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们仨》读后感想”,以供大家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想1
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对那种怀念柔和、平静的那种舒适的遐想。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个“梦”似懂非懂,在这本书中,我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它让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后才明白,这是一家人亲情的诉说与回忆。从懵懂突然感到了温馨,是那么突然与迅速。
怀念与回忆中,作者没有用笔尖表达出那种悲伤,也没有对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现出激动昂扬,只是用缓和的语气,缓缓诉说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温暖。
这本书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简短,诉说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们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随着时间的推逝,一家人模样的变化,也有三个人工作,各不相扰,钟书正在添补他的华氏大辞典三个人的认真与对工作的目标与追求,夫妻俩互相帮忙对方理发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动万分。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还是没有色彩的照片,可是闻到的,不仅仅是书香,还有甜蜜的味道和温馨的感觉。
作者追求的没有那种壮志凛然,也没有那种激烈奋斗,而她更多的,是细节中表现出的星星点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们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当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笔下,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贝壳中的生命体,当沙子进入时,它会用割伤自我的代价来不断地磨练这颗沙子,让它成为一颗珍贵的钻石,而自我却渐渐淹没在大海中。
杨绛女士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我的生活与家庭,也没有去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向在演着,没有尽头……她之后在幕后为她的丈夫钱钟书默默奉献着,她就像那个贝壳,慢慢被淹没。这也说明了她对这个家的那份真挚感情。
读了《我们仨》,是对此刻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后感想2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向是她和钱钟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钟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齐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钟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能够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能够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欢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趣味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齐“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齐“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可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后感想3
那里烟雾迷蒙,空气郁塞,杂树丛生,就是在这个古驿道上,我们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书作者杨绛用心记录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历的无数风雨,编成了一本《我们仨》。
正如杨绛所说,这是一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热来温暖整个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栈、渔船、三里河的家之间,那些魂牵梦萦的最终时光。
所幸,杨绛的人生还是幸福的,即使他们仨已在天地间失散,她仍然能够拥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温暖,她依然能够独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儿。
《我们仨》,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杨绛说:“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的确是这样,在钱瑗的眼中,爸爸钱钟书只配当她的弟弟,有时却又摇身一变,变成教师,她和妈妈都是好学生。但在穿衣吃饭方面却又需要被人照顾,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旧时代期间,杨绛和钱钟书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而钱瑗必须走过众目睽睽下的大院,贴上大字报,和父母划清界限。一年之后,他们依然是最可欺负的,而他们仨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依然能够享受舒坦和温暖。
“我们对坐吃晚饭,其乐也融融,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关怀,说不尽的感激,心上简便而愉快。”读到这样的文字,谁能不动容一家三口无时无刻的相守相助,让这些苦难在风雨中远去,只留下舒坦和温暖,简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们三那样,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感受到家人缠缠绵绵的爱,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无奈,完美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钱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在人世间失散了。以往的永远,成了渐行渐远。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相守,相聚,相失。
“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还在寻觅归途。”--后记
《我们仨》读后感想4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我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活在对儿女,丈夫的完美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可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我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教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我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寻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乱世中能够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最远的是家乡,最难到达的是家乡,家在梦里。
《我们仨》读后感想5
《我们仨》是92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写的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一个三口之家温馨的生活。
书中分为三部,第一部以梦来开头,第二部写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调凄美,是杨绛先生用以怀念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用梦境的形式来哀悼两位亲人,表现出了杨绛先生失去至亲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从两口之家,变成三口之家。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三口之家均为当代学者,钱钟书和杨绛近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字和教书育人,对自我要求很高。钱钟书是一个在学术上智商很高,却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还有些低能,却一向坚持给妻子做早餐的习惯,对妻子和女儿其实很体贴。
而作为两位伟大学者的女儿,钱媛从小虽然体弱,可是生活很乐观。她很孝顺,从小就乖巧懂事,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作为北师大的教授,她忍着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但他们好像总是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来,比如夫妻经常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主角,爸爸在学术上是教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仅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儿长大了,会照顾妈妈,像姐姐;会陪妈妈,像妹妹;会管妈妈,像妈妈的妈妈。
《我们仨》读后感想相关文章:
★ 《白鹿原》读书心得600字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 我们仨读后感700字5篇优秀范文
★ 散文集《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 读《我们仨》有感精选范文5篇
★ 初中作文我们仨读后感范文模板五篇
★ 《围城》读后感精选范文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想
上一篇: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读后感5篇
下一篇:读《水孩子》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