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东四个农业大省的十二个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实推广情况、农民的收支情况、土地的使用情况、农业教育情况,并设置三个访谈提纲和一个数据统计题。调查对象为农村地区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学,或有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的农村家庭,调查地区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区,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了解如下情况:
(一)政策宣传与农民接受情况
1、农民对新政策的了解情况
从问卷第二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对于国家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84%的农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况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了解新政策的农民人数中最高的为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仅4.7%。
2、农业税减免情况
四省份基本做到了农业税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实情况较好(90.5%)而且没有变相收税现象。安徽省最差,虽然100%的农民承认农业税全免,但有46.9%的农民反映有变相收税现象。山东、湖北两省有的地区农业税部分减免。
3、种田补贴情况
72.6%的农民认为,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全额补贴的占24%,四省份的情况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较好,全额补贴占到了34%左右。
4、技术支持情况
基本没有技术支持的占59.8%,认为情况一般的占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东、湖北情况一般。
(二)农民的收支情况
1、收入情况
农民收入的总体情况:68.4%的农民收入在2000-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农民有57.8%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其余三省与总体情况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态分布,高、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农业收入,数据显示57.3%的收入来自农产品种植业,其中安徽此项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占29.6%。
2、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为子女上学,其余27%和23.9%的支出是在农业投资和日常生活开支。河南农民在子女上学投资比例最大(48.8%),山东最少为37.7%,但山东农民在农业投资上较多,占到38.1%。
3、新政策对农民收支情况的影响
在增收方面,54.2%的农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为22.9%,剩余的22.1%认为无明显变化。湖北省农民有明显增加的占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仅占10.5%。
4、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在农业原料价格变化后,认为收入稍有增加的农民比例为42.2%,明显增加、无增加和负增加的比例各占20%左右。安徽省明显增加比例较高(32.8%),河南省负增加现象严重(44.2%),山东、湖北与总体情况一致。
5、农民的收支平衡情况
48%的农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于支出,有明显节余的占34.4%。其余的农民负债,占17.6%。收入大于支出的农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东、湖北农民负债现象较严重,都为21%。
(三) 土地的使用情况
关于土地种植权的变更期限问题,31.8%的农民反映土地从来没变,15%的农民的种植权的变更期限为10-15年,5年以内和5-10年的分别占24%左右。土地变更较为频繁(10年以内)的是山东(66%)和河南(71.5%)。其中变更期限在5年以内的,河南最高(54.7%),山东为31%,安徽省土地变更期限都在10年以上,从来没变的达46.9%。湖北省从来没变和5-10年变更一次的基本各占一半。
如果频繁变更土地,将导致68.7%的农民不满意,40.2%的农民无所谓。安徽省农民的不满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将耕地作为它用现象,75%的农民反映有这种现象,其中河南最为严重(96.8%),安徽最低(53%)。
(四)农业教育情况
从来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和偶尔接受一点的农民占95%,其中完全没有接受过的占62%。湖北从没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民比例较低(52.5%),安徽最高(69%),山东和河南的农民都占65%左右。经常接受教育的农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区仅为2%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的“三农”政策目的是要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的获得实惠。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税的减免、种田补贴的发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种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但在看到“三农”问题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三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有义务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政策推广和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宣传渠道窄、推广力度不够、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80%以上)的农民只对新政策部分了解。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宣传途径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传栏等相对固定持久的宣传方式,有的地方有类似的宣传栏,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用扩音喇叭口头传达政策法令虽然比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较差和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的态度也是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虽然有地方电视台宣传政策,但农民很少去关注政策,事实上,他们仅仅听说有农业税的减免和有种田补贴,而对补贴数额、技术支持等了解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农民误解政策,同时宣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
(二) 农民增收困难多
农民收入途径单一,农业教育影响农民增收意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只能种植某些农作物,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教育学校,农民很少接受农业教育,在农业创新方面存在障碍,农民们的种植理念十分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少有农民有将农产品集中后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1、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变相收税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四个省的基本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情况整体较好,但种田补贴还有部分地区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变相收税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以县、乡、村三级排涝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村级投工投劳等名目收取费用,为农民增收设置了层层障碍。
2、子女教育的支出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当前农村中,有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自己子女通过读书来改善的生存环境,但高额的教育支出使大部分有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负债,同时也减少了他们对于对农业的投资,对于主要收入来源靠种田的普通农村家庭而言,子女的教育的支出和农业投入资金的匮乏让他们增收变得遥不可及。
3、农业原料价格不稳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但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厉害,带来很大的幅面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反映由于化肥种子价格上涨厉害,他们的收入出现了负增加。河南省无为县仓头镇周店村的村支书季学王在反馈的书面材料中提到:“我们村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化肥价格的暴涨(涨幅有70%-80%,有的甚至达到100%),然而棉花价格基本不动,种田补贴、减免的农业税又被洒到田里去了,农民们对此抱怨颇大,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来缓解这一矛盾。”
4、技术支持难以实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有关“三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技术支持的推广。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农业技术人员一部分被分流出去,在岗的人员由于工资低且有时还不能正常兑现,工作缺乏积极性。对于养猪等副业生产,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还偶尔进行一些相关指导,但对于传统的种植业很少有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在调查的结果中,基本没有接受农业技术教育的占到73%,对于相关技术支持感到满意的占到不足4%。农民只有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向周围内行人学习等传统的方式获取农业技术。
5、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土地流失比较严重,流失的主要原因农业生态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建筑用地和土地污染破坏等。调查显示,将良田用于建房等他用广泛存在与广大农村,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二是土地变更较频繁,一块土地使用不到两三年就转给其他人,农民就不会认真的去养护土地,这样导致土地的肥性逐年下滑,严重影响粮食收成;三是土地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面貌难以得到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农村教育落后影响政策落实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阻碍我国农业进现代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三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政策的推广和落实都需要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村青少年年的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青年”,他们更有可能在将来投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所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但是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另外,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家庭都要靠贷款或借账等形式来支付子女巨大的上学费用,农村家庭的低收入与教育的高收费已经形成了一个鲜明地对比,很多农村孩子都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终止学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教育落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影响“三农”政策实施效果-影响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恶化教育环境。
三、对策性建议
“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更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针对目前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政府部门应该本着对农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政策宣传到位,力求将政策送到每个农民心里去。比如除依靠宣传板、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途径外,可以组织农民进行相互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或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在政策理解上的困惑,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层工作,真正地成为百姓的政府。
(2)建立监督机制,政府层层把关。在政策宣传到位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农民了解自己该得到那些优惠和减免后,如果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农民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惠,如仍然有变相收费的情况,应该能及时方便的向某些部门的反映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在提到此类问题时,大多数人表示就算知道自己吃了亏,也不知道该找哪里去评理,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在当前看来尤为必要,建议各地可以分级别的在每一级政府设立专门的“三农”问题投诉信箱,受理并及时处理农民反映的问题。另外县一级政府也可以定期的组织不同乡镇和行政村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座谈和交流,在农民根据自身利益的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哪些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如何也就会一目了然,更加便于开展工作。
(3)深化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体制改革,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农业技术队伍的人员稳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有足够的经费。与此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设岗定责,制定完善的奖励考核标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队伍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加强农业发展后进而实现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
(4)稳定农业原料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原料的价格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到农民的创收水平,会对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生很大作用。国家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要坚持限制农业原料价格,可以通过原料限价补贴的方式对生产农业原料的企业和部门进行补助,将出厂价格限制在一定水平,同时,尽可能地改农业原料私人经营制为集体经营方式,严厉打击原料中间商投机抬价的行为,真正的将最高限价执行到位。另外还要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粮食按国家保护价收购,这样才能使农民增收,才能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5)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村教育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推广能否顺利,而基础教育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难中之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基层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按时发放工资,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要尽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还要规范学校收费,减轻农民的教育投资负担,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为农村能持续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6)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农民权益。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二元制”让农民在身份上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农民创造着城市的经济财富却不能同等权利地分享其利益,这是农民最大的苦处,如果政府能全面的取消户籍差别,还给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给予适当的宏观调配,农民将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定能得到提高。同时,给予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解决农民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更积极地从事农业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讨和摸索,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户籍问题作为一个“三农”问题来看待,或者是将取消户籍差别作为一项“三农”政策来实施,一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看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三农”政策的落实是“三个代表”的最好实践,是农业现代化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本次调查涉及河南、湖北、安徽、山东四个农业大省的十二个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涉及到政策的落实推广情况、农民的收支情况、土地的使用情况、农业教育情况,并设置三个访谈提纲和一个数据统计题。调查对象为农村地区有代表性(如多子女,有子女在外上学,或有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的农村家庭,调查地区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中的代表性地区,调查共发放问卷365份,回收358份,回收率98.1%。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的了解如下情况:
(一)政策宣传与农民接受情况
1、农民对新政策的了解情况
从问卷第二题的选择情况来看,对于国家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84%的农民部分了解,其中安徽省普及情况较好(93.8%部分了解);在完全了解新政策的农民人数中最高的为河南省(18.2%),安徽省最低,仅4.7%。
2、农业税减免情况
四省份基本做到了农业税全免(65.9%),其中河南省落实情况较好(90.5%)而且没有变相收税现象。安徽省最差,虽然100%的农民承认农业税全免,但有46.9%的农民反映有变相收税现象。山东、湖北两省有的地区农业税部分减免。
3、种田补贴情况
72.6%的农民认为,有一些补贴,但不知道是否足额。全额补贴的占24%,四省份的情况基本相同。安徽、湖北较好,全额补贴占到了34%左右。
4、技术支持情况
基本没有技术支持的占59.8%,认为情况一般的占36.6%。其中安徽最好(上述两项比例分别为37.5%和57.8%),河南最差(76.8%和18.9%)。山东、湖北情况一般。
(二)农民的收支情况
1、收入情况
农民收入的总体情况:68.4%的农民收入在2000-10000元,在四省份中,只有安徽省农民有57.8%的收入在1万元以上,其余三省与总体情况大致相同,收入呈正态分布,高、低收入人数都较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农业收入,数据显示57.3%的收入来自农产品种植业,其中安徽此项比例最高(82.8%),湖北比例最少,但仍有41.4%,其次主要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占29.6%。
2、支出情况
农民支出的主要方面,44.8%的支出是为子女上学,其余27%和23.9%的支出是在农业投资和日常生活开支。河南农民在子女上学投资比例最大(48.8%),山东最少为37.7%,但山东农民在农业投资上较多,占到38.1%。
3、新政策对农民收支情况的影响
在增收方面,54.2%的农民表示有少量增加,有明显增加的为22.9%,剩余的22.1%认为无明显变化。湖北省农民有明显增加的占44.4%,比例最高。河南省最低,仅占10.5%。
4、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在农业原料价格变化后,认为收入稍有增加的农民比例为42.2%,明显增加、无增加和负增加的比例各占20%左右。安徽省明显增加比例较高(32.8%),河南省负增加现象严重(44.2%),山东、湖北与总体情况一致。
5、农民的收支平衡情况
48%的农民收支基本平衡。收入高于支出,有明显节余的占34.4%。其余的农民负债,占17.6%。收入大于支出的农民比例中,安徽最高(53.1%),山东、湖北农民负债现象较严重,都为21%。
(三) 土地的使用情况
关于土地种植权的变更期限问题,31.8%的农民反映土地从来没变,15%的农民的种植权的变更期限为10-15年,5年以内和5-10年的分别占24%左右。土地变更较为频繁(10年以内)的是山东(66%)和河南(71.5%)。其中变更期限在5年以内的,河南最高(54.7%),山东为31%,安徽省土地变更期限都在10年以上,从来没变的达46.9%。湖北省从来没变和5-10年变更一次的基本各占一半。
如果频繁变更土地,将导致68.7%的农民不满意,40.2%的农民无所谓。安徽省农民的不满意率最高(78%),最低的是河南,但也有64.2%。
将耕地作为它用现象,75%的农民反映有这种现象,其中河南最为严重(96.8%),安徽最低(53%)。
(四)农业教育情况
从来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和偶尔接受一点的农民占95%,其中完全没有接受过的占62%。湖北从没接受过农业教育的农民比例较低(52.5%),安徽最高(69%),山东和河南的农民都占65%左右。经常接受教育的农民比例中湖北最高(13%),其他地区仅为2%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的“三农”政策目的是要让农民减负、增收真正的获得实惠。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税的减免、种田补贴的发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好的土地政策加大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的价格的提升,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种田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但在看到“三农”问题一定程度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三农”政策的落实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三农”政策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有义务向农民朋友宣传“三农”政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政策推广和实施情况却不尽人意。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宣传渠道窄、推广力度不够、内容不全面,绝大多数(80%以上)的农民只对新政策部分了解。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宣传途径太少少,基本上看不到宣传栏等相对固定持久的宣传方式,有的地方有类似的宣传栏,但大部分都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用扩音喇叭口头传达政策法令虽然比较普遍,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维权意识较差和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信息的态度也是导致政策宣传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地方虽然有地方电视台宣传政策,但农民很少去关注政策,事实上,他们仅仅听说有农业税的减免和有种田补贴,而对补贴数额、技术支持等了解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农民误解政策,同时宣传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实。
(二) 农民增收困难多
农民收入途径单一,农业教育影响农民增收意识。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的种植,种植结构单一,而且由于区域性差异,有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只能种植某些农作物,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在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技术教育学校,农民很少接受农业教育,在农业创新方面存在障碍,农民们的种植理念十分落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很少有农民有将农产品集中后批量加工出售想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就难以让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1、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变相收税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来看,四个省的基本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和种田补贴政策,农业税减免情况整体较好,但种田补贴还有部分地区不能足额发放。另一方面,变相收税的情况仍然存在,有的地区以县、乡、村三级排涝水费、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村级投工投劳等名目收取费用,为农民增收设置了层层障碍。
2、子女教育的支出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障碍。当前农村中,有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希望自己子女通过读书来改善的生存环境,但高额的教育支出使大部分有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负债,同时也减少了他们对于对农业的投资,对于主要收入来源靠种田的普通农村家庭而言,子女的教育的支出和农业投入资金的匮乏让他们增收变得遥不可及。
3、农业原料价格不稳对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给农民带来很大实惠,但农业原料价格上涨厉害,带来很大的幅面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反映由于化肥种子价格上涨厉害,他们的收入出现了负增加。河南省无为县仓头镇周店村的村支书季学王在反馈的书面材料中提到:“我们村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化肥价格的暴涨(涨幅有70%-80%,有的甚至达到100%),然而棉花价格基本不动,种田补贴、减免的农业税又被洒到田里去了,农民们对此抱怨颇大,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来缓解这一矛盾。”
4、技术支持难以实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有关“三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技术支持的推广。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农业技术人员一部分被分流出去,在岗的人员由于工资低且有时还不能正常兑现,工作缺乏积极性。对于养猪等副业生产,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还偶尔进行一些相关指导,但对于传统的种植业很少有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业生产。在调查的结果中,基本没有接受农业技术教育的占到73%,对于相关技术支持感到满意的占到不足4%。农民只有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向周围内行人学习等传统的方式获取农业技术。
5、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是土地流失比较严重,流失的主要原因农业生态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建筑用地和土地污染破坏等。调查显示,将良田用于建房等他用广泛存在与广大农村,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二是土地变更较频繁,一块土地使用不到两三年就转给其他人,农民就不会认真的去养护土地,这样导致土地的肥性逐年下滑,严重影响粮食收成;三是土地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面貌难以得到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三)农村教育落后影响政策落实
目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阻碍我国农业进现代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三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政策的推广和落实都需要农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村青少年年的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点对象,相对于其他“城市青年”,他们更有可能在将来投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所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但是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另外,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子女上高中或大学的家庭都要靠贷款或借账等形式来支付子女巨大的上学费用,农村家庭的低收入与教育的高收费已经形成了一个鲜明地对比,很多农村孩子都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终止学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农村教育落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影响“三农”政策实施效果-影响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恶化教育环境。
三、对策性建议
“三农”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更不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针对目前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政府部门应该本着对农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政策宣传到位,力求将政策送到每个农民心里去。比如除依靠宣传板、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途径外,可以组织农民进行相互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或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在政策理解上的困惑,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层工作,真正地成为百姓的政府。
(2)建立监督机制,政府层层把关。在政策宣传到位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农民了解自己该得到那些优惠和减免后,如果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农民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惠,如仍然有变相收费的情况,应该能及时方便的向某些部门的反映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在提到此类问题时,大多数人表示就算知道自己吃了亏,也不知道该找哪里去评理,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在当前看来尤为必要,建议各地可以分级别的在每一级政府设立专门的“三农”问题投诉信箱,受理并及时处理农民反映的问题。另外县一级政府也可以定期的组织不同乡镇和行政村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座谈和交流,在农民根据自身利益的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哪些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如何也就会一目了然,更加便于开展工作。
(3)深化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体制改革,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农业技术队伍的人员稳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有足够的经费。与此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要设岗定责,制定完善的奖励考核标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队伍的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加强农业发展后进而实现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
(4)稳定农业原料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原料的价格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到农民的创收水平,会对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产生很大作用。国家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要坚持限制农业原料价格,可以通过原料限价补贴的方式对生产农业原料的企业和部门进行补助,将出厂价格限制在一定水平,同时,尽可能地改农业原料私人经营制为集体经营方式,严厉打击原料中间商投机抬价的行为,真正的将最高限价执行到位。另外还要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粮食按国家保护价收购,这样才能使农民增收,才能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5)完善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村教育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策推广能否顺利,而基础教育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难中之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基层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按时发放工资,提高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要尽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质量;还要规范学校收费,减轻农民的教育投资负担,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为农村能持续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6)改革户籍制度,保障农民权益。长期以来,中国的户籍“二元制”让农民在身份上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农民创造着城市的经济财富却不能同等权利地分享其利益,这是农民最大的苦处,如果政府能全面的取消户籍差别,还给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给予适当的宏观调配,农民将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定能得到提高。同时,给予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解决农民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更积极地从事农业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讨和摸索,但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户籍问题作为一个“三农”问题来看待,或者是将取消户籍差别作为一项“三农”政策来实施,一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看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支持农业关心农民、、发展农村,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战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三农”政策的落实是“三个代表”的最好实践,是农业现代化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