕戈待旦,不断超越自己……
在陈薇看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在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奉献、为民解难中,陈薇和战友们竭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倍放大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
开学第一课陈薇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上一篇: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心得体会
下一篇:冰雪奇缘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