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家!您身边的写作助手!请记住我们域名:4218.cn

精选历史改革变化教案优秀范文

安卓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历史改革变化的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精选历史改革变化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重温课本84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学生回答: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出现了一些设备先进的中小学校。”

  多媒体显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邓小平的照片)”

  师:这个题词不仅是对景山学校的,更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针。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真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历史回顾。

  多媒体显示:历史回顾

  师: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多媒体显示: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师:“在政治课中大家多次接触到《义务教育法》,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小女孩: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小男孩: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师:“尽管我们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了青少年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少数地区的孩子还不能享受到这种权利和义务。”

  随后教师问题:总有一些孩子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纷纷阐发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生:“应该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我们就能很好的发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进步了,经济也就发展了。”

  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到发展经济和教育的关系,提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多媒体播放短片“科教兴国”(视频:科教兴国)。

  师:“‘科教兴国’战略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教育事业的呢?”

  ①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②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面对我国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同步成长的你们更应该放眼看世界!”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一下。

  生:“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高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战后经济颓废。然而仅仅一、二十年时间,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飞跃令人咋舌,两国分别成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尤其日本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强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依靠美国扶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视教育。”

  生:“发展中国家新加坡也是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保证了科技和生产对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70年代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不仅超过西方,而且成为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令世界瞩目,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师:“这些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后天的生产力,所以高瞻远瞩的邓小平一再强调,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自然能够“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师: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教师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资料的汇总,思考、讨论并作答。

  ①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网址、图片、文字资料等)

  ②科学研究硕果累累。(“863” 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明奖。鼓励学生查找课外资料,说出具体事例)

  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都是我们新时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么,我们青少年又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呢?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生:“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生:“想要考重点高中,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理科我很喜欢,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诺贝尔’奖,为国家作贡献。”

  生:“初中毕业后,我打算去读艺术高中,以后考艺术学院,做一名演员,能走向国际。”

  生:“我不想读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读技术学校,早点工作,边工作边深造,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

  生:“我们读初中毕业是最低的标准了,多数人都还是希望能继续深造,现在读大学是我们的起码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断地扩招,所以,我们为了自己也得好好学习,要不然,怎么在以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师总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课后思考和探讨

  对于我国目前尚存在8507万的成人文盲,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课后小结

  精选历史改革变化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这首《爱我中华》一定非常熟悉,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师: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征。首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多少。咱们来进行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怎么样?(学生抢答)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师: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生: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主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92%,少数民族有55个占8%。

  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

  生: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从全局上看,各民族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大杂居。从局部来看,在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区里,又有其他民族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汉族为主,但是天穆一带又是在津回民的聚居区)这叫做小聚居。

  师:这种特点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人口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就明确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请同学们以藏族为例,探讨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和亲、会盟)。

  (2)管辖: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dalai班禅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近代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同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4)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活动:请同学们以藏族人大代表的身份,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分组模拟西藏人民如何管理本民族事务

  ①组-针对近期发生在西藏的——,联系西藏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表一份谴责声明

  ②组-商定一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组-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洽谈一个招商引资的合资项目

  ④组-从文化、教育、民族节假日、工作时等方面制定一项民族优惠政策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例: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门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中还有自己的代表。这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每周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西藏自治区还有变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那么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呢?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封建制、农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过广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师: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世界屋脊之上也有了电气化火车呼啸而过的身影。这些工程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对外开放的步伐,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师: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样不但能使西部人走向富裕,同时也能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课件演示)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最后,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华大家庭团结兴旺,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精选历史改革变化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

  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 一个跛足的巨人

  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1、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一 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

  2、 辉煌的背后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

  生分别回答:

  (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

  (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

  二、 困境中的尝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

  1、 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扩大管经权

  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方面的第二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是对所有制的突破;工业方面的扩大管经权是对指令性计划突破等等,政治上,突破个人崇等等,学生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从总体看他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他的改革只是“头痛医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liuxue86.com

  2、 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依旧是“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之后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

  1、 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后转向政治改革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①从根本上突破了旧体制;②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③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结果:改革背离了方向,导致苏联

  三、超级大国的殒灭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1991年底,苏联解体。

  四、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一

  材料一: 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俄国史》

  材料二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忽视党的自身建设上,败在了丧失民心上!

  视角二

  材料一

  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材料二

  1988年,苏联资金的90﹪给了重工业,食品工业只占6.3﹪,消费品工业仅占3.7﹪。据统计,1990年头10个月,苏联在1200种基本消费品中,有1150种经常断档缺货;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购买。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上,败在了改革者的决策失误上,败在了忽视民生上!

  启示:要处理好农重轻的比例关系;要始终关注民生.

  视角三

  材料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

  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发?

  生: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必然充满着艰辛、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的!苏联改革的失败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五、为国家民族做出选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从列宁和斯大林的改革中吸取有益做法和理念,改革要适应时代要求;又要吸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中的教训,改革要彻底;同时我们要警惕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不能背离改革方向。同学们,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里,让我们努力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

  课后习题

  1、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首次冲击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2、对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B.使国家权力分散

  C.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加强

  D.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

  3、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o一九事件”。下列对此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试图使苏联摆脱危机

  B.“八o一九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C.通过政变戈尔巴乔夫强化了国家领导权

  D.没有“八o一九事件”,苏联就不会解体


相关文章:

1.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2.八年级下册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3.高中文科历史、地理、政治教材改革有哪些新变化?

4.高考历史改革题

5.高一上册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