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谁说了算?星座?血型?还是肠道菌群?
成语中有:”判若二人“的说法,现实生活中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跟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从前的那个人呢?
明明生物学上是同一个人(DNA, 指纹、虹膜),身份证也是同一个人,外表跟以前并无二致,但是内在却完全不同了。
这个内在究竟是什么呢?迷信的人可能开始考虑是不是“鬼上身”了,爱看玄幻小说的人可能思考该不会被“夺舍/穿越”了吧。
实际上,心理学上有描述一个人的独特性的心理特征的术语,这就是性格。即便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的性格也可能会有区别。
一. 既稳定又可变的性格
性格,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倾向。性格包含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情绪性格(如乐观或悲观)、意志性格(如坚韧或犹豫)和社交性格(如开朗或孤僻)等。
心理学的性格一词,英文并不是大多数学英文学生们脱口而出的character,而是personality。为了强调一点点差别,这个词又常被译作人格,指一个人持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包括个性、气质以及在各种情境中的反应。而人格这个词在中文中不仅有多种含义,还经常跟荣格等心理学家关联起来,显得非常高深莫测,接近灵魂的高度,让人望之却步。实际上在国外关于成年人性格行为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是personality这个词。
对于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孩子的性格,研究者更常用temperament(中文常译作气质)表示,主要通过情绪反应的强度、速度和持续性,以及行为的稳定性来衡量,更强调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格和气质在中文中有多种褒贬倾向,“我以人格担保”这句话如果被理解成以自己的脾气性格担保一定会让人觉得并不靠谱,这会导致很多人对描述这些的书籍一头雾水,有时候可以把这些当作性格及其近似词看待就会简单很多。为了便于理解,下文中统一用性格一词。
尽管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受环境和年龄影响会有变化,但核心特质(如内向或外向)相对稳定,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和人格的连续性,“顽固不化”“本性难移”都说的是这个情况。所以我们不用看身份证,几十年在他乡也能认出来幼时的伙伴张三还是张三,而不是同名的陌生人。
当同一个人性格前后反差太大时才会被人家说是“判若两人”。人们也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既然性格这么重要,那么什么因素影响或改变人的性格?
不同类型和年龄段的人也可能会想到MBTI性格类型,想到星座,想到属相或者血型等于人格的关联性,事实上这些只是看看热闹而已,都没有真正的科学证据支持。
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可能会告诉你的则是社会文化、教育方式的影响;遗传学家告诉你是基因的影响;心理学家会说你的生活经历影响更大,等等等等莫衷一是。不过还是有必要看看现代纯科学手段的脑科学和肠脑心理学家的说法吧。
二. 大脑改变引起性情大变
在脑科学的研究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可以说颠覆了医生们以往的认知,极大提升了人们对大脑与心理关联的认识。
1948年,25岁年轻强壮的铁路工头菲尼亚斯·盖奇(Phineas Gage)在进行一项爆破工作时,意外被铁棒贯穿头部(一根直径3.2厘米长1.1米重约6公斤的铁棒从他的左脸颊进入从颅骨顶部穿出),几分钟后盖奇就能正常说话,可以自行走路,并坐了1.2公里的牛车去镇上。在事故发生约30分钟后,医生见到了盖奇,他居然正向旁观者讲述自己受伤的过程。【1】
手术前后盖奇表现得非常坚韧、清醒和乐观,在当时简陋条件下的开颅手术后(距离青霉素出现还有80年),他经历了严重真菌感染,治疗期间还丧失过语言和神智。但在一年后,盖奇基本康复,虽然留下了一大道伤疤并丧失了左眼视力。
事故前,人们都认为盖奇是一个精明能干、精力充沛、诚实坚强且有责任感的人。但事故后,不少人感叹他不再是“他”了(no longer Gage),依然聪明,但暴躁冲动、不负责任、没有承担、不尊重他人,显然雇主不会愿意再雇佣他了。
1852年起,盖奇开始在智利担任长途驿马车司机工作,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照顾马匹,还经常要驾驭一辆由六匹马拉着的满载马车。1859年盖奇健康状况恶化,次年死于癫痫发作。
后来,盖奇的头骨和那根铁棒被存放在哈佛医学院的沃伦解剖博物馆。盖奇也以他的传奇经历以及现代医学的救助壮举和脑科学深入研究的启示被后人铭记和学习,甚至至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粉丝,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着他。
盖奇的案例在医学创伤治疗以外,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大脑在生命本身以及性格中作用的探索,后来的研究发现,大脑不同脑区的影响不同。
额叶负责自控力、决策和情绪调节,额叶功能强的人可能表现出更好的自律性和规划能力,盖奇在事故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左脑额叶。边缘系统(如杏仁核)与情绪和恐惧反应相关,杏仁核活动过度可能导致焦虑型或敏感型性格。前扣带皮层影响情绪调节和社交行为,与同理心和合作性有关。
不同的神经递质对情绪影响差异极大:
多巴胺与奖励机制和冒险行为相关,多巴胺水平高的人可能更外向、更具冒险精神。
五羟色胺(血清素)影响情绪稳定性,血清素较低可能与冲动型或易怒型性格相关。
去甲肾上腺素与警觉性和应激反应相关,高水平可能导致紧张型性格。
而当药物改变了神经递质(成瘾时的情况)或大脑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时,人的性格表现就会一反常态,甚至判若二人。
以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为例,患者的性格可发生明显改变,比如变得更内向,对社交活动部分或完全失去兴趣,甚至避免与家人和挚友互动;原本温和的人可能变得暴躁、易怒,甚至有攻击性;不再对他人表现出同情或关心,对亲密关系的兴趣下降;变得难以接受新事物或新观点,更加固执、坚持另类习惯;表现出儿童期性格类似的行为。
几百年来,随着科学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认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让人们不再把一个人的性格归因于心而是归因于脑,性格也不仅仅是由未知神秘力量决定而是人的生理因素影响。但迄今为止,健康人(没有明显生理或心理疾病)的性格变化依然难以用复杂的大脑活动来描述。实际上,随着研究深入,肠脑(肠道微生物+肠)在人类性格中的作用也逐渐浮出水面,由此也延伸和扩展出了新的学科:肠脑心理学。
肠道菌群居然能决定人的性格!
目前,揭示人类性格与肠道微生物关联的研究不断增加,食与心下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三. 儿童性格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对于孩子的性格,通常是由照顾人(一般是妈妈)通过公认量表评估,比如常用的儿童/幼儿/婴儿行为问卷简表。这一量表包括3个主要维度。消极情绪(negative affectivity ),指与消极情绪和压力反应的表达相关的一般倾向,包括愤怒、痛苦、恐惧、悲伤和反应性下降等。
外向性(surgency/Extraversion), 是指与积极情绪的表达、寻求奖励和活动水平相关的一般趋势,包括活动水平、方法、高强度快乐、冲动和害羞。
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指与自愿管理注意力、抑制控制和根据需要激活行为相关的一般趋势,包括注意力集中、抑制控制、低强度快乐、感知敏感性以及微笑和大笑。努力控制得分低的孩子之后很可能出现焦虑症或多动症等心理/行为问题。
2024年9月一项日本研究评估了284名3-4 岁学龄前儿童性格(temperament)与粪便菌群的关联。【2】
结果发现,低丰度的抗炎菌(例如粪杆菌)和高丰度的促炎菌(例如埃格氏菌和黄酮菌)与较高的消极情绪和压力反应相关,与较低的积极情绪和寻求奖励相关。而较高消极情绪和压力反应,较低的积极情绪和寻求奖励都等性格特征与较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风险有关。此外,细菌丰富度、分类丰富度和细菌均匀度较高的儿童反应速度更快(冲动性)。
实际上,更早期(比如新生儿)的菌群也能预测孩子的性格。
2021年的一项美国研究追踪了婴儿1-3周龄、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粪便菌群与12月龄性格的关联。【3】
结果发现:
婴儿粪便菌群的α 多样性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β多样性也随年龄发生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的丰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而变形菌门的丰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厚壁菌门的变化主要是由 Blautia 属和粪杆菌属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驱动,变形菌门的变化是由肠杆菌科的克雷伯氏菌属、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和沙雷氏菌属的减少驱动。拟杆菌属(属拟杆菌门)和双歧杆菌属 (属放线菌门)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大量存在。
婴儿性格与不同年龄段的菌群都有关联。1-3 周龄时双歧杆菌和毛螺菌科的丰度更高与12月龄时的外向性(包括活动水平、方法、微笑/大笑或知觉敏感性)更高有关;而1-3周时的克雷伯氏菌丰度越高,12月龄时的外向性越低;而巨单胞菌属、酸氨基球菌属和瘤胃球菌属1丰度越高,12月龄时的消极情绪(包括悲伤、对限制的痛苦、反应性下降和恐惧)越多;乳酸杆菌属丰度越低,消极情性(包括悲伤和对限制的痛苦)越大。
2023年的一项中国研究分析了出生后2年的粪便微生物组与婴幼儿性格的关联。结果发现,出生时的菌群β多样性与消极情绪有关,1岁时的β多样性与活动水平相关;2岁时α多样性越高,可爱(Cuddliness,快乐和容易抱) 维度得分越低;出生时以拟杆菌属为主的群落类型以及不同时间点肠道微生物组的高度多样性有助于幼儿积极性格的发展。【4】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25日龄婴儿的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与性格(父母通过婴儿行为问卷评估)和脑功能(使用静息态功能近红外光谱 (rs-fNIRS) 程序评估)之间的关联。【5】
结果发现,粪便微生物组成与大脑的功能网络连接有关,后者进而介导了肠道微生物与性格的关联,特别是消极情绪。微生物α 多样性越高,大脑左右两半球间网络连接越多,婴儿消极情绪越多;菌群毒力因子多样性(微生物基因表达)越高,两半球间网络连接越多,消极情绪越多,控制能力越差。
除了粪便菌群,还有研究发现了口腔菌群与性格的关联。
2024年10月的一项芬兰研究追踪了335名正常产道分娩儿童出生时的口腔菌群(内脸颊取样)与1-3岁性格的关联。根据出生时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这些孩子又可分为抗生素暴露组和无抗生素暴露组。【6】
结果发现,与1-3岁的男孩相比,女孩的努力控制分数平均略高,而男孩的外向性分数平均略高于同龄女孩;对于无抗生素组,出生时较高的口腔葡萄球菌丰度与1-3岁的外向性得分增加相关;对于抗生素暴露组,外向性得分增加与更高的拟杆菌、粪杆菌属和 Blautia 菌丰度有关,而与更低的乳酸杆菌丰度有关。
新生儿口腔菌群受产妇的产道菌群影响,抗生素使用会降产阴道乳酸杆菌含量,进而减少新生儿出生时从母亲产道里获得的乳酸菌数量。这项研究提示:婴幼儿性格受出生时的微生物影响,而改变微生物(比如使用抗生素或非正常饮食)就可能改变性格。
食与心小结:尽管哪种微生物与哪种性格特征有关还不能精准确定,甚至同一微生物在不同阶段(比如断奶前和断奶后)与性格的关联也不尽相同,世界各地的不同研究都显示儿童性格与肠道微生物有关。微生物本身当然不能对人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直接作用,它们通过分解正确的常规食物,产生其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以及化学信号分子,来影响大脑功能网络,进而影响儿童的性格表现。随着年龄增加,儿童的菌群会随着饮食类型波动、药物干扰、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而逐渐发育成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微生物的功能(比如合成短链脂肪酸还是合成毒力因子)与性格的关联可能比菌类(比如是拟杆菌还是大肠杆菌)更近。
相对于孩子,大人的性格更加稳定,自主性也更强,大人的性格会受菌群影响吗?
四. 成人性格与肠道菌群相关
对于成年人的性格,科学家一般使用基于大五人格理论的量表进行评估。量表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分别是:
开放性(Openness)特质: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对新体验的接受程度。高分:富有创造力,喜欢探索新事物;低分:偏好传统,较为保守。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特质:有条理、负责任、自律和追求成就。高分:目标明确,注重细节,有良好的时间管理。低分:较为随性,可能缺乏条理。
外向性(Extraversion)特质:社交性、活力、自信和情感的外放性。高分:喜欢与人互动,乐观且充满活力。低分:内向,倾向于独处或小圈子交往。
宜人性(Agreeableness)特质:同理心、友善、信任他人和合作意愿。高分:乐于助人,待人友善。低分:较为独立,甚至可能表现出竞争性或怀疑。
神经质/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特质:情绪稳定性与对压力的敏感程度。高分(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情绪波动大。低分(情绪稳定):冷静、情绪控制能力强。
2018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成年人的性格特征与粪便微生物显著相关。与低开放性组相比,高开放性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高;高神经质组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和嗜血杆菌属(属γ-变形菌纲)的的丰度增加相关;高尽责性组与产丁酸盐的细菌(包括毛螺菌科)的丰度增加相关。【7】
由于神经质高的人更可能罹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者更关注这种性格特质与微生物的关联。量表的神经质包含6个维度,焦虑 (N1)、愤怒的敌意(N2)、抑郁(N3)、自我意识(N4)、冲动(N5) 和脆弱性(N6)。
2021年的研究通过四分位数将参与者分为低分组和高分组,≤第25百分位数为低分组,而≥第75百分位数为高分组。分析发现,低焦虑组表现出更高的α多样性,而脆弱组表现出更低α多样性;相比对应的低分组,高焦虑组、高自我意识组、高冲动组和高脆弱组的肠道菌群组成都显著不同;高神经质组富集了更多的嗜血杆菌属和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丰度增加与神经质高、更焦虑和更脆弱有关;Alistipes丰度降低与更高的自我意识有关;Christensenellaceae(属厚壁菌门)丰度降低与更高的焦虑和脆弱相关;而Oscillospirales丰度降低与更高的冲动有关。【8】
2024年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进一步确认了粪便细菌与神经质性格特质的关联。【9】神经质与更少的乳酸杆菌属、丁酸弧菌属、Blautia 属和Ruminococcus torques等有关;与高多的Ruminococcaceae UCG009 和Ruminococcus gauvreauii group有关。这些细菌可能通过影响谷氨酸、谷氨酰胺和丁酸盐代谢影响神经质性格。
2020年的一项研究除了分析成年人的粪便菌群和性格,也探讨了饮食的影响。这项研究发现:成年人的性格特征与粪便菌群组成和多样性有关;压力和焦虑与菌群多样性降低有关,而宜人性与菌群多样性增加和社交网络更大有关,也就是社交越多的人往往菌群多样性越高。【10】
关联饮食的分析发现,多吃含有天然益生菌或益生元或膳食纤维食物的人,焦虑、压力和神经质水平明显降低,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也较小。
最新的一项荟萃分析也发现:神经质低、外向性高、开放性高、宜人性高和尽责性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健康饮食习惯。
另一项研究分析了老年人性格与粪便菌群的关联。结果发现,粪便巨单胞属、巨球菌属、梭杆菌属、泄殖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梭状芽胞杆菌属、乳酸杆菌属、链球菌属、拟杆菌属和脱硫菌属的成员都与至少两种情绪、人格和/或认知保持紧密相关,无论是否调整慢性病调整,以及无论是否包含兄弟姐妹。比如,巨型单胞菌丰度与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呈负相关,与宜人性呈正相关;梭杆菌属丰度与开放性和外向性呈负相关。【11】
2023年的一项对大数据库中的基因、肠道微生物和性格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质和一般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双歧杆菌属的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双歧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与一般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2】
越来越多的研究确认人的性格特征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神经递质等关键物质的代谢来影响性格。
由于人的菌群易受饮食和药物等因素影响,目前为止世界上并没能确定哪一种性格特征与哪一种微生物之间的关联,这个领域研究的对抗者们总强调,既然宣称行为与微生物之间存在关联,那么一定可以被科赫法则(Koch postulates)检验通过!要么指出:为什么别的人群没有发现这种关联,而这个人群却有关联!
食与心在早期研究也曾有过类似疑惑,后来在研究历程中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已经完全释然。菌群的影响可以说像星际水平的那些关联,你越看到的多,释然的地方越多的同时,迷雾也随之会越多。但是食物或药物改变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控制着人类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寿命、认知和幸福感这个模式是不变的。
食与心温馨总结:性格这个稳定又复杂的心理特征,绝不会由几十万公里外的遥远天体星座决定,那遥不可及的星座甚至对我们生存的太阳系都没有任何支配能力;当然也不会由自身血型决定,因为人类已经发现的仅仅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的血型就有30多种,跟器官排异和免疫识别有关的数百种白细胞血型,红白组合那就有更多更多了,甚至都能用作亲子鉴定,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研究证实过这些基因类型或者某个超级组合类型与性格有哪怕是微小的相关性;一个犯罪屡发的地方,市长也不会认为是自己管理的那个社会引发;也不会有哪个老师站出来对一个品行有严重问题的人说,他的错误是教育出了问题。而由大脑和肠脑(肠+肠道微生物)决定的发现在今天确实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共识。
健康的大脑是人类表现出各种性格特征和行为的基础。关键脑区的损伤会改变人的性格,比如医学史上注明的菲尼亚斯·盖奇案例。药物扰乱大脑功能会影响性格表现,比如温和的人醉后可能暴躁易怒,沉默的人醉后可能喋喋不休,一向不哭的人醉后哭个不停。大脑疾病时人的性格也会发生改变,比如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从原本的外向快乐变得内向抑郁。
尚未出生时,胎儿就开始暴露于子宫中的微生物。胎儿出生时暴露于妈妈产道的微生物,出生后通过哺乳、饮食饮水、药物、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获得了与自己的共生共存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能向人类释放自身信号(比如囊泡、毒力因子),也能代谢人类摄入的食物药物等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信号,影响人体的神经递质代谢、免疫状态(促炎VS抗炎)、能量代谢等,进而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表现。
肠道菌群不同的健康儿童和成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行为。比如肠道促炎菌多而抗炎菌少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焦虑和冲动等神经质问题;肠道菌群多样性高的人往往更开放,更乐观,更爱社交。
如果结合成瘾、攻击行为、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等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情况,菌群对性格的影响更易于理解。当菌群变化较小时,人的性格行为会出现波动,但不会损害正常生活;但当菌群变化剧烈时,性格行为就可能出现明显改变,甚至无法正常生活。
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提示性格可以改变,放下屠刀也不一定能够成佛,让一个冷血残酷的杀手变得温和宽容,心理上的大彻大悟也许更多跟吃斋饭有关。包含大量低加工植物性食物的斋食能改变人的肠道微生物,增加肠道的产丁酸菌和抗炎菌,减少释放毒力因子的菌,从而让人变得更加平和更加冷静。
老人们经常感叹一种现象:原本在家好好得孩子,去大城市闯荡后“变坏了/学坏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不一定是近而变,更多是出去之后大吃大喝,食用大量高温烹饪肉类食物、喝的大量酒和甜饮料,特别还有各种高科技加工食物等等都会改变肠道菌群,让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表现不同于以往。
当然,如果能经常食用无添加发酵食物、多食用益生元食物和各种不同的膳食纤维,都有助于调节菌群,让人变得更加快乐、更加乐观、更加有责任心和乐于学习。
虽然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无意中通过饮食反向调整性格,没有节制的胡吃海喝之后人也更加焦虑/抑郁/烦躁。在食与心的影响下,很多人加入群通过饮食和菌群调整让自己更加开朗乐观,更加积极尽责。实际上,食与心所在实验室20多年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这样的案例。
食与心的读者们很多学会有意控制饮食来提升自己和家人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与食与心互动和关注菌群健康,整整一代人的研究也证明了仅仅注意饮食的妈妈生出孩子往往非常好带,经常被周围人夸聪明,性格好,他们的爱称都是”菌宝“。家庭从上到下调整饮食和菌群,减小了丈夫/孩子的脾气,提升了记忆力,让食与心感受到,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远不如营养师的积极影响更大。
参考材料
Phineas Gage - Wikipedia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 Developmental Biology Journal | Wiley Online Library
Development of the infant gut microbiome predicts temperament across the first year of life |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 Cambridge Core
Changes in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life predicted the temperament in toddlers - ScienceDirect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newborn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and behavioral temperament - ScienceDirect
Microbial exposure at bi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temperament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childhood |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 Cambridge Core
Correl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personality in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 Science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Six Facets of Neuroticism in Korean Adults
Identifying and ranking causal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neuroticism - ScienceDirect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are related to human personality traits - ScienceDirect
Gut bacterial taxonomic abundances vary with cognition, personality, and mood in 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 ScienceDirect
Evaluating the Genetic Effects of Gut Microbiota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ticism and General Happiness: A Polygenic Score Analysis and Interaction Study Using UK Biobank Data
推荐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