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一起看看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1.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在西欧社会的影响

2. 归纳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

3. 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4. 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学习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学习难点:

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大的是 。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德意志、 、意大利等国。2. 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 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 。

3.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4.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与教会观点相悖的思想都被称为“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 凌驾一切。

5.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 制度结束, 也衰落了。6. 东罗马帝国定都 ,此地原称 。

7. _________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13世纪末, 国家在西亚兴起,15世纪中期,他们攻陷 ,灭亡了东罗马帝国。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 查理.马特改革的时间、内容、后果。

②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③ 市民阶级的形成及意义

④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课文动脑筋。要结合中国历史展开广泛的讨论。

(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1.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1)时间: (1)东罗马帝国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特点: (2)6世纪后

3.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 (3)斗争: (3)15世纪中期

(4)发展:

(五)巩固训练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3.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 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 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 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学习目标:

1. 了解: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

2. 知道: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

3. 叙述: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4. 正确分析: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5. 学会: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学习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学习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公元前 世纪,古代伊朗以 人为中心形成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中期,波斯帝国 次出征希腊,史称 。希波战争, 赢得战争的胜利。

2.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 国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后期, 继王位,他足迹远达 ,建立地跨 三洲亚历山大帝国,定都 。

3. 任罗马帝国皇帝后,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到 世纪疆域达到规模,东起 ,西临 ,南抵 ,北达 ,地跨 三洲, 成为内湖。

4.罗马扩张与征服一方面充满着 ,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我们现在运动会中的马拉松运动出现在那一个战争中?

②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疆域

(三)拓展延伸

①怎样才能正确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的征服

②观察下面《罗马帝国疆域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一说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所到达的地方。

(2)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罗马历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它对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

(四)系统总结

一、希波战争 二、亚历山大东征 三.罗马扩张

1.背景: 1.背景: 1.背景:

2.时间: 2.时间: 2.时间:

3.经过 3.过程: 3.结果:

4.结果: 4.帝国疆域:

5.影响: 5.罗马扩张的影响

(五)巩固训练

1. 罗马为了取得地中海霸权,曾经和谁展开长期争霸

A.埃及人 B.印度人

C.迦太基人 D.波斯人

2.下列最早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是

A.埃及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3.古代雅典人设置“马拉松长跑”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中的英雄

A.特洛伊战争 B.希波战争

C.伯罗奔尼撒战争 D.罗马的扩张战争

4.使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人物是

A.凯撒 B.安东尼

C.屋大维 D.斯巴达克

5.有关古代世界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世界战争大多规模大,范围广

B.希波战争进行了三次,最后波斯人取得胜利。

C.有很多古代国家通过战争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古代世界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的传播

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自日南檄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 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① 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② 材料二中的“大秦”在世界指哪个国家?材料 中记载大秦王安敦派使者到中国具体是在哪一年?这个史实记载在哪部书中?

③材料三能说明什么?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六)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

2.说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阿拉伯数字的关系

3.叙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4. 通过学习,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学习难点:

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解决下面的问题。

1.很久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其中就有的连接 的丝绸之路,通过这些商路,中国的 、 、 、 ,印度的 、 、 等作物也传到欧洲。

2.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 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3.阿拉伯数字的创造者是 人, 人把它发展并传播。 __________(时间),阿拉伯数字与现在写法基本一致。

4. 年,17岁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 的赏识。《_________》一书记述了马可•波罗在 经历与见闻,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与向往。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2、我们的问题(学习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中提出来向全班同学推荐)

3、老师的问题

①阿拉伯人在交流中有什么贡献?

②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人类记载数量的方法是结绳、刻木。例如,被人借走10碗豆子,就在木头上刻10刀。数量少的时候还好记,数量多了以后就很麻烦了。

(1)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古代印度人是怎么做的?

(2)人们把他们发明的数字称为什么?

(3)数字的发明与运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重大作用?

(三)拓展延伸

请你与同学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自由发表见解。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 北师大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模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