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2.掌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3.掌握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4.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历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各有何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这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出示课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繁荣及其崩溃
(1)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迅速快的表现是什么?
师:这一时期的经济可以用“繁荣”来形容了。这一切使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永久的稳定”当年就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说:“他将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汽车”话音落下不久,爆发了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
(1)原因
师讲解:①销毁商品的原因:垄断资本家要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在当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产阶级盲目扩大生产,较比较之下,人民的而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部出去,引起产品积压。“物依稀为贵”才能维持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②暴露的本性: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经济危机开始的时间、地点、标志
讲解:股票市场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值,人们就会抛票。黑色星期四让经济危机从此开始,并迅速蔓延到美国,进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课件:结合两幅图片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4)影响
出示课件:这次经济危机有何影响?
当这样一场经济大危机向整个资本主义袭来的时候,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
三、罗斯福新政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受到的损失,面对危机,胡佛政府一筹莫展,仍然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致使经济危机更加严重,人民怨声载道。1932年罗斯福以候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美国记者就危机中的具体问题采访罗斯福,罗斯福对每一问题作出详细的解答,针对性制定方案以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
罗斯福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方法,使对手黯然失色,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连任4届的总统。罗斯福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实行新政。(出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①新政的中心措施?
②新政的特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师总结:到1933年夏100万雇主表示愿意遵守规定,900万工人在蓝鹰的标志下工作。这样资本主义从无政府状态纳入到有控制的轨道,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通过上述对工业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使美国经济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数字是的例证。(出示课件)
③评价
四、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它是资本主义历最深刻、破坏性的危机。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为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下节课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2
一、基本情况:
中考即将来临,最后一百天的复习成为关键。当前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对学习热情高;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0%,学习发展生占50%。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历史成绩的优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中考总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升学。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理想学校,我在复习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
三、方法措施:
(1)备课
针对九年级的复习课,我的教学设计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由学生自主完成本单元基础知识的梳理。第二步,由讨论思考题组成。针对单元重点和近年来中考的试题,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题目,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第三步: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本单元的试题,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梳理”、“探究”、“训练”三环节完成。第四步是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相互交流。
(2)上课
高质高效的上课,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反对全面讲,讲全面。努力删除教学中的无效环节。随着命题思想的逐渐转变,中考改革探索的不断完善,对一线的九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复习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3)布置作业和训练
一要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二要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① 适量性原则。事实证明,学生所做习题,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做一定
量的习题为。九年级阶段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在短时间内
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要精选习题,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效益。 ②
整体性原则。整个九年级阶段的复习分成两个轮次,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一轮复习按教材
章节顺序切块复习,选题要体现基础性,强调覆盖面,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二轮复习体现专题原则进行
复习,教师选题要注重本学科内知识的纵向联系,要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目的是加强学科内的综合;
临考前(或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的复习要回归课本和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选题要突出热点、联系现实,
以达到综合训练,提高能力的目的。 ③ 适应性原则。在选题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近两年
的中考题。《考试说明》强调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注重学生在知识迁移、问题思考和解决过程中表现
出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学和复习中就必须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
成。复习什么内容、抓什么重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增强素质和能
力,这样,才可能自如地应对多种背景,以及多变的设问角度。 ④ 梯度性原则。同一年级或是同一班级
的学生,在学习方法、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梯度性原则。保证做
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任务要求,做到激励尖子生让其吃饱,关注中等生让其吃好,兼顾学困生
让其消化得了,充分落实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4)认真研究典型试题及评析,了解中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
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明确中考历史的命题趋势,注意综
合分析几年来我市中考文科试卷,认真研究每一道题,力求从中得到启发。试卷讲评要重视学生的薄弱环
节,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关注命题意图,了解解题方法,找出解题规律。
(5)加强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语言。
在复习时候,需要一定的练习来配合以巩固复习的效果。但在进行练习时,切不可搞题海战术。针对复习
中暴露的问题,归类分析后,进行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构思、组织材料、成文的能力。
中考复习的效果最后要反映在答题上。虽然不同试题具有不同的答题方法,但都讲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中考复习的能力检测题,通过自我测评,让学生了解试题类型、掌握解题方法、
思路、技巧等。 在练习和考试中都应注意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
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化,
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
(6)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要求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
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双基”是历史考试考查的重
点。复习时要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科学、灵活地
复习,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复习方式。
(7)融会贯通,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
在复习时应对教科书融会贯通,要重视整合专题知识,突出重点,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适当打破单
元、课之间的界限,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与
世界史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复习时应尽可能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联系,做到复习中国历
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之下;复习世界历史时,把教科书中的中外历史知识有机地整
合,这样在解题时就能触类旁通。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其发展都有纵、横两大坐标。纵是指社
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横,是指不同
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特点。复习时应该注意加强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逐步形成较为整体的历史观来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8)关注重大纪念、社会热点和时政。
复习时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国家及
世界重大的纪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时政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2/3页
(9)学困生的辅导: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让学困生学得轻松。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在
设计习题时,注意分层次和梯度,
四、复习安排 :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1、复习时间:2009年3月—4月上旬
2、复习内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部分,分单元,分章节,依据课程标
准和考点要求复习,强化知识点,考点,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
3、复习方法:抓住主干知识。因为这一阶段是第一轮复习,重视课本,让学生认真听好课,抓住知识,
抓线索,抓问题,抓重点。把分散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
干知识网络。采取“滚动式”复习,依据课本、单元知识考试连前不连后,夯实基础,过好考点关。
第二轮:专题复习
1、复习时间:2009年4月中旬—5月中旬。
2、复习内容:
专题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
专题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
专题四、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专题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
专题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史。
专题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
专题八、时事热点。
在记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等形成概括性、
本质性、特征性认识的能力。经过整理知识,系统化知识,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灵活应用课本知识作答。
突破重点、难点,运用知识,检查堵漏知识盲点。
3、复习方法:采取分专题、分知识点复习法,以知识网络为线,专题分块复习和考试
第三轮:综合复习
1、复习时间:2009年5月下旬—中考前。
2、复习内容:注重政史综合综合、适应开卷考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复习方法:这一轮复习体现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通过综合检测、模
拟训练,查漏补缺,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用中考常见题型把初中阶段重点知识展现出来,使学
生“胸有成竹”,轻松上考场。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3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重点知识对比表:
一、1919——1929年 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基本特征:美国取代欧洲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政治格局
主要史实:①西欧经济衰落,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日本称雄东亚
②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
时 间
1919年1月。
地 点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内 容
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故巴黎和会又称“分赃会议”)
操纵者
三巨头:美(威尔逊)、英(劳合·乔治)、法(克里孟梭)
《凡尔赛和约》内容
内容:
(1)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影响: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时 间
1921—1922年。
与会国
美、英、日、中、法、意等九国。
《九国公约》内 容
(1)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2)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其实质“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影 响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929—1939年,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基本特征:资本主义陷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中,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以渡过经济危机。
主要史实: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处于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威胁之中
美国
的罗
斯福
新政
背 景
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目 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
加强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评 价
本质特点: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成效(影响):(1)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2)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3)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5)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德国
法西
斯力量的猖獗
希特勒上台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
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
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1)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身份;
(2)犹太人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
(3)不得参军; (4)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5)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
(6)对犹太人发动袭击,捣毁他们的住宅和商店,强迫他们清扫街道。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4
知识点归纳: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3.参加国: 27个战胜国 4.主宰国: 英.法.美(三巨头)
5、结果:签约①《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②对其他战败国和约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实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没有任何权力,任人宰割。
(启示:属于强权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提高综合国力等。)
7、作用:凡尔赛体系建立
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8、国际联盟建立
时间:1920年1月 地点:日内瓦 主宰国:英、法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组织。
国联≠联合国。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机构,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2.时间: 1921年 3.地点: 美国华盛顿
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4.参加国: 九国 5.主宰国: 英.美.日
6.结果①《四国条约》② 《五国条约》③《九国公约》
7.性质: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九国公约》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8.影响: 华盛顿体系建立
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9、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一、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危机的爆发: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②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快速增长与人民购买能力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爆发: 从美国开始
3.时间: 1929至1933年
4.特点 • 波及范围特别广 • 持续时间特别长 • 破坏性特别大
5.影响 • 经济萧条,工人失业,人民生活严重恶化,社会生产遭严重破坏.
•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三.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2.手段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措施1.整顿银行 2.调整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 4.举办公共工程
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局限性: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罗斯福新政“新”: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都对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都是成功的探索,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① 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 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 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 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② 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④ 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⑤ 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⑥ 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1、新政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需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主导,需振兴民族工业以增强综合国力;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要适时适度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制度要符合国情不断创新,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借鉴作用:(1)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3) 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5) 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2、罗斯福的精神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第5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现代法西斯的含义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
法西斯成了专制独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词。
法西斯主义的三大特征:
1、独裁专制 2、极端民族主义 3、军国主义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工业下降,失业剧增,银行倒闭,外贸锐减,社会矛盾激化。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自称“国家元首”
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发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他们在德国陷于绝望时,不失时机地开展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最终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内政:在政治上,打击共产党和其它政党,实行纳粹党的一党独裁统治,还强化专政机器,镇压、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在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毁大量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扩军备战,并与意大利、日本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统治措施:1、制造“国会纵火案”,诬陷打击共产党
2、解散工会,取缔一切政党
3、强化专政机器
4、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
5、迫害屠杀犹太人
6、疯狂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建立标志:1922年10月,墨索里尼 “进军罗马”
统治措施: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对外→侵略扩张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背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5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底2、召开地点:北京
3、主要内容: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4、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5、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以后,我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了上海、天津、广州等一批沿海城市,还成立海南省、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四、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
(1)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
(2)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沦为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由于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教案相关文章:
★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教案模板
★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模板
★ 湘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模板
★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模板
★ 初一历史复习课教案设计
★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 初三历史说课稿模板五篇2020
★ 最新初中历史重点复习提纲九年级上册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