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口问题仍然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那人口调查报告有哪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口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一)
根据保定市统计局发布的 《保定市XX年人口调查报告》数据,保定市老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9.82%,比XX年增加0.96个百分点,高于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7%)2.82个百分点。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近年来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在整个社会“未富先老”的经济背景下,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基于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藉慰的需要,社区养老已成为一种重要养老方式。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滞后,使老人们总在期盼中渴望着。
近期,国家统计局保定调查队就我市社区养老问题随机抽取市区内6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了专题调研: 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1、受制因素过多、缺乏专业化是社区养老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的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一)社区积极性高,但受到场所、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6个社区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例如开展卫生讲座,文娱活动等,但均表示对于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能力远远小于社区老年人需求,社区仅靠自身能力很难开展水平更高、服务更广的养老服务。
(二)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难以满足
6个社区中只有两个社区有松散的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且志愿者中40-50岁仅占25%。
由于提供养老服务面临收入低、环境差、风险大等困难,很难组织出一支具有专业医疗、护理、卫生等知识的服务队伍。另外,在调查中有48%的老人感觉急需休闲娱乐活动和心理护理,有28%的老人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心理护理技能。
2、“独子养老”趋势明显,负担过重
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4+2+1”的家庭结构已经成为常态化,绝大部分的养老负担,将会由独生子女承受。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靠自己,有45%的老人同时依靠老伴照顾,能受到儿女子孙或其他家属照顾的仅占16%。“独子养老”而又“独木难支”,独生子女一比二的面对长辈家庭成员养老问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老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得到的都非常有限。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家庭养老资源日渐不足,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很不现实,社区养老是一种必然选择并将成为趋势。
3、改善我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和政策执行力度
政府应对社区养老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如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老年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
同时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还要做出更细致具体、积极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对政策执行的力度监管,使“惠老”政策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二)鼓励社会资源进入
鼓励社区养老服务引入社会资源,在社区建立“托老所”和医养结合式的综合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对于正规的社区养老机构,给予财政支持以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慈善捐赠资金投向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于开展养老救助项目。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倡导养老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对专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登记、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的擅长和服务热情。
(四)改变传统养老理念,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
倡导老人接受社区养老的新观念,社区工作人员对于本社区老年人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义工、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养老之中。
4、过半老人不满意目前社区养老,最关注身体健康
本次调查的6个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占66.67%,为高龄、失能低收入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占83.33%。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的老年人对所在社区为老年提供的养老服务感到满意,40%的老年人认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专业。老年人对我市社区养老满意度不高显示出我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
养老问题中,96%的老年人认为平时生活急需医疗保健、身体锻炼和紧急救助三项养老服务,60%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医疗保健指导”这项技能,有48%的老年人希望社区可以增加并及时维护健身器材。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二)
一 很多外地人员选择来北京发展——外来人口的数量增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施,我们不难看到,近些年来,北京的人口在剧增。据相关数据显示,1991年至2004年是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这一阶段人口变动的主要特征是外来人口大量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常住人口继续增长,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92.7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406.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3%。1.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大量的外地人员选择了来北京谋生和发展,而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她们在来京之前的户口所在地也都是以经营店铺谋生的,在有了这方面的一些经验以后,她们选择来北京,以同样的职业,选择一个好的地理位置来经营店铺。而至于他们为什么当初选择来北京谋生,有些人表示亲戚或朋友介绍,有些人认为北京是首都,挣钱多,有些人则表示不知道为什么。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的流动方面我做了一些查询,数据表示,1978-1987年间,人口流动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而对中部地区的贡献仅为2.7%,同时,在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达到5.6%,这说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是改革开放之初十年间人口流动的更大受益者。2.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补充一点,我个人认为可能一开始对于“首都”这个名词,对于一些外地人员来说,吸引力比较大,认为首都是最繁华的,在北京发展就成了每个人的理想选择。可是不能盲目的随大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因为现在北京的居住人口已经太多了,日常的堵车,房价的上涨都反映了一定的问题,今后应该实施一些措施来控制一些北京的人口。量变引起质变,凡事都应该有个度,不能让改革开放这件好事到最后演变成对北京这个首都的负担。而对于那些外地人员,应该综合现在北京的状况来衡量一下,现在的北京还适不适合自己立足,发展。
二 外来人口的目前经营及生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们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小商贩和小商铺,普遍表示对现在的经营状况比较满意,每天的客流量基本都是在100~200,主要是面对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当初选择在此地经营店铺的原因基本是客流量大,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资金比较便宜。可见,外来人口在来京以后对于北京先做了一定的了解,在综合各方面以及资金方面的综合衡量以后,才开的店铺而不是盲目的想赚钱。这也是他们客流量较理想的原因。而对于那些流动的商贩,多在学校门口摆放摊点,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赚钱渠道,因为作为学生一族来讲,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不可能天天去吃山珍海味,而这些价格低廉,又相对美味的路边摊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每次路过看到北一门口,看到每个小吃摊的“火爆程度”,他们的经营状况就可想而知了。更多的是,这些人反映对北京目前的发展状况相对于家乡而言比较满意,除了工作以外,他们还会以看电视,上网,与家人聊天等方式来打发时间。由此可以推论,他们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理想的,至少在日常生活方面不用去发愁,甚至比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的生活水平要更高一些。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相关数据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玩,贫困发生率从30%下降到3%,居民收入增加。3. 可见,它给外地人员带来了曙光,让更多的外来人口在北京就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中,朋友的依靠占70%,家人的关心占50%,纯洁朴实的心灵占20%,认为没失去什么的占10%。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到,来北京之后,很多人的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得到了提高,在经营中学到了应该如何赚钱,而且在日常与顾客的沟通之中锻炼了良好的口才。在北京这个大环境下,大多数人还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有得必有失,根据大多数人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不少人来京以后,失去了朋友的依靠,以前的交际圈离自己远了,而且家人的关心也远在千里之外,可能很难碰触到。我觉得这是他们很不容易的一点,身边没有很多的亲人,朋友,没有什么人帮助,很多事情,还有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都要自己去面对,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心理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推论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引起了人们社会行为观念的更新和道德观念的更新。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三)
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只看到老龄化的消极一面是不够的,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看,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也有正向拉动作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亚夫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53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截至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2001年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354.93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
2.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年突破20%,在2049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20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重为1.87%。据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
4.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的高低,反映劳动力抚养负担的轻重。2014年末,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13.7%,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作为人口结构变量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还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各要素市场。从理论上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这些影响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对社会总体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主要从供给方面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格局变化,并带来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队伍的大龄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从需求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导致未来消费需求乏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活力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人口老龄化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影响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与年轻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特殊需要,这决定了将会相应带动相关老年产业发展,被称之为银发产业。
银发产业涉及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二、三产业,一是健康产业将得到发展。包括养生、饮食、运动、保健等相关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产业会大量增加。各种专业的、社会化的托老所、敬老院、家居老人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三是老年用品、用具等产品的开发。养老产品和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主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支付能力不及劳动人口,这将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障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提升和改变商品消费的水平与结构,这种消费需求指向必然促使我国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服务业等老年需求产业方向协调运转,引起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促进我国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4.人口老龄化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反过来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农业领域推动加快农业良种培育和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二、三产业领域,推动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上看,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5.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竞争力弱化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与2013年相比,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15至59岁)的绝对数减少了858万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7.6%下降到66.3%,2年间降低了1.3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6.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相关研究报告,2011至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160.7%,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4.2%,老年抚养比由19.7%上升到67.8%,养老负担增加2.4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加。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和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将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商机
应该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结构,制约经济发展,家庭和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等等。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无限商机。
1. 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挖掘银发消费品市场潜力
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既包括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实物消费需求,又包括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和疾病咨询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而老年精神消费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一系列行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老年人收入水平随经济总体发展进程逐年提高,自身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中青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孝敬老人、消费老年产品方面得以体现,消费人群和消费数量都会得到有效拓展。
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未来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老龄产业预计将于2050年前增至106万亿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预示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有关老人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更大的需求,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尤其是医疗保健上支出更加明显。
2.人口老龄化将对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深,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消费规模和结构将对总消费和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食品和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一定程度增加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从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会增加医疗保健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尤其是年龄较高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较易发生各类疾病,因而对于医疗、保健有较高需求。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出,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而且人均都患有2-3种慢性疾病,高患病率将使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大为增加。
二是将会增加旅游服务消费。据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60岁及以上出游人次增速迅猛,同比2014年增长252%。2015年,近30%的老人平均一年出游次数超过3次,3天及3天以下行程最受老年用户欢迎,占比超过7成,同时选择4-6天行程的用户占比超过2成。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较少外出旅游,年老了生命有限,加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许多老年人选择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直接增加旅游服务消费的同时,也会带动如餐饮、交通等相关项目的消费。尤其是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旅游也成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据全国老龄委一项调査显示,目前我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总人数20%以上,已成为仅次于中年旅游市场的第二大旅游市场,旅游收入达到上百亿。有钱有闲的老人一族日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亮点,开发适合老年旅游的专门服务和产品也成为各大旅行社、养老院、旅游行业联盟等谋求发展的新选择。
三是将会增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一直以来,年轻人都被认为是电影的消费主力,其题材选择、内容制作与生产流程也基本上是围绕年轻人的喜好进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尝试选择到电影院来体验消费,平时抽空看电影已经开始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老人的娱乐选择。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阅读书报杂志、文娱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老体弱,他们也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老年运动和锻炼身体上。
四是会减少食品消费。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他们对食物的总量消费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人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单一化。
五是会适当较少衣着消费。与食品市场情况类似,相比于年轻人服装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服装结构比较单一、款式较少,不利于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增长。
从总体上,我国老年人产品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据测算,仅其潜在市场消费每年至少也在3000亿元以上。我国离退休人员约3500万集中在城镇,他们的消费需求主要从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而我国由老年消费市场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业却相对滞后。
据有关人士预测,在未来相关产业中,第一产业将出现为老年人饮食特需的农副产品;第二产业将出现老年人专用商品;第三产业会出现照料老年人生活的特殊行业;信息产业中还会出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服务。
努力创建老年人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的市场环境
1.要加强研究,大力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
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研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的目标人群,研究老年人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细分老年市场,满足老年人便捷化、舒适化、实惠化、实用化的消费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重点发展老年人需求集中的产业,如老年食品、服装、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性养老服务制度等,大力支持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
2.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打消老年人消费顾虑
要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重视对老年人口的健康保障,加大力度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在保证退休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村、失独、贫困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互相补充的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
在医疗方面,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咨询等多种服务。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救助、卫生支农、卫生扶贫等工作力度,确保农村老年人医疗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从而避免养老、医疗等支出或预期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3.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政府应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开拓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制定引导老年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投资等各种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规范民营机构准入和标准等法律法规,加强产业统筹协调,企业应看到老年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开拓老年消费市场,生产出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服务业在设计和理念上应更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服务人员实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四)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年**月**号至20**年**月**号。
2.调查地点:**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11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1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 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流动的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11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70.2%。较2010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五、对人口流动提出的建议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9年关于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五)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年**月**号至20**年**月**号。
2.调查地点:**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11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1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流动的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
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
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11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70.2%。较2010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